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最愛的「國貨之光」,裁員了

藍鯨財經
09/29

文|融中財經

當「玻尿酸女王」趙燕以「斷腕清創」之勢重返華熙生物,她點燃的是一次從流量帝國向科技深海的驚險一躍。

華熙生物近日因大規模裁員和內部反腐調查再次引發關注。據多名離職員工透露,公司多條業務線被大幅收縮,其中「肌活」和「米蓓爾」兩個團隊人數從上百人銳減至僅十幾人,裁員賠償標準為N+1。部分崗位轉為外包,北京總部也有員工被要求遷至杭州。短期內裁員與崗位調整加劇了組織震盪。

就在華熙生物傳出裁員消息的同時,一筆投資消息也傳來,據悉華熙生物1.39億港元閃電入股聖諾醫藥,押注小核酸減脂,又把她推向全球減肥藥血海。一邊是組織真空、知識外泄、營收下滑的短期劇痛,一邊是RNAi平臺、GalNAc遞送、STP705臨牀的遠期誘惑。趙燕賭的是:用治理紅利與研發複利,把「玻尿酸」寫成「創新藥」,把「營銷機器」扭成「科技引擎」。在GLP-1巨頭環伺、集採懸崖高懸、800億元中國減重市場即將噴發的臨界點,她能否帶領華熙生物穿越裁員寒潮,駛出流量迷霧,把「科技」二字真正刻進下一根營收曲線?這場「二次點火」,既關乎一家美妝龍頭的生死時速,也預示中國醫美與代謝革命交匯的下一幕大戲。

裁員風波

華熙生物,也傳出了裁員的消息。

據報道,華熙生物近日因組織性裁員與內部反腐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公司多名業務線被大幅精簡,有離職員工透露,「肌活」「米蓓爾」兩支團隊從上百人被壓縮到十幾人,賠償以N+1為主;同時有崗位轉為外包,北京總部也有崗位被告知遷往杭州,裁員與崗位重整在短期內放大了組織震盪。

半年前,趙燕以「斷腕清創」之勢殺回公司,掀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整肅風暴。官方公衆號曬出她在總裁辦公會上的「檄文」:「舊賬一概翻,貪腐零容忍——3月31日前,涉事者要麼主動請罪、遞辭呈,要麼直接送司法。」一句話,既是對腐敗的宣戰,也是拆利益藩籬、重梳權力鏈的衝鋒號。

緊接着,高層震盪與骨幹流失同步上演: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輪番換血,離任或調崗者逾十人;核心科學家郭學平、業務舵手鄒松巖等相繼離場,研發與業務線瞬間真空,組織的不確定性被瞬間放大,創新鏈路面臨斷檔風險。

外界把這場風暴視作趙燕的「二次點火」——不再砸錢買流量,而是把公司從「流量機器」扭向「科技引擎」:品牌矩陣大瘦身,只留下潤百顏、誇迪等嫡系,邊緣SKU統統砍掉;話語權從「外聘營銷僱傭軍」移交到實驗室、專利池與產品本身,短期爆款邏輯讓位於長期技術沉澱。

但「換軌」之路佈滿暗礁:裁員與高管出走的連帶效應是知識外泄、經驗斷檔,產品迭代與市場反應速度難免被拖慢;把預算從流量池抽向研發池,需要漫長孵化期與充沛現金流,而營收下滑的當下,騰挪空間並不寬裕;市場早已對「科技故事」免疫,唯有臨牀數據、專利壁壘和真實體驗才能贖回信任,空喊口號換不回消費者與渠道的信心。

說到底,趙燕把刀口對準自己,賭的是用治理紅利與研發複利換取長期估值。反腐與裁員只是開場,真正的考題是:能否把「科技」二字寫進財報,變成看得見、賣得動、復購高的產品力。華熙能不能從「玻尿酸流量帝國」蛻變為「生物科技公司」,還得靠未來的營收曲線與產品數據一錘定音。

公司也在資本市場上做了一個高風險動作,通過全資子公司斥資約1.39億港元拿下聖諾醫藥9.44%股權,成了第二大股東,理由很明確,就是押注聖諾在小核酸藥物、GalNAc和PNP遞送技術上,聯手把STP705定向減脂項目帶進大中華區。

投資聽上去有前途,但外頭的聲音更像冷風,減肥藥這個賽道早就是血海,國內利拉魯肽已經拿了牌、鋪了醫院渠道,全球禮來諾和諾德在GLP-1領域互相撕打,華熙生物在這一塊幾乎沒有研發和商業化經驗,從股權投資到有產品賺錢,還有一定距離。

轉向小核酸

前幾天,聖諾醫藥在港交所掛出公告:華熙生物旗下全資公司華熙生物科技將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認購1156.83萬股新股,總對價約1.39億港元;交易落地後,華熙生物科技將躍居聖諾醫藥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鎖定9.44%。

之後,華熙生物在面向投資者的電話會上進一步釋放細節:聖諾醫藥是亞太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小核酸藥企,手握RNA干擾核心技術,旗下GalNAc、PNP遞送平臺均已跑通,管線數量超十條,覆蓋腫瘤、纖維化、代謝病及皮膚科等多領域。

據介紹,聖諾醫藥(Sirnaomics,2257.HK)2007年誕生於美國馬里蘭,是亞太地區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小核酸藥物公司,也是全球少數系統性掌握RNA干擾(RNAi)療法平臺技術的企業。公司在中美兩地設有研發中心,已搭建起兩條自主知識產權的遞送「護城河」:一是面向肝內靶點的GalAhead™(GalNAc衍生)平臺,已實現產業化雛形;二是亞洲首個突破肝外限制的多肽納米顆粒PNP平臺,可將siRNA精準送至皮膚、脂肪、腫瘤等組織,毒性低、可規模化,被視作攻克肝外遞送壁壘的關鍵鑰匙。依託雙平臺,聖諾醫藥佈局了十餘條臨牀及臨牀前管線,核心候選藥物STP705(TGF-β1/COX-2雙靶siRNA)在美國已完成定向減脂Ⅰ期,用於鱗狀細胞原位癌及基底細胞癌的Ⅱb期臨牀亦在推進;姐妹產品STP707則針對多發性實體瘤、非小細胞肺癌等適應症展開Ⅰ期試驗。憑藉遞送技術的領先性與腫瘤、代謝、纖維化、醫美四大適應症矩陣,聖諾醫藥被視為「RNA療法第一股」,持續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的跨界加碼。

「小核酸」不是單一分子,而是一類長度<30個鹼基、能精準干預基因表達的核酸藥物總稱,包括siRNA、miRNA、antisense(ASO)、aptamer等。它們藉助鹼基互補,在轉錄後水平「沉默」或「剪斷」致病RNA,相當於把蛋白質工廠的施工圖紙提前撕掉,從而將疾病扼殺在「出生前」。與傳統化藥/抗體相比,小核酸具備「設計即所得」的高特異性、長半衰期(數月甚至半年給藥一次)、靶點空間廣(80%「不可成藥」蛋白均可成RNA靶點)等顛覆性優勢;其技術壁壘集中在遞送系統——如何把脆弱的核酸分子完整送進特定細胞、而不被血液核酸酶降解或觸發免疫風暴。目前全球已有十餘款小核酸藥上市,適應症覆蓋罕見病、高脂血症、乙肝、視神經病變等,市場規模正以年均30%的速度擴張,被視為繼小分子、抗體之後的「第三次製藥浪潮」。

「向創新藥深水區插旗」

華熙生物將此次入股定義為。公司現有業務橫跨原料、醫藥醫美與皮膚科學三大板塊,藉由聖諾醫藥的RNAi平臺,可在戰略上與前沿小核酸賽道深度捆綁,在業務端則打開多維協同空間。

雙方首要的交集落在「STP705定向減脂」項目——華熙生物計劃攜手聖諾醫藥在大中華區共同推進臨牀與商業化,搶灘高增長的醫美減脂市場;與此同時,聖諾醫藥的PNP遞送技術也被納入華熙醫美研發體系,用於打造精準遞送的新一代產品,切入衰老幹預與組織再生等消費醫療場景,為現有矩陣再添增長極。

針對資金擔憂,華熙生物回應稱:全部價款來自賬面現金,分期支付,金額僅佔整體資金池很小比例,不會對日常運營與主業擴張造成擠壓;若後續技術驗證與市場需求持續升溫,公司保留繼續追加投資、合作開發或外部BD引進的權利,以確保在前沿生命科學領域保持領跑位置。

遊向「減肥藥」的超級紅海

華熙生物轉向的「減肥藥」,已經是一個非常高壓的賽道了。

如果把減肥藥比作高速列車,那麼2025年正是它駛出「城際段」、衝進「高鐵幹線」的臨界點——馬達已轟鳴,乘客仍蜂擁而上,前方卻同時出現多條岔路與隧道。全球視角看,這趟列車從2024年約280億美元的起點出發,將在2033年飆到660億美元,複合增速10%出頭;但真正令人血脈賁張的是中國車廂——2023年120億元,2025年即有望衝破220億元,2026-2030年以25%-30%的年均速度狂飆,2030年大概率撞線800億-1000億元,佔全球同期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所有跨國藥企財報裏「必須單列」的戰略高地。

這一空間的底層燃料,首先是「人」。中國肥胖(BMI≥28)人羣已突破2億,超重(BMI≥24)人羣高達5.3億,相當於每兩個成年人裏就有一個「潛在客戶」;更關鍵的是,Z世代把體脂管理當成「社交剛需」,18-35歲女性線上訂單貢獻68%,對「科學、安全、不反彈」願付溢價。其次是「策」——《「健康中國2030」》把體重寫進慢病防控KPI,14省試點將肥胖納入醫保慢病管理;NMPA對GLP-1、三靶點、小核酸等新機制開啓「綠色通道」,平均審評時長從60個月壓縮到35個月,每年2-3款國產新藥獲批成為「可預期節奏」。最後是「技」:GLP-1RA把減重天花板從傳統的5%推到15%-20%,雙靶點、三靶點、口服小分子、siRNA又再把天花板抬到25%-30%,並順帶解決脂肪肝、心血管、阿爾茨海默等「代謝共病」,讓減肥藥第一次擁有「平臺型藥物」的想象力。

空間到底有多大?用「漏斗模型」可以看得更細:最上層是5.3億超重人羣,假設2030年服藥意願滲透率8%,對應4200萬人;中間層是「醫療級」與「消費級」的分流——前者BMI≥28或合併代謝綜合徵,需處方監管,佔比約55%,後者BMI 24-28且追求體型,可走院外、電商、醫美渠道,佔比45%。醫療級單價受醫保談判與集採影響,將從當前月均1200元降到600元,年規模630億元;消費級維持月均800元輕奢定位,年規模290億元,兩者合計920億元,再扣除15%的渠道折扣與未滿足依從性,2030年終端銷售額落在800億元左右,與多家券商「中性預測」基本吻合。

向上彈性來自「新場景」不斷外溢:醫美機構把「GLP-1減脂針」與冷凍溶脂、射頻緊緻打包成套餐,單客價抬到1.8萬元,預計貢獻300億元增量;基層市場將肥胖納入慢病門診後,縣域醫院、鄉鎮衛生院成為新流量入口,滲透率每提高1%,對應120億元銷售;跨境電商與保稅倉讓「境外原研、境內現貨」成為新常態,2025年進口份額有望重回55%,進一步做大可及性。向下風險則來自「價格懸崖」——一旦司美、替爾泊肽生物類似物2026年集採,月均費用可能驟降至300元,行業需以「以價換量」對沖收入縮水;同時FDA對腸梗阻、胰腺炎等不良反應的黑框警示,也可能讓監管收緊、醫生處方趨於保守。

再把鏡頭拉長到2035年,隨着三靶點激動劑、siRNA-GalNAc、CRISPR表觀編輯等新一代技術成熟,減重幅度有望突破30%,給藥頻次降到季度甚至半年一次,適應人羣從肥胖下沉到「超重+高風險基因」的10億級羣體,中國減肥藥市場極可能複製他汀、PD-1的「黃金十年」路徑——規模再翻一倍,站上1500億元臺階,成為僅次於腫瘤、糖尿病的第三大單品賽道。那時,行業競爭維度也將從「誰能多減幾斤」升級為「誰能提供代謝全生命週期管理」:藥械結合、數字療法、可穿戴監測、個性化營養、保險支付、慢病隨訪融為一體,形成「減重+控糖+心血管+阿爾茨海默」一攬子解決方案,單客年價值從現在的1萬元提升到5萬元,整個生態圈的市場容量將突破萬億。

因此,無論是創業者、投資人還是傳統藥企,若只把減肥藥當成「又一個爆款單品」,都可能錯過這場十年一遇的「代謝革命」入口;只有把視野放大到「千億藥物—萬億生態」,才能在未來空間真正兌現前,提前鎖定屬於自己的座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