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虧損之後,百濟神州終於實現盈利。根據其發佈的A股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淨利潤4.50億元,同比增長115.63%,結束了連續8年的虧損。作為一家創新藥公司,百濟神州專注於研發具有「同類首創」或「同類最佳」潛力的創新藥物,研發週期較長、投入較大。8年虧損一朝盈利所體現的不僅是公司產品收入的增長,也體現了創新藥企業長時間以來在研發成本與盈利之間的博弈。 靠創新藥「翻身」百濟神州成立於2010年,並於2016年、2018年先後登陸納斯達克、港交所,2021年12月,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成為全球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中國港交所與上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公司因致力於研發治療癌症和其他重症疾病藥物,被稱為「創新藥一哥」,其產品線廣泛,如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替雷利珠單抗等。上半年,百濟神州依靠創新藥扭虧,且主要受益於海外市場的高支付能力。據瞭解,百濟神州旗下獲得多國批准的創新藥包括百悅澤®、百澤安®兩款。其中,百悅澤®屬於BTK抑制劑類新型藥物,可抑制多個疾病中惡性B細胞的增殖,也是全球獲批適應症最廣泛的BTK抑制劑。目前已在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等75個國家獲批;百澤安®是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PD-1抑制劑,可幫助人體免疫細胞識別並殺傷腫瘤細胞。目前已在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等47個國家獲批。根據財報數據,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產品收入為173.60億元,上年同期產品收入為119.08億元,產品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於百悅澤®、百澤安®和安進授權產品的銷售增長。上半年,百悅澤®全球銷售額總計125.27億元,同比增長56.2%;百澤安®的銷售額總計26.43億元,同比增長20.6%。值得一提的是,百悅澤®的境外銷售金額遠高於境內。美國銷售額總計89.58億元,同比增長51.7%;歐洲銷售額總計19.18億元,同比增長81.4%;中國銷售額總計11.92億元,同比增長36.5%。而百澤安®銷售額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該產品在中國獲批新適應症納入醫保所帶來的新增患者需求以及藥品進院數量的增加。此外,境外市場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創新藥的支付意願和能力較強,藥品定價更高。根據百濟神州招股書,百悅澤®於2019年11月在美國開售,其2021年在美國的定價為117.50美元/80mg,而在國內,每80mg×64粒/盒售價約為5336.96元,摺合83.39元/80mg,這也為公司的獲利提供了基礎。據悉,上半年業績發佈後的第二個交易日——9月2日,百濟神州A股上漲8.28%,盤中創下346元/股的歷史高位,市值在當天突破5000億,超越了恆瑞醫藥,成為當時A股市值最高的醫藥股。 研發成本令企業喊「痛」儘管百濟神州連續虧損多年,但股價卻從2021年科創板上市時的160.98元/股上漲至如今的301.85元/股,漲幅為56.72%。究其原因,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發病率上升,這些慢性且複雜的疾病對新藥的需求十分強烈。此外,全球罕見病患者的累計數量龐大,隨着更有針對性的藥物研發技術的發展,製藥公司對這一領域的興趣日益濃厚,罕見病治療藥物雖研發複雜,但蘊含着高利潤機會。根據灼識諮詢,美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預計2026年將達到1418億美元,至2031年將進一步增長到2024億美元;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預計2026年將達到3760億元,至2031年將進一步增長到7551億元,市場龐大足以為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前景。 另一方面,創新藥行業特性就是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A股對創新藥企業更關注「創新力」而非短期盈利。百濟神州作為「創新藥一哥」,其研發實力、全球化佈局及與監管機構的合作強化了投資者信心。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百濟神州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相當可觀。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百濟神州的研發費用分別為95.38億元、111.52億元、128.13億元、141.40億元,逐年上漲,合計超470億元,連續三年過百億。而同期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75.89億元、95.66億元、174.23億元、272.14億元,研發費用佔比分別為125.69%、116.58%、73.54%、51.96%。每年高額的研發成本是百濟神州長期虧損的主要原因,也是所有創新藥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有其他媒體統計,今年上半年,在70家港股18A與科創板創新藥企業中,有55家仍在虧損,佔比79%。其中,君實生物已連續13年虧損,2021年至2024年其研發費用分別為20.69億元、23.84億元、19.37億元、12.75億元;公司研發費用佔比分別為51%、164%、129%、65%。另一家企業榮昌生物,則由於研發投入高且產品收入尚未形成穩定現金流,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25年3月底,榮昌生物賬面貨幣資金僅剩7.22億元,而短期借款高達10.84億元,長期借款14.82億元。貨幣資金僅覆蓋短期債務的67%。而公司年均研發支出超過10億元人民幣,資金緊張。在這樣的壓力下,榮昌生物開始不斷削減研發人員。2023年底,榮昌生物的研發人員為1308名;到了2024年6月,研發人員為1216名;2024年底,這一數量為926名。在外界看來,榮昌生物對於研發的縮減撼動了作為醫藥公司的根本,其核心競爭力將受到影響。雖然研發週期長、風險高是創新藥企存在大面積虧損是常見現象,但盈利仍然是上市公司必須努力去跨過的門檻,畢竟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不進則退,不喜則憂,時刻面臨着淘汰。加碼境外平衡成本與盈利於百濟神州而言,雖在今年扭虧,但同樣面臨着如何實現長久盈利的挑戰。2025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達72.78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80%。值得注意的是,雖是首次扭虧,但百濟神州的毛利率始終處於高位,尤其是境外市場的毛利率。2024年,百濟神州抗腫瘤類藥物毛利率高達84.31%,藥物合作安排收入毛利率則為100%,境內毛利率為63.04%,境外毛利率則高達97.09%。 首先來看毛利率100%的合作藥,2017年,百濟神州與新基公司達成合作,獲獨家授權在中國大陸分銷及推廣三款已獲批癌症治療藥物;2019年底與安進訂立合作協議,負責安進抗腫瘤產品安加維®、倍利妥®及凱洛斯®於中國大陸的商業化;2020年與EUSA訂立合作協議,授權在大中華地區開發和商業化薩溫珂®的權利和在中國大陸獨家開發和商業化凱澤百®的權利;2021年與諾華達成關於抗PD-1 抗體百澤安®的合作,2021年12月擴大與諾華關於TIGIT抑制劑歐司珀利單抗的合作;2025年與Royalty Pharma達成協議,向其出售就安進授權合作產品塔拉妥單抗在中國以外的全球銷售額收取特許權使用費的權利。此外,百濟神州還與Zymeworks、SpringWorks Therapeutics、Seagen、映恩生物、昂勝醫藥、石藥集團、百奧泰、綠葉製藥等多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合作範圍涵蓋小分子藥物、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ADC等多種創新療法的研發與商業化。然而,通過數據可看出,如此多的合作與授權,在今年上半年給予百濟神州的營收也僅有2.20億元,在公司整體營收當中存在感不高。再來看自研藥品方面,截至8月6日,百濟神州自研並可在境外售賣的抗腫瘤類藥物也只有百悅澤®與百澤安®,其餘藥品要麼為自主研發且目前僅在中國獲得批准,要麼是合作開發的藥品其商業化權益僅限於中國市場。這對於在境外售賣能獲得更高利潤的百濟神州而言,既是阻礙,也是其接下來發展的明確方向。 百濟神州的在研項目情況顯示,百悅澤®與百澤安®依舊處於在研狀態,已分別累計投入79.56億元、73.36億元,未來目標是增加更多新適應症獲批與商業化銷售。此外,還有索托克拉(sonrotoclax、BGB-11417,BCL2抑制劑)、BGB-16673(靶向BTK的嵌合式降 解激活化合物(CDAC))、BGB-43395(CDK4 抑制劑)在研,目標均為新適應症獲批與商業化銷售。且索托克拉(sonrotoclax、BGB-11417,BCL2抑制劑)上市申請已獲中國受理,2025年下半年向美國和其他全球監管部門遞交上市申請。顯而易見,持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能夠加速創新藥在海外市場的上市步伐,從而帶來盈利;與此同時,這種大規模研發也對百濟神州的資金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能將這一循環從虧損轉變為盈利,形成良性循環,百濟神州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如何進一步在成本與盈利的平衡兩端進行有效加碼。中國銀河發佈研報認為,百濟神州的全球研發穩步推進,即將迎來多項里程碑催化。未來18個月內,公司預計在血液瘤和實體瘤管線迎來超過20項里程碑進展,早期的研發儲備迎來收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