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創始人丹尼爾・埃克的下一站:押注歐洲國防與醫療領域

環球市場播報
10/01

  2006 年丹尼爾・埃克(Daniel Ek)創立 Spotify 時,打造一款可行的音樂產品堪稱 「登月級挑戰」。當時全球音樂行業正深陷銷量連年下滑的困境,在線音樂盜版猖獗,而蘋果 iTunes 等服務的定價又居高不下。

  埃克堅信,若能讓人們像擰開水龍頭一樣便捷地獲取音樂 —— 且這種方式既合法又能為音樂人帶來公平收益 —— 用戶自然會紛至沓來。關鍵在於流媒體而非下載,這一理念徹底改變了音樂行業格局,也推動 Spotify 成長為估值達 1400 億美元的音樂巨頭。

  這位連續創業者於週二宣佈,將於明年卸任 Spotify 首席執行官(CEO),而他已將目光投向打造 「下一個 Spotify」—— 只不過領域不再是音樂。埃克希望專注於能 「推動社會關鍵領域進步」 的技術。

  「人們經常問我,‘如何在歐洲打造更多像 Spotify 這樣的公司?’」 埃克在週二致 Spotify 員工的信中表示,「正因如此,幾年前我就宣佈,希望助力打造更多此類‘超級公司’—— 這些公司通過研發新技術,解決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部分重大挑戰。」

  埃克承諾,將通過自己的風險投資公司 Prima Materia,投入 10 億歐元(約合 11.8 億美元)個人財富,用於投資歐洲的 「登月級項目」—— 即深耕深度科技、人工智能(AI)、氣候科技及醫療科技領域的早期初創企業。

  這位億萬富翁的理念是,不僅要投資,更要長期打造企業。他堅信,歐洲能夠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

  「關於我將如何把自己的‘創業能量’投入這些領域,後續會分享更多細節,」 埃克在信中提及個人外部事務時表示,「但今天的焦點仍是 Spotify。」

  投資軍工科技引發音樂人抵制

  2018 年,埃克聯合創立了 Neko Health 公司,旨在通過預防措施和疾病早期篩查,幫助人們維護健康。該公司目前已累計籌集 3.25 億美元資金。

  埃克還投資了德國企業 Helsing—— 這家公司專注於研發 AI 控制的作戰無人機,已獲得超 10 億美元資金支持,成為歐洲規模最大的國防科技初創企業,估值達 120 億美元。不過,這一投資引發了爭議。

  包括大舉進攻樂隊(Massive Attack)、國王吉薩德與蜥蜴巫師樂隊(King Gizzard & the Lizard Wizard)、熱線 TNT 樂隊(Hotline TNT)在內的多支音樂團體,紛紛將其作品從 Spotify 下架以示抗議。

  「音樂與武器不應混為一談。」 奧姆迪亞(Omdia)分析師西蒙・戴森(Simon Dyson)表示。他指出,隨着部分知名音樂人從平臺撤下作品,「抗議的聲浪正逐漸分散(Spotify 的)注意力」。

  截至目前,Spotify 尚未回覆尋求置評的郵件。

  埃克此前已多次應對爭議,從音樂人薪酬糾紛,到 Spotify 播客投資引發的風波。支持者認為,他構建的合法模式成功將聽衆從盜版平臺吸引過來;但批評者指出,Spotify 對音樂人的影響力過大,這往往導致獨立唱片公司面臨不公平待遇。

  從程序員到音樂行業顛覆者

  23 歲時,身為程序員的埃克創立了 Spotify,希望以合法方案對抗在線音樂盜版 —— 這一問題即便對大型音樂公司而言,當時也難以解決。

  明年卸任 CEO 並轉任執行董事長後,他將把這家音樂巨頭的管理權交給兩位長期信任的副手:古斯塔夫・索德斯特倫(Gustav Soderstrom)和亞歷克斯・諾斯特倫(Alex Norstrom)。

  現年 42 歲的埃克在斯德哥爾摩郊區長大,曾在多家初創企業工作,之後與聯合創始人馬丁・洛倫松(Martin Lorentzon)攜手創辦了 Spotify。

  他提出的商業模式 —— 通過訂閱費和廣告為音樂服務提供資金 —— 成功將粉絲從盜版平臺引導至合法渠道,並將唱片公司、音樂人及廣告商整合到同一個市場生態中。

  在埃克的領導下,Spotify 通過三大舉措重塑了行業格局:一是堅持定價自律的訂閱模式;二是推出可一夜造就熱門歌曲的算法播放列表;三是持續拓展內容範圍,從播客延伸至有聲書。

  埃克的影響力在 Spotify 的用戶習慣中清晰可見:數百萬用戶將月費視為 「生活必需支出」,播放列表成為文化潮流的 「守門人」,播客則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2022 年,網飛(Netflix)推出迷你劇《播放列表》(The Playlist),講述了 Spotify 從誕生到崛起的歷程。

  儘管埃克計劃專注於打造其他企業,但他仍打算參與 Spotify 的事務。

  「我的參與度將高於典型的美國公司董事長,不妨理解為,我的角色從‘球員’轉變為了‘教練’。」 埃克在週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郭明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