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科技巨頭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啱啱結束的2025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佈正積極推進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並明確表示將持續追加更多投入。這是全球科技巨頭加碼AI基建的又一重要動向。前不久,英偉達宣佈將向OpenAI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OpenAI將利用英偉達系統建設並部署至少10吉瓦的AI數據中心,用於訓練和運行下一代模型。此外,微軟、谷歌等企業也持續投入擴建算力網絡。
可以看到,科技巨頭的投資方向高度一致,全部指向AI基礎設施建設。這場AI基建競賽,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迭代,演變為產業生態與全球價值鏈重構的角力場,更將重塑全球科技產業格局。
首先,競爭焦點從模型創新轉向算力競賽。
曾幾何時,科技巨頭在模型創新的賽道上你追我趕,OpenAI的GPT系列、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義千問等大模型相繼湧現,這些產品以強大的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大模型競賽熱潮。但如今,競爭的焦點正從模型創新轉向算力競賽,背後有着深刻的技術與市場邏輯。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大模型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早期,通過不斷增加參數規模、優化算法架構,模型的性能得到顯著提升。然而,隨着模型規模逐漸逼近理論極限,單純依靠參數擴張帶來的邊際效益正急劇遞減。
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推動了競爭焦點的轉移。從智能客服、內容創作到金融風控、醫療影像診斷等,大模型在各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入,算力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因此,科技巨頭的競爭從算法突破轉向AI基礎設施的規模擴張,可謂大勢所趨。
其次,技術層面以差異化戰略構建多元生態。
眼下,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正邁向更為複雜和多元的生態構建階段,不同玩家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徑和生態構建策略。
例如,OpenAI、英偉達與甲骨文結成的「三角聯盟」形成閉環:OpenAI向甲骨文購買雲計算服務,甲骨文向英偉達採購GPU芯片,英偉達再投資OpenAI。而阿里雲則提出「AI雲是下一代計算機」的願景,致力於構建從芯片到平臺的全棧能力,其與英偉達合作的Physical AI生態覆蓋從數據合成、模型訓練到仿真測試的全鏈條,顯示出一體化佈局的決心。
加速生態構建的背後,是科技巨頭差異化的技術路徑做支撐。獨特的技術優勢使企業能夠提供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產品,吸引特定的合作伙伴,從而逐步構建起與之適配的生態體系。而生態構建又進一步強化了差異化戰略的實施效果。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能夠為企業提供豐富的資源、多樣的應用場景和廣泛的用戶反饋,促進企業在技術上持續創新與優化,進一步凸顯差異化優勢。
可以說,科技巨頭在差異化戰略基礎上開啓的生態構建,是一場關乎未來科技產業主導權的激烈角逐。不同的技術路徑和生態構建策略,不僅反映了企業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也塑造了科技產業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格局。
最後,產業格局從「封閉創新」走向「開放共創」。
以深度求索(DeepSeek)、字節跳動等為代表的企業,將AI嵌入電商、內容平臺等業務板塊,實現融合「出海」。2025年DeepSeek發佈的R1模型,以低成本低算力需求、開源方式打破了傳統算力運行的邏輯。
開源戰略正在推動全球AI從「封閉創新」走向「開放共創」。這場超大規模的AI基建競賽為科技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促使整個科技產業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不斷前進。未來,真正決定競爭力的不再只是算力規模或模型參數,而是產業深度融合能力。
AI基建競賽是技術革命的必然產物,其本質是通過重構「算力—數據—場景」產業鏈,爭奪下一代技術標準的話語權。對於企業而言,需在技術創新與生態適配間找到平衡。唯有在技術自主性、產業協同性與全球開放性之間建立動態平衡,才能在這場重構浪潮中把握主動權。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