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見習記者 屈慧 深圳報道
9月28日,據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東工業」)再次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發行不超過2.53億股普通股。
這也是其自2023年3月以來,第四次向港股市場發起衝擊。
美銀證券、高盛、海通國際、瑞銀為本次IPO聯席保薦人。據市場消息,京東工業此次計劃募資5億美元,預計最快今年10月至11月完成發行上市。
此次IPO承載着劉強東完善「供應鏈帝國」佈局的雄心。若上市成功,京東工業將成為繼京東集團(09618.HK/JD.US)、京東健康(06618.HK)、京東物流(02618.HK)、德邦股份(603056.SH)、達達集團(已私有化退市)之後,劉強東麾下第六家上市公司。
《星島》記者聯繫京東工業母公司京東集團,未獲置評。
通過境外上市備案估值67億美元
京東工業前身是京東商城旗下的工業品板塊,定位為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提供商,通過工業供應鏈數智化轉型,幫助客戶實現保供、降本、增效及合規。
2017年7月,京東的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業務開始作為獨立的業務單位運營;次年成為京東商城的一級品類;2019年內部重組後,正式建立了京東工業。
2020年8月—2023年3月,京東工業先後完成A輪、A-1輪、B輪優先股孖展,累計孖展6.35億美元,引入GGV(紀源資本)、紅杉中國、CPE、Domking、Mubadala(阿布扎比主權基金)、42XFund(阿布扎比私募基金)、M&G(英國投資公司)、BPEA EQT(霸菱亞洲殷拓)等投資者。B輪孖展後的估值達67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B輪孖展時京東工業的估值約為每股2.5877美元,但完成B輪不到一個月,京東工業以每股1.7354美元的價格回購部分Pre-A輪優先股,較B輪價格打6.7折。
在完成B輪孖展和Pre-A輪贖回後,京東工業進入衝擊上市階段。2023年3月30日,京東集團宣佈分拆京東工業上市。
隨後,京東工業分別於2023年3月、2024年9月、2025年4月三次遞表,卻因境內審批備案問題,未能在期限內完成港交所聆訊流程,導致前兩次招股書失效。
2025年9月19日,終於迎來轉機,京東工業獲中國證監會通知,境外發行上市備案完成,也意味着京東工業港股IPO的境內審批障礙或已掃清。
截至申請日,京東工業總股本為24.66億股。京東集團通過3家公司間接持有京東工業19.44億股,佔總股本的78.84%;劉強東還單獨通過Max I&P Limited持有京東工業3.68%的股份,為其第二大股東。
淨利潤率4%,產業電商特徵明顯
目前,京東工業主要面向製造業、能源、交通等企業,提供MRO(維護、維修及運行)和BOM(生產物料)交易平臺,產品包括五金、勞保用品、元器件、電氣輔材等泛工業品。
針對重點企業用戶,京東工業通過打造專屬的數字化採購系統,幫助客戶通過API接口或雲端部署來獲取商品;面向中小企業客戶,則通過線上平臺京東五金城(mro.jd.com)和京東工品彙(vipmro.com)提供商品交易。
截至2025年6月30日前的12個月內,京東工業已為1.11萬個重點企業客戶提供定製採購系統服務;而在供應端,平臺上共有15.8萬家商家。截至2025年6月底,京東工業SKU數量達約8110萬個,是中國最大的MRO交易平臺。
京東工業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公司九成以上的收入來自於交易平臺上的商品銷售收入,服務型收入佔比不足一成。京東工業仍帶有顯著的產業電商特徵,堪稱「工業品版京東商城」。
2022年-2024年,京東工業營收分別約為141億元、173億元、20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0.1%,但同比增速呈放緩趨勢,分別為36.6%、22.4%、17.7%;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103億元,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18.9%。
利潤方面,京東工業於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從2022年淨虧損約13億元,升至2023年的盈利480萬元。2024年淨利潤進一步增長至7.6億元。2025年上半年,其淨利潤為4.5億元,同比增長54.9%,淨利潤率微升4.4%。
▲京東工業近年營收情況
基於長期的重點客戶定製化服務經驗,京東工業積累了一套「數字+商品」結合的全鏈路數智化供應鏈解決方案——「太璞」,專為企業客戶提供採購戰略諮詢與數智化規劃、採購供應鏈數智化技術服務、商品供應及運營與增值服務。
「太璞」被京東工業視作公司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戰略。公司表示,將繼續建設核心系統,夯實「太璞」的能力,提供更全面且先進的數智化解決方案。「這將賦能京東工業在更大規模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中,進一步提升供應鏈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自單獨運營以來,京東工業對京東商城入口流量的依賴逐年降低。財報顯示,2022年-2024年及 2025年上半年,公司來自京東商城的收入佔總收入比重分別為47.1%、43.4%、39.7%及36.1%。
分拆上市的資本佈局從未停止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星島》記者指出,分拆子板塊上市是京東近幾年來持續推進的決策落地動作。分拆上市能夠給京東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也有利於提高子版塊的獨立性、提升整體估值、優化財務和運營效益。
但江瀚亦指出,分拆上市也是一把「雙刃劍」,可能面臨金融市場動盪和政策不確定性、經營管理等風險,以及各子板塊與集團業務協同變得複雜等問題。
例如,京東此前戰略投資的即時零售配送平臺達達集團,就曾出現財務造假問題,公司股價一日暴跌46%。2025年伊始,京東宣佈對達達集團進行私有化,今年6月,達達集團完成私有化並從納斯達克退市。
此外,2023年3月,京東曾宣佈同步分拆重資產物流地產平臺京東產發於港交所上市,但遞交申請文件後再無進展;而京東科技(原京東數科)則在2020年-2022年間衝刺A股和港股失敗,現IPO暫被擱置。
京東工業此次IPO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增強工業供應鏈能力、拓展跨地域業務及潛在投資或併購。那麼縱觀「京東系」上市版圖,京東工業能否成為那隻下金蛋的「鵝」,市場也將拭目以待。
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