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說電腦領域的CPU,大家可能第一反應就是intel或者AMD。
確實也是如此,以前不管是大家買臺式機,或自己去DIY組裝臺式機,或者買筆記本電腦,真的就只有兩種CPU可選,一是intel、一是AMD。
頂峯時,個人PC領域,這兩大品牌拿下了國內96%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個誇張吧。
CPU是電腦的心臟,是為電腦提供算力的,所以至關重要,而AMD也好,intel也罷,都是美國企業,風險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到的。
所以國內很多企業,一直想要讓中國人用上中國自己的CPU,減少對intel、AMD的依賴,保證信息安全,避免被卡脖子。
但說真的,CPU的研發真的不容易,一是要考慮CPU本身的性能問題,還要考慮CPU與操作系統的適配兼容問題。
但國產廠商們沒有放棄,在性能、生態上都在不斷努力,特別是6大國產CPU,也是大名鼎鼎,這6大分別是龍芯、兆芯、海光、申威、鯤鵬、飛騰,大家採用不同的架構,在不同的領域上對intel、AMD發起攻擊,想要替代它們。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些國產CPU們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按照機構的數據顯示,到2024年時,國產CPU們在國內市場,已經佔到了22%左右的份額,而在2025年上半年,應該佔到了25%左右的份額,預計到2025年底,會達到30%左右。
而預計到2027年,這個比例會達到45%-50%左右,初步實現對intel、AMD的替代,不再擔心被卡脖子。
為什麼國產CPU一下子發展的這麼快了,一方面是國產CPU的性能上來了,比如龍芯、海光等,離intel、AMD的性能差距,其實已經只有1-2年了,完全可以替代國外的CPU,在絕大多數場景下,滿足用戶的需求。
特別是服務器市場,國產CPU已經替代了太多的國外CPU,因為國產CPU真的可以替代。
二是國產操作系統給力了,目前一些國產操作系統,兼容的生態數量,都是達到1000萬級別了,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日常使用需求,而國產系統全部支持國產CPU,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助力。
可以說,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國產CPU終於支棱起來了,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用上了中國自己的CPU,未來我們在CPU上,將會更加的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