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華祥名財經矩陣@
來源 |華祥名
2675字 閱讀時間5分鐘
緊握流沙,放手成路。有時候,放手比緊握需要更大的智慧;而資本放手不是終點,或許是企業找回自身節奏的開始。
8月底,翱捷科技披露一則股東減持計劃,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網絡)計劃減持不超過3%。
8月6日至11日,杭州阿里巴巴澤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共減持了三江購物(601116.SH)2%的股份,減持總金額為1.12億元。
經不完全統計,「阿里系」今年在A股市場減持行動已經超10起。這一方面反映阿里收縮非主業投資、聚焦電商與科技的戰略意圖,而回顧阿里近年減持記錄,也會發現一個現象:
被減持企業往往在「分手」後煥發新生。
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在阿里退出後扭虧為盈,2025財年實現淨利潤3.86億元,而上一財年還虧損16億元。新華都在阿里減持期間營收利潤雙增長,2024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0.18%。
阿里放手,為什麼這些企業反而活得更好呢?
1、做減法,阿里戰略大調整
阿里巴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戰略轉型。2025年以來,「阿里系」在A股市場公開的減持行動已達十餘起,套現規模超過200億元。
從紅星美凱龍到圓通速遞,從翱捷科技到萬達電影,從三江購物到新華都,從大潤發到蘇寧易購,阿里的減持名單覆蓋多個行業。
2025年1月,阿里以最高123億元人民幣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4月,阿里系減持三江購物2%股份;6月,減持圓通速遞2%股份套現8.47億元;9月,蘇寧易購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杭州灝月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85%。
這套「組合拳」背後,是阿里巴巴CEO吳泳銘提出的聚焦核心戰略。阿里巴巴正從「大而全」的投資佈局轉向「精而專」的業務聚焦,將資源集中於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學會做減法。」一位長期觀察阿里戰略的分析師表示:「阿里的減持不是簡單的套現行為,而是其整體戰略重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阿里而言,減持非核心資產是戰略必然;對被投企業,這卻可能是一次重新掌握命運的機會。
2、褪去光環,企業重獲新生
"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這句樸素的道理,正在這些企業的實踐中得到生動詮釋。從被動跟隨到主動探索,從依賴輸血到自我造血,這場由資本退出引發的轉型故事,正在重塑中國零售業的競爭格局。
高鑫零售的轉變最具說服力。阿里完全退出後,高鑫零售2025財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實現淨利潤3.86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實現扭虧的背後,是高鑫零售迴歸零售本質的一系列舉措:優化門店員工結構、關閉長期虧損門店、收縮非核心供應鏈業務。新任CEO沈輝推出「價格競爭力策略」,大力發展面積為1500-3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
2025財年,33家大潤發Super門店實現同店增長8%,整體貢獻現金流為正。曾被阿里寄予厚望的淘菜菜及天貓共享庫存業務被收縮,企業重心迴歸到門店運營和商品力提升。
另一家企業新華都同樣表現出色。在阿里減持期間,新華都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6.76億元,同比增長30.18%;歸母淨利潤2.6億元,同比增長29.61%。
即便在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新華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大幅增長442.22%至8.04億元,顯示出經營質量的明顯提升。
「這些企業的業績改善不是偶然。」一位零售行業分析師指出,「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在資本退出後,重新掌握了發展的自主權。」
這些企業的業績好轉,也印證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阿里減持並非是企業命運的終結點,而可能是一個新的起點。當這些企業擺脫對巨頭的依賴,反而可能走出更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
3、獨立自主,企業找回自身節奏
阿里減持,為何反而成為這些企業發展的轉機?
首先,減持後,企業自主權大幅提升。
以高鑫零售為例,阿里退出後,管理層可以更加自由地制定符合傳統零售業特點的發展戰略,不再需要迎合互聯網巨頭的戰略佈局。
高鑫零售旗下大潤發重新打造自有品牌「大拇指超省系列」,推出低至9.9元的洗髮水、2元的衛生護墊等低價商品。同時,高鑫零售還積極與抖音等平臺合作,推出團購活動以拉動門店客流和客單價。
其次,這些企業更加聚焦主業。高鑫零售關閉長期虧損門店,收縮淘菜菜及天貓共享庫存業務等非核心供應鏈業務。雖然這導致收入有所下降,但公司盈利能力反而得到提升。
一些企業被減持後,不再被裹挾於平臺的生態化戰略中,而是可以集中資源於核心業務。
比如被阿里減持後新華都則更加聚焦區域市場和主營業務,提升運營效率。而紅星美凱龍在阿里減持的同時,也不得不更加自主地尋求聚焦主業的突圍之路,直到現在有了新的轉機。
第三,組織架構更精簡。高鑫零售通過優化門店員工用人結構和模式,銷售及營銷方面的人事開支減少9.81億元,行政費用也同比下降了24%。高鑫零售發佈扭虧為盈財報後,股價一度大漲11%,顯示市場對其獨立發展的認可。
商業世界的智慧往往樸素:緊握流沙,放手成路。 當財報中的數據亮點與企業管理者的切身感受形成共振時,這一哲理便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成本的集約和效率的躍升是明證,而那句「現在全靠自己,反而激發出團隊的戰鬥力」的心聲,則是企業自我覺醒的宣言。這並非簡單的資本退出,而是一場關於獨立與成長的啓蒙。
編後語:理性看待資本與實業的關係
阿里的減持,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塞翁失馬」。故事的核心,關乎獨立與成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失去靠山,才能發現自己就是一座山。資本的適度遠離,不是愛的消逝,而是另一種更深沉的成全——給你空間,成為你自己。
資本從來不是萬能的救世主。它像一劑強心針,能解一時之渴,卻難育長久之根。阿里麾下的大潤發,營收從881億滑落至715億的經歷便是明證——外來的互聯網基因,未必能激活傳統零售的身體。
相反,當資本後退一步,給予企業呼吸的空間,真正的生命力纔開始萌發。不再是被人攙扶,而是自己學會奔跑。它們反而爆發出驚人的求生欲:砍掉冗餘、聚焦主業、深耕區域……動作變得果斷而清晰,一切決策迴歸生意最基本的邏輯:效率和成本。
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當高鑫零售扭虧為盈的消息傳出,股價應聲大漲11%。這漲起來的,不僅是股價,更是市場對一家企業「獨立人格」的重新定價。
這段經歷揭示了一個樸素卻深刻的道理:資本的退出,不一定是悲劇的開始,反而可能是一面鏡子,讓企業看清自己真正的模樣——依賴,是成長的陷阱;獨立,纔是強大的基石。
最終,健康的資本與實業關係,應如良師益友:適時扶持,更懂放手。企業的偉大征程,終究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來。
文中觀點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各位讀者朋友,公衆號改了推送規則,如果您還希望第一時間收到我們推送的文章,請記得給北大縱橫公衆號設定星標。
點擊左下方公衆號「北大縱橫」→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