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柳白】
「多虧了特朗普,我們纔看到這場人才湧入!」奧地利科學院院長海因茨·法斯曼說。
在移民政策收緊和科研經費銳減等多重因素擠壓下,美國科研人才外流愈發嚴重,「撿漏」的歐洲人則欣喜不已。
美國「政客新聞網」9月29日獲取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頂尖研究人員正加速遷往歐洲等地,歐盟科研基金項目吸引的美國申請者數量在最新一輪招標中增加了五倍,可以說是對特朗普政府削減科研經費、壓縮學術自由環境的直接回應。
報道認為,美國本土研究人員對歐洲科研資助資金的這股新興趣浪潮,與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美國學術研究環境日趨惡劣脫不開干係。
這一趨勢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來說是一大勝利。 針對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學術項目資金的舉措,馮德萊恩本人牽頭推動了吸引美國研究人員的相關工作。歐盟通過強調學術自由,並為有意遷往歐洲的研究人員增加資金支持,成功將自身定位為科研人員的「避風港」。

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工作 視覺中國
歐洲研究委員會(ERC)是歐盟於2007年成立的研究基金組織,負責資助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項目。該機構今年春天宣佈,將針對希望從美國遷來的研究人員提供的額外資金,從100萬歐元翻倍至200萬歐元。
這意味着,這些研究人員在最長5年的期限內,最高可獲得總計450萬歐元的資助。
截至8月底的最新一輪申請數據表明,這一激勵措施大受歡迎。本輪申請中共有114份來自美國的申請,而2024年歐盟該項目僅收到23份美國本土申請者的提案,增幅達400%。
不過該項目的總申請數從2534份增至3329份,僅增長1%。其中,英國提交了538份提案;在歐盟內部,意大利(445份)和西班牙(240份)是提交申請最多的兩個國家。
其實在整個歐洲範圍內,各國、各地區、高校及研究機構均已啓動相關計劃,藉助美國削減科研資金的契機吸引人才。
9月中旬,歐盟科研委員卡特里娜·扎哈里娃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目前已有超過70項國家級和地區級舉措旨在吸引研究人員。」
奧地利科學院本週宣佈,通過今年6月啓動的一項為期4年的新研究人員資助計劃(fellowship scheme),已有25名研究人員從美國科研機構遷往奧地利。該科學院稱,這一「人才流入」(brain gain)現象直接源於特朗普政府在學術與科研領域實施的政策。
「他們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視角和國際網絡,這是奧地利科研的一大收穫,也是提升我們科研在國際上能見度的重要推動力。」該院院長海因茨·法斯曼在聲明中說。「多虧了特朗普,我們纔看到這場人才湧入。」
美國《紐約時報》早前就注意到,隨着美國政府削減科研預算並收緊移民政策,中國和歐洲掀起人才招聘熱潮,爭相為頂尖科研人員提供資金支持與職業穩定性,吸引人才入駐。
多名美國頂尖科學家警告稱,特朗普政府對於美國科學界的這波「連招」,已引發嚴重人才流失,正危及美國長期以來的科研模式,及其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美媒援引《自然》雜誌的分析稱,自特朗普上任以來,中國和歐洲學者申請美國研究生或博士後的數量急劇下降,甚至陷入停滯;與此同時,美國博士後與研究生申請海外職位的數量卻顯著激增。
除了人才流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系主任理查德·胡加尼爾還擔心,美國將被國際科學界日益孤立。因為外國科學家都不願意來到美國,他被迫取消了原定在霍普金斯大學舉辦的國際會議;組織者本考慮將會議移至英國牛津,但後來又發現,在美國的國際學生也因擔心無法返美而拒絕出國參會。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瑪西婭·麥克納特嘆息,中國等其他國家為科研生涯剛起步的科學家們提供了更穩定的職業發展,「他們將招募到全球最優秀、最聰明、最有經驗的人才。」
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