理想銷量下滑的原因,似乎被電車通找到了。
理想 L 系列是理想的銷量基本盤,但從最新的市場成績來看,理想 8 月銷量破萬的車型只剩下理想 L6 一款,其他車型均在 2000-5500 輛這一範圍之內,早已沒有以往多款月銷量破萬的勢頭。
尤其是理想 L7/L8/L9 三款車型,其銷量數據已進入持續下滑通道。
圖源:電車通攝製
價格與這三款車型相近的競品 —— 問界 M8/M7/M9、嵐圖 FREE、阿維塔 07、深藍 S09、領克 900 的銷量上漲得非常迅速。
理想 L 系列的配置一直是個亮點,但如果將其電池容量、續航能力與競品對比,可清晰發現,理想 L 系列在這兩方面已不復往昔優勢。
製表:電車通
電車通此前曾對增程技術的發展前景展開分析:儘管增程技術常被視為 「過渡性技術」,且動力總成的終極形態大概率指向純電動或其他清潔能源,但在未來數年裏,增程、插混、燃油與純電三種動力形式仍將處於並行發展的階段。
作為深耕家用增程 SUV 市場最久的新勢力品牌,理想自然成了友商們直接對標的對象。為了搶佔理想的市場份額,不少新能源車企似乎都選擇了 「加大電池容量、縮小油箱體積」 的技術路徑。
那麼,新能源車企做出這樣的決策,究竟是出於哪些層面的考量呢?
「大電池小油箱」成主流!增程車正在「純電化」
從工作原理來看,增程車的發動機(增程器)與驅動電機,最終輸出形式均為電能,這也使得增程車的整體感受與純電動車相似,加之增程器通常僅在長途場景中才啓動工作,若將增程車 「簡化定義」 為電車,其實也並無不可。
電車通已試駕過不少增程車,發現這類車型的駕駛感受正逐步向純電動車靠攏 ——不僅純電續航里程在持續提升,補能效率與補能成本也能媲美純電動車,即便處於饋電狀態,駕駛體驗也基本沒有落差。
正因如此,電車通在歸還試駕車的路途中,會更傾向於使用純電模式行駛。
圖源:電車通攝製
車企官方披露的信息,為增程車用戶 「偏好純電使用」 的趨勢提供了有力佐證:
賽力斯副總裁康波曾公開表示,根據 40 萬問界用戶的日常行駛數據統計,用戶日均純電駕駛時長佔比高達 90%,在日常通勤場景中,增程式電動車幾乎被當作純電車使用;
零跑品牌的增程車主裏,有 84% 的行駛里程完全依賴電力驅動;
智己官方透露,92% 的用戶每週城市通勤里程為 333km,而 450km 的純電續航能力,足以覆蓋絕大部分用戶的日常出行需求。
增程車用戶在日常行駛中本就更傾向於將其當作純電車使用,但受限於多數增程車純電續航較短的問題,其充電次數遠多於純電車,便捷性大打折扣。即便純電續航超 200km 的增程車,也僅能勉強滿足一週通勤需求;直到近兩年,純電續航突破 300km、400km 的增程車陸續面市,才真正大幅降低了用戶日常充電頻率。
嵐圖 FREE+、問界 M 系列、深藍 S09、阿維塔 07 等增程 SUV 的 「暢銷密碼」,其實就是藏在 「像純電一樣好開,比純電少點麻煩」 裏,「大電池小油箱」的技術路線因此而生。
電車通還留意到,即將發佈的增程車型,同樣延續了 「大電池、小油箱」 的核心配置邏輯。
小鵬 X9 增程版直接搭載 63.3kWh 大容量電池組,這一規格甚至超過特斯拉 Model Y 後驅版的 62.5kWh,其純電續航里程高達 450km,綜合續航突破 1500km,性能表現遠超騰勢 D9 DM-i、嵐圖夢想家等同級 MPV;
已經開啓預訂的全尺寸 SUV 嵐圖泰山,配備 65kWh 的 5C 三元鋰電池,純電續航高達 370km,綜合續航里程高達 1400km;
智己 LS9 搭載 66kWh 電池組,整車的純電續航里程更是突破 450km。
圖源:工信部
蔚來創始人李斌在採訪中的觀點,也從側面印證了行業趨勢。
「行業領先的增程車的廠商已經將充電樁建到珠峯大本營,說明駕駛純電動車真的很多地方都能去,現在開純電動車體驗的損失越來越小,甚至在很多時候比加油好。」
不難看出,車企正通過 「大電池」 配置引導用戶養成充電習慣,以長期使用中的 「純電適應」 減輕續航焦慮,同時用增程器作為補充,緩解充電樁覆蓋不足的顧慮。當增程車的油箱容量徹底歸零、完全轉向純電驅動時,或許纔是增程技術完成其 「過渡使命」、真正功德圓滿的時刻。
汽車出海加速,「大電池小油箱」是破局關鍵?
今年的慕尼黑車展上,深藍、問界等多家中國汽車品牌集體亮相,不僅帶來了旗下核心產品,更在現場正式公佈了品牌的全球化戰略規劃。其中,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的一番話讓電車通尤為印象深刻,他直言:「一家車企如果不做全球化,肯定沒有未來。」
圖源:電車通攝製於 2025 慕尼黑車展現場
從當前增程車的市場接受度、技術迭代方向來看,電車通也更加堅信,增程技術仍有充足的市場空間,絕不會那麼快被淘汰,反而需要在 「大電池小油箱」 的核心方向上,加快技術迭代的步伐。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佈的數據,今年前 7 個月,中國出口純電動汽車 83.3萬 輛,同比增長 50.2%;同期,出口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含增程) 47.5 萬輛,同比增長 210%,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含增程)成為出口的主要增量點。
數據顯示,歐洲市場在今年 8 月份的純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 2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增幅高達 56%。其中,中國品牌的插混車銷量同比激增 1271%,達 10406 輛;中國品牌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僅為57%,但勝在前期發展穩定,中國品牌的純電動車售出 14473 輛,依然是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銷量主力。
以歐洲市場為例,當地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接受態度本就較為積極,雷科技創始人、總編輯羅超在德國慕尼黑試駕小鵬 G9 時便發現,受訪的當地消費者,對這款車的舒適性配置與智能體驗均給出了認可。
但現實層面的短板卻很突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電動汽車滲透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均衡問題,對純電動車持觀望或不感興趣態度的海外用戶不在少數。這些因素疊加,直接導致純電動車的發展速度遠落後於混動車。
圖源:電車通攝製於 2025 慕尼黑車展現場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政策層面:歐盟新關稅政策對中國進口純電動車加徵了更高關稅,這直接導致純電車型在海外市場的售價抬升,價格優勢被大幅削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符合規定的混合動力車型還能享受免稅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國產混動車型的出海之路提供了政策助力。
從慕尼黑車展的全球化佈局,到出口數據的 「插混領跑」,再到歐洲市場的政策與需求適配,不難看出中國車企的全球化征程,正以增程技術為重要突破口。
而「大電池小油箱」的技術優勢在於:「大電池」 帶來的超長純電續航,恰好能讓增程車的駕駛感受無限貼近純電車,完美契合歐洲用戶對 「純電體驗」 的偏好,而且歐洲市場的充電設施基建還不夠全面,這讓「大電池小油箱」 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純電僅剩蔚來特斯拉,增程靠 「大電池小油箱」 領跑
如今,在汽車行業裏,真正能被稱作 「純電動車企」 的品牌,似乎只剩下蔚來、特斯拉與小米三家。而隨着小米 「崑崙」 增程 SUV 的曝光,這一格局再次發生變化 ——當下只專注於純電動汽車研發與生產的品牌,僅餘蔚來和特斯拉兩家。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光靠「大電池小油箱」 本身很難單獨成為增程車的 「暢銷密碼」。
消費者之所以為理想產品買單,更多是看重其舒適性配置、科技配置等等維度的優勢所吸引。然而,當越來越多車企扎堆湧入增程賽道之後,行業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品牌在軟硬件配置、售後服務等核心競爭點上不斷趨同,很難再形成差異化優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電池小油箱」 的技術路線脫穎而出,成為多款增程車 「上市即爆款」 的關鍵優勢之一,理想的市場份額也隨之被分走。
從技術邏輯來看,增程與純電並非對立的賽道,而是呈現出並行共進的發展態勢。這兩種技術路線的核心短板都在不斷被攻克:純電領域,充電網絡擴張與長續航車型普及解決了補能痛點;增程領域,「大電池小油箱」 讓純電使用體驗持續貼近純電車,成為新的勝負手。
在這一過程中,市場份額不斷收縮的恰恰是傳統燃油車市場。
(封面圖源:電車通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