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假期來了,各地多樣態的跨界組合文旅新玩法,大家應該都在體驗了吧?2025年中秋國慶疊加的八天長假,既是全年最後一個長假,也是冬季旅遊到來前最佳的長線出遊窗口期。在此期間,家庭遊成為主流出行方式,「團圓」則是貫穿始終的關鍵主題,大家更願意與家人相伴,以輕鬆自由的節奏支配時間。因此,在這一趨勢下,IP經濟熱力湧動,正持續吸引更多遊客,激發市場新增量。
文化IP的核心魅力,我想從來不是「包裝資源」,而是「激活體驗」。當地域特色不再是「被觀看的風景」,而是「被體驗的生活」,它才能真正走進人們心裏,成為更有生命力、有傳播力的文化符號。相較於村鎮、街巷、景區等區域級文旅IP,我注意到,不少市縣的文旅IP更注重挖掘在地文化特色,以「小而美」吸引遊客。譬如,10月1日至3日,2025「美麗中國踏歌行·禮樂成安」音樂節在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拉開帷幕。就在10月1日下午,一場音樂盛宴在現場樂迷熱切的期盼下,如約開唱。活動不僅邀請知名音樂人登臺獻藝,更將當地非遺文化、特色美食、鄉村風光融入「文旅IP+在地資源」的模式,有效激活基層文旅資源的活力。同時,打通服務消費「微循環」,見證着古城千年文脈與現代活力的碰撞。
從產業維度看,文化IP正為文旅經濟注入「長效動能」。以往,部分城市「雙節」文旅消費依賴短期促銷或流量噱頭,節後易「熱度退潮」。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網主辦的「十四五」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融媒體採訪活動——《行進的海岸線》,在大連正式啓動。該活動將通過媒體傳播,串聯起沿途的海濱風光、海洋文化與城市特色。值得關注的是,大連將自身海洋風光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獨特辨識度的「IP記憶點」。這種IP化運作,為後續文旅消費持續引流,最終實現「節日熱」向「常態火」轉化。
如今,隨着大家消費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提升,優質、特色、創新的文旅IP成為吸引消費的關鍵變量。我們唯有持續深耕文化內涵、創新表達形式,才能讓每一個假日更加具有文化溫度,讓文旅經濟的發展行穩致遠。
編輯:齊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