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9月26日訊(記者 武靜靜)9月16日,MuleRun(中文名「騾子快跑」)宣佈上線全球首個AI Agent交易市場,面向所有用戶開放。這家成立不足一年的初創公司,選擇了一個尚處早期但潛力較大的方向:讓AI Agent的開發、部署與交易像電商商品一樣普及化。阿里雲參與了MuleRun的早期投資。
上線僅10天,平臺已吸引超過21萬註冊用戶、近5000名創作者報名入駐。這樣的增長速度,連MuleRun團隊自己都直言「超出預期」。
MuleRun正在嘗試搭建這樣一個市場——它既像淘寶,又像勞動力外包公司,更像一個「能力版OnlyFans」。這個市場能走多遠,仍需要時間驗證。但至少在今天,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大模型之後,交易和生態或許纔是AI應用真正的關鍵。
在2025年雲棲大會現場,藍鯨科技採訪了創始人兼CEO陳宇森與運營負責人李昕瑜,他們詳細闡述了MuleRun的定位、架構設計、商業化邏輯,以及他們對未來市場的判斷。
Agent市場的淘寶
MuleRun的定位一開始就比較明確:它不是一個通用型大模型,也不打算做單一Agent工具,而是一個Agent的交易平臺。
「過去,Agent的開發和部署門檻很高。需要懂代碼、申請API Key、甚至要配置Docker環境。普通人沒法使用。」陳宇森說,「我們的價值是降低門檻,讓創作者能觸達更多用戶,讓用戶能輕鬆使用。」
為了凸顯這種定位,MuleRun採取了「完全三方平臺」模式,不運營自營產品。李昕瑜補充:「哪怕平臺上有帶我們前綴的Agent,那也是設計師同事以個人身份上傳的作品。我們要確保創作者生態公平開放。」
外界對MuleRun的比喻,是「Agent的淘寶」或「AI應用商店」。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有交易屬性,還因為它在架構上更接近電商平臺。
在AI產業版圖中,Agent被視為「下一個爆發點」。從OpenAI的GPTs,到字節的「釦子」、騰訊和百度的Agent商店,各大公司都在探索。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平臺。
與許多平臺不同,MuleRun將「讓創作者賺錢」放在第一位。這也是陳宇森眼中與OpenAI GPTs、騰訊、百度等大廠產品的關鍵區別。「沒有意識到交易的重要性,是過去很多Agent平臺沒有成功的原因。」他說。
MuleRun從一開始就搭建了完整的交易鏈路,包括支付、風控和全球清算。這套體系並不比傳統電商簡單,甚至更復雜,因為涉及跨境用戶和數字勞動力的定價問題。
上線10天后,就有開發者在平臺上獲得了超過1000美元的收入。李昕瑜提到:「有位開發者上線了nano banana系列的Agent,僅三天就賺到1000多美元,這讓創作者對變現的信心大大增強。」
在她看來,這是平臺能夠快速聚集供給的重要原因。用戶量和創作者量相互拉動,形成早期的雙邊市場效應。
與通用型Agent的分野
在AI圈,幾乎所有公司都在談Agent。但不同公司對Agent的理解和落地方式差別極大。陳宇森直言:「我們並不想做一個萬能的聊天機器人。Agent要能穩定解決具體問題,才有價值。」
MuleRun的技術架構背後有一個核心假設:要實現高成功率,需要「大量的SOP(硬編碼)+少量的大模型」這一組合。
「大模型在其中是膠水,而不是主體。」陳宇森解釋。他舉例,某大型自動駕駛廠商用類似架構生成了4000萬行代碼,替代200人年的工作,其核心就是靠SOP流程來保證穩定性。在MuleRun平臺上,Agent往往是解決高頻、重複、標準化的場景,例如客服、視頻標註、餐飲行業的菜品拍攝等。相比依賴對話式交互的通用Agent,這種設計更接近「生產工具」。
「去年大模型還不夠強,這事做不成。今天能成,是因為大模型剛好能支撐‘80% SOP+20%大模型’的模式。」陳宇森說,「創業有時候靠的就是時間點,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MuleRun在戰略上做了一個的決定:不投入開發創作者工具,而是保持「框架中立」。「幾個月前我們決定幾乎不在創作者工具上花資源,而是讓大家用現有的SDK和工具開發,再通過MuleRun部署。」陳宇森解釋,「這樣我們避免了和大公司在工具框架上的正面競爭,把精力集中在交易和運行平臺。」
這一選擇使得MuleRun定位清晰,但也意味着它必須承受比一般AI應用創業公司更高的技術複雜度。平臺既要保證全球用戶的穩定使用,又要承擔異構Agent的運行和管理。「如果你橫向對比Manus這些一線創業公司,我們在技術上做的事可能是他們的平方甚至立方的複雜度。」MuleRun技術負責人透露。
短期壁壘是平臺本身的易用性,長期壁壘則是生態。一旦用戶和創作者的規模聚集,平臺效應將強化領先者優勢。商業化是MuleRun的第一優先級。陳宇森並不諱言:「我們要成為AI時代最大的勞動力外包公司。」在他構想的未來裏,公司組織結構將徹底變化:少數人管理大量AI Agent完成重複性工作,成為常態。「如果把人類大量低門檻的工作交給Agent,MuleRun可能就是全球最大的外包公司。」
為此,平臺的目標用戶並不僅是開發者,而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MuleRun希望幫助那些有專業知識但缺乏代碼能力的人,把知識轉化為Agent。陳宇森認為,這將催生「大量一人公司」。「過去大家是輸出內容,現在可以輸出能力。」他說。
MuleRun試圖填補這一空白。但它面臨的挑戰同樣明顯,不論在技術穩定性還是在市場競爭中,初創公司能否保持優勢仍不確定。陳宇森對此保持冷靜:「現在還早期。未來至少會有幾十家公司競爭,那纔是真正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