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新智元(ID:AI_era)
作者 / 艾倫
黃仁勳接受了Bg2 Pod的專訪,與Bill Gurley和Brad Gerstner進行了剪輯後仍達近2小時的對談。
本次對談信息密度格外高,黃仁勳集中表達了對英偉達近期包括對OpenAI的千億美元投資、投資英特爾等一系列大動作的原因,對英偉達的產業角色的定位,對AI產業的發展前的前瞻,以及AI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徹底重構。
觀衆也在視頻評論區對本次訪談給予了高度評價,極盡溢美之詞。
因採訪視頻信息含量實在巨大,本文僅能以對讀者友好的總結性文字,對黃仁勳的重要觀點進行帶有我們的有限理解的概述,從而在有限的篇幅中為讀者儘可能多地提供重要信息。
強烈推薦AI股投資者、AI從業者、對AI影響感興趣的有條件的讀者等,抽時間認真看完完整採訪,定會收穫滿滿,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
OpenAI不只是客戶,更是共建者
在黃仁勳眼裏,OpenAI並不只是下單採購的「客戶」,更像是一個共同打造下一代AI工廠的「搭建者」。
他直言:「我認為,OpenAI極可能成為下一家萬億美元級的超大規模科技公司。」
而主持人後面更是大膽預言,英偉達很可能將成為第一家市值10萬億美元的公司。
黃仁勳不只是預測,更是押注,向OpenAI提出了一份最高可達1000億美元的投資意向。
這些錢不是給OpenAI拿去買GPU的,而是拿來建工廠的。
這個超級工廠,是一套能耗至少10吉瓦的AI數據中心,需要10臺左右大型核電機組供電。
該AI數據中心將擁有400–500萬塊GPU。
這個GPU數量有多大?大概接近英偉達整個2025年的出貨計劃。
而這批機器,英偉達不僅參與提供,還參與設計、調試、優化和部署。
從芯片、驅動到工廠級電力和網絡系統,OpenAI這套新工廠從出生起就是「英偉達式」的。
AI在經濟中的角色是實打實的
有些人把AI看作一個工具。
黃仁勳的理解更進一步,他說,AI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在想辦法幫整個社會擴容腦力」。
他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例:世界上有55%到65%的GDP,來自人類的腦力勞動。
假如這些崗位都能在AI輔助下翻倍、甚至三倍產出,那會是一場什麼規模的增長?
但要讓AI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就必須有一套基礎設施來供電。
這些AI不是裝好就能用的,它們是「實時思考的系統」。
每一次你問它一個問題,它都要經歷一輪檢索、推理、判斷和生成的過程。
背後需要的算力,遠超傳統軟件的執行邏輯。
所以支撐未來這部分「智力產能」的,是一座座全年在線的AI工廠。
推理背後潛藏着巨大的算力需求
在傳統印象中,「訓練」纔是大模型的重活,推理只是用。
但在黃仁勳的模型裏,推理也已經變成了一種「輕量級、實時的訓練」。
他把AI的發展拆成了三段曲線——預訓練、後訓練、推理。
預訓練像是讀書,後訓練像是學會怎麼回答人類偏好的問題,而推理這一環,AI不再是給一個輸入就立刻丟出答案,而是「先想想再說」。
它會先檢索,再調用內部邏輯,還可能臨時使用工具,甚至調用別的模型來輔助判斷。
這些都發生在你等它「回答」那一兩秒鐘裏。
黃仁勳在採訪中說:「想得越久,答案就越好。」
這句話闡述的稀鬆平常的事實,背後蘊藏着潛在的巨大算力需求。
想得久,就意味着中間跑的GPU更多、調用的資源更復雜、生成的路徑也更長。
所以推理的「量級」,已經不是過去那種一次性回答,而是逐步演進的動態生成,這背後消耗的,是真正的算力。
芯片打得贏,不能靠價格戰
外界經常拿芯片價格說事。
黃仁勳乾脆就給了個假設:對手把芯片做得再便宜,哪怕白送,客戶真的敢上車嗎?
他的反問是:「如果你每瓦電只能換回我們十分之一的結果,就算免費,也是虧。」
說到底,數據中心的天花板不在預算,而在電錶。
客戶拿到的是一個確定的功率配額,比如2GW。
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這2GW能產出多少有用的token,而不是芯片的零售價。
這也是英偉達的長期護城河——不是靠賣芯片便宜,而是讓整套系統在同樣的能耗下,跑出更多、更快、更可靠的結果。
這不只是硬件能力的問題,還關乎整個軟硬件系統是否緊密配合、調校成熟。
每年上新,是英偉達必要的生存節奏
在芯片行業,每年推一套新架構,是件高風險的事。
別人三五年一版,你一年一個,誰看着都心驚。
但在英偉達內部,這是剛需。
因為token生成的速度在飆升,不是線性,而是指數級地翻。
如果你想讓token變便宜,就得不斷提升「每瓦的輸出密度」。
而這不只是換一塊芯片那麼簡單,英偉達改的是一整套系統——從GPU、CPU到互聯、交換芯片,再到上層的軟件、編譯器和庫,全線升級。
黃仁勳有一個詞形容這套打法:「極致協同設計」。
年年升級聽起來累,但對英偉達來說,這更像是在一條加速的高速路上「踩穩油門」。
英偉達無懼自研潮
芯片應用平臺纔是長期戰場
很多大公司開始搞自研AI芯片,谷歌有TPU,OpenAI和博通也在聯合做。
外界難免開始猜:英偉達是不是要被「去依賴」了?
黃仁勳並不慌。
他不是否定專用芯片的價值,而是清楚地指出分工在哪。
對穩定、高頻、變化小的負載,ASIC當然值得。
但今天的AI生態,每個季度算法都在變。
模型結構、注意力機制、算子優化、訓練策略——沒有哪個是定死的。
而在這種快變的環境下,通用平臺纔是最有韌性的那個角色。
CUDA能讓開發者一週內試完五種方法,這纔是工程速度。
英偉達也沒等着對抗,而是把系統開放出來,變成「AI工廠平臺」。
CPX專用芯片上線了,支持視頻生成和上下文處理;系統級編排工具Dynamo也開源了;還和英特爾做了NV Fusion,讓對方的芯片也能接進來。
這種可插拔的系統生態,就是英偉達應對自研潮的真正底氣。
英偉達在塑造AI經濟的體系
The Information形容英偉達像「AI世界的政府」,黃仁勳可能比這還多幹了一點。
他不僅投資、還兜底,還租客戶的芯片回來用。
他在做的,是給整條AI產業鏈裝上信用背書。
你很難說這些錢是單純砸出去的。
CoreWeave是最典型的例子:原本是搞加密的,轉型AI雲後,英偉達成了它的第二大客戶(僅次於微軟),投了1億美元,還簽了13億美元的GPU租回合同,然後這家公司兩年內營收從2500萬飆到近20億。
類似的安排還發生在Lambda等其他新雲玩家身上。
英偉達一邊做股東,一邊做客戶,一邊幫它們找孖展、上設備、推上市。
很多時候,他們籤的那筆單子就是讓銀行願意放錢的敲門磚。
這不是「做生意」那種投資,而是「鑄幣」式的參與方式。
在AI產業要加速擴建數據中心、訓練模型、拉滿算力的階段,沒有信用就沒有增長,英偉達現在就是在給這個系統「擔保」。
主權AI將成為數據時代的新共識
黃仁勳說:「沒人需要原子彈,但每個人都需要AI。」
所有國家都開始意識到,AI系統不只是生產力工具,它會承載語言、文化、法律、意識形態等更深層的表達方式。
你不能把自己在法律、教育、媒體、醫療系統中的關鍵判斷外包出去。
不能讓一個API在你做決策時變成「唯一信源」。
所以,各國正在認真考慮「主權AI」,要建自己能控的模型和基礎設施。
他建議得也不復雜:你可以繼續用OpenAI、Gemini這些優秀模型,但你必須要有一支自己的隊伍,也得建自己的算力工廠。
像交通、通信、電網一樣,AI系統也應該成為國家的基礎設施之一。
談中國時,他比誰都冷靜
黃仁勳談到中國時沒有政治情緒,只有工程師式的清醒。
他說,中國節奏快、製造強、工程師多,競爭的現實就在這。
他還提醒,美國不能因為戰略顧慮就主動放棄中國市場,那等於是自己把舞臺讓出去。
在他看來,英偉達在中國要合法、合規地做生意,也要在出口規則之內最大化自身的技術影響力。
他說英偉達的財務指引裏沒有計算中國市場,這是「基於現實的安排」,但中國依然是「戰略重要」的。
你可以看出,他在小心保持一個高難度的平衡:承認競爭、保持開放、控制風險、不過度激進。
什麼才叫美國夢?
人才政策是最硬的競爭力
在這場訪談裏,有一個瞬間最像他本人——他說自己小時候是刷盤子、擦廁所長大的,那是他家唯一能負擔的移民方式。
靠着一步步上來,他才成了英偉達的CEO。
所以,當他聽到美國計劃把H-1B簽證價格漲到10萬美元一份時,他沒有直接批評,只說「這也許是個起點」,但不能讓它變成「終點」。
他想看到的,是一套更聰明、更公平的制度,讓全球最聰明的人願意留下來,也能留下來。
他甚至建議給STEM畢業生直接發綠卡——別讓人才被卡在文書和配額裏。
他的邏輯很清楚:美國不是靠資源贏的,是靠人才。
只要這個國家還是全球最好的大腦聚集地,那它就很難輸。
工作會變,但不是全都要消失
AI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是很多人心裏的隱憂。
黃仁勳的回答很冷靜,但也很實在。
他說,確實有些崗位會被取代,比如那些完全重複、幾乎不需要判斷力的任務。
但從他在英偉達的經驗看,每當AI讓某個團隊效率提升,他們不是裁人,而是接更多項目、做更多探索,反而需要更多人。
他說,「我們工程師的數量在增加,因為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他的核心邏輯是:AI不是讓人「被動閒下來」,而是讓那些原本做不到的事變得可做,把「人能想但做不了」的那部分擴出來。
所以工作結構確實會變,但變出來的是新的工種,而不是空白。
到了2030年,AI會離你有多近?
黃仁勳對未來的想象不是空泛口號,而是有畫面、有路線、有底層邏輯的。
他說,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一個「自己的AI」,它住在雲裏,和你一起生活、工作、記錄你的習慣、輔助你的判斷,像一個不睡覺的助手、伴侶甚至護衛。
這將成為你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分身。
你在開會時它能替你記筆記,你看病時它能提前提示身體異樣,它甚至可能幫你安排好生活節奏、主動幫你決策「什麼是對你好的」。
另外,AI也會開始有「身體」。
它會變成小機器人,能識別表情、聽懂語氣、記得你上次說的話、幫你開門或接電話。
聽起來像科幻?
他很認真地說,英偉達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給這些AI「造身體」「裝神經」「通電源」。
別猜曲線能走多高,先上車
在訪談的結尾,黃仁勳說了一句很不像CEO的話,但像極了他這個人:「別等了,先上車。」
他並不是在鼓吹你盲目追隨AI風口,而是想表達,當你面對指數級增長的局面時,你不可能僅靠預測就能輕易站在發展潮流的正確方向。
你能做的,是先參與進去,然後邊學邊幹,再慢慢找對方向。
他強調,不是預測最準的人喫到紅利,而是參與最早、投入最深的那羣人,把空間先打開了。
這一套邏輯貫穿他對AI的理解,對芯片節奏的安排,對客戶關係的構建,甚至對整個經濟系統的判斷。
對英偉達來說,這是一次在多個維度同步拉昇的變軌——從賣芯片,到賣系統,再到做「AI經濟的建設銀行」。
對行業來說,這份訪談是一次把AI熱潮拆解成基礎設施、人才流動、能源調度、供應鏈協同的全景圖。
而對所有想在這個時代乾點什麼的人來說,黃仁勳已經把圖紙攤開了。
你要不要動手,取決於你敢不敢相信未來這輛車,真的已經啓動了。
精彩視頻
點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