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萬達集團及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費
來源:譚浩俊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費了,雖然萬達集團內部人士回應,主要是受萬達子公司影響,而非萬達集團總公司。
這種回應有點無知,子公司就不是萬達的了?子公司違約就不要承擔責任了?子公司欠的債就不要還了?

萬達方面怎麼回應,我們可以不管,可能是工作人員對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或表達能力存在問題。倒是萬達為什麼又陷入困境了,值得關注與思考。要知道,這是王健林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王健林會在同一個地方兩次摔跤呢?這應當不像一位老企業家應當出現的現象啊。
衆所周知,2015年7月3日,在港上市僅7個月的萬達商業召開董事會會議,決定從港股退市,轉向A股發行。理由是,香港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無法真正衡量萬達的價值。並於2016年9月正式從港股退市。而從港股市場退市,也讓萬達付出了340多億港元的代價,如果不能在A股上市,且很快上市,對萬達來說,風險將是很大的。
王健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這一年的A股,出現了一輪瘋漲。雖然很快就暴跌,但高估值仍然讓王健林羨慕不已。特別是一些中概股的迴歸,沒有一家公司不是賺得鉢滿盆滿,一直以低估值穩健運行的港股市場,怎麼符合王健林的胃口呢。更別說,那一年的王健林,財富出現了暴漲,他也一躍成為全球華人首富。
正是因為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火爆,讓王健林的財富暴漲速度太快,錢來得太容易,繼而讓他把眼睛盯在了另一個可以催熟財富的地方——資本市場,想通過迴歸A股尋求萬達和他個人財富繼續暴漲。
只是,經歷了暴跌之後的A股市場,投資者已經相當恐懼。同時,迴歸A股的中概股,相當一部分都是垃圾股,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傷害。因此,管理層做出了暫停房地產企業入市審批的決定。

善於研究政策的王健林,面對管理層的決策,並沒有過多在意。在他的心裏,一定在想,這樣的暫時,並不會維持多長時間。因此,在A股上市、從A股撈錢的信心依然很足。無奈香港退市一年多,A股上市仍然沒有任何希望,到了2017年,港股退市付出大量現金代價的萬達,終於抗不住了,出現了資金鍊斷裂問題。2016年底還信誓旦旦要打敗上海迪斯尼的王健林,不得不一邊抹眼淚、一邊在文旅和酒店項目的出售協議上簽字。
2017年的房地產市場是最火爆的,也達到了頂峯。因此,融創和富力拿下了萬達的文旅和酒店項目,從而讓萬達度過了難關。
千萬不要小看這次的含淚出售資產,不僅幫助王健林度過了難關,也讓萬達在接下來的疫情中,沒有受到嚴重衝擊。否則,萬達已經趴下,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第一個趴下的大型房企,而「風頭」也就不會被許家印「搶」去了。
因此,在三年疫情中,王健林是笑眯眯的,且做出了一系列吸引眼球、體現萬達善意的行為,如減免商戶40億租金等。如果沒有2017年資產的出售,王健林有這個能耐嗎?
按理,經歷這一次的危機,王健林應當在決策時慎重、小心了。沒有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手握大筆現金的王健林,又開始了他的首富夢了。不僅大量建造商業綜合體,而且再度上演了資本市場大戲。

這次王健林學聰明瞭,沒有用萬達集團,而是萬達商管。是萬達旗下的核心資產,亦即萬達集團旗下的廣場和酒店管理公司。而且,王健林沒有選擇在A股上市,而是轉向自己瞧不上的港股市場。
為籌備這次上市,萬達與衆多戰略投資者簽訂了入股協議,其中不少協議含有對賭條款。其中,2023年5月8日是第一個還款節點,若無法在此之前上市,萬達需要提前償還13億美元的三筆離岸貸款;12月為第二個節點,如果仍未上市,萬達需向投資者支付約300億元的股權回購款。
結果是,全部落空了,萬達又一次上市失敗,王健林的資本夢再一次挫敗。但是,戰略投資者可不買賬,既然對賭了,就得服輸。原本興沖沖等着從資本市場拿錢的王健林,再一次陷入了資金泥潭,資金鍊又一次斷裂了。
王健林只能再次出售資產短信資金,只是,今天的市場環境,早已不是2017年的市場環境,不僅資產價格大跌,而且購買者寥寥。王健林想出售資產,也無人願拿。當年購買過萬達資產的融創和富力,自己也陷入到泥潭之中了。
資產出售難,對賭的錢要給,於是,從2023年開始,王健林又要哭了。只是,這次的哭,不是出售資產而哭,而是資產賣不出、賣不出價錢而哭。不然,手握大量資產的王健林,為什麼會為了區區1.86億元債務而被限制高消費呢。
縱觀王健林的財富聚集之路,總體上講,是暴發戶式形成的。暴發戶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何時才應當收手,何時應當停止暴發的腳步。很顯然,王健林這個暴發戶,想一直讓自己暴發下去。因此,從資本市場尋求財富最大值,就成了王健林追求的目標。只是,從港股退市轉向A股,以失敗告終,又想再次轉向港股,結果又以失敗告終,等於在同一個地方摔了兩跤,且都摔得鼻青臉腫。尤其是第二次,能不能趴起來,都成了問題了。

作為一名老企業家,我們不能認為王健林不成熟。但是,賭博心理過強,一心追求財富暴漲,而不想穩健經營,應當是王健林兩次在同一個地方摔跤的根本原因。王健林的教訓,應當可以給其他企業帶來一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