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大證券因在「硬科技」領域的提前佈局,股價迎來一波上漲。市場資金正在重新定價那些具備量產落地能力的AI芯片、自動駕駛、激光雷達等前沿科技企業,而光大證券正因對這些賽道的前瞻性投資,獲得了估值重估的紅利。
這也讓市場開始把目光放在券商股權投資之上。
在這一背景下,國泰君安國際(1788.HK)近年來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系統性佈局受到關注。據悉,自2020年起,公司正式成立私募股權團隊,聚焦於新能源、機器人、智能駕駛等硬科技賽道。這些項目展現出強勁的技術轉化能力和市場前景,並為國泰君安國際帶來了可觀的投資回報。
一、聚焦科技創新,前瞻佈局高增長賽道
儘管國泰君安國際未進行大規模宣傳,但從零星公開資料的草蛇灰線之中,可以看出公司持續在硬科技領域積累成果。從投資節奏來看,國泰君安國際在2020至2021年間連續出手,投資案例包括自動駕駛領域的地平線、智加科技,激光雷達製造商Innovusion,以及新能源電池資產管理公司蔚能等高科技企業。
從公開資料可以看出,公司的佈局並非盲目撒網,而是強調「早期卡位」與深度參與,兼顧注重技術領先性、市場空間、團隊能力及策略符合國家產業導向。據悉,國泰君安國際在執行創新科技投資時,還注重投後管理和產業鏈賦能,通過引入行業資源、推動商業合作,幫助被投企業成長。
以參與武漢蔚能電池資產公司為例,國泰君安國際作為首輪參與者,藉助與蔚來、寧德時代及湖北科投的合作,支持了BaaS商業模式的推廣。蔚能的模式允許用戶在購車時不購買電池,而是按月租用不同容量的電池包、享受換電與電池升級服務。國泰君安國際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提供資金,更聯動投行、產業基金及龍頭企業資源,推動創新成果的商業化落地。。
更為典型的案例是其對地平線的早期投資。根據多家媒體報道,2020年末,國泰君安國際作為參投方,出現在地平線1.5億美元C1輪孖展名單之上。地平線於2024年10月掛牌上市,為當年港股最大科技IPO。上市至今,地平線的漲幅超過140%,目前市值已經突破千億港元。
地平線的投資被市場視為國泰君安國際在「硬科技」賽道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也一度被市場視為其中資券商系PE在智能汽車賽道「早半步」策略的代表作。
二、構建協同生態,科技佈局步入收穫期
國泰君安國際的科技投資或已進入收穫期——以地平線為代表的一批項目,正從早期投入邁向規模化量產。在企業價值持續上行的背景下,私募股權業務通過項目退出與公允價值變動,顯著抬升整體投資收益。2025年中期,公司投資管理分部收益同比大增317%至8.83億港元,成為帶動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閉環。圍繞優質、稀缺且具潛力的標的佈局,不僅使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組合,也在中長期與財富管理、企業孖展、機構服務等核心業務形成深度協同,清晰呈現出科技投資與主業協同放大的路徑。
其中,早期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佈局,為國泰君安國際積累了深厚的行業理解和資源網絡,並為後續的資本市場服務環節奠定了堅實基礎。例如,國泰君安國際在知行汽車科技(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H股再孖展中擔任獨家整體協調人、獨家配售代理;在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的港股IPO中,公司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賬簿管理人,為新能源產業鏈再添大型上市案例。
從中期報告披露的數據亦可驗證協同作用:財富管理佣金收益同比大增56%至2.79億港元,其中基金管理費與表現費收益同比躍升110%至1,748萬港元;企業孖展分部收益同比提升69%至2.02億港元,配售、承銷及分承銷佣金同比大增85%至1.65億港元金融產品業務規模達417.4億港元,較2024年底增長4%。
數據證明,國泰君安國際或正把私募股權的單一項目收益,轉化為財富管理、企業孖展、機構服務等多條業務線的綜合收入。
結語
展望未來,隨着科技板塊熱度持續高漲及IPO進程提速,AI、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的企業將進一步吸引資本市場關注。國泰君安國際有望憑藉其前瞻性的投資佈局、成熟的風控體系以及前後端業務協同能力,持續捕捉科技創新的紅利,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