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終於落地,期待已久的中國移動衛星通信牌照正式敲定。
9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據《關於優化業務准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關部署,正式向中國移動頒發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這是繼9月8日中國聯通獲頒該許可之後,行業迎來的又一關鍵進展。
中國電信此前已具備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至此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的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全面「配齊」,我國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建設邁入新階段。
01
牌照落定,開啓「加速模式」
隨着信息服務邊界向太空延伸,天基、空基、海基、地基網絡加速融合,信息通信行業的競爭已從地面戰場拓展至太空疆域。在這場全新競賽中,中國移動前瞻規劃,佈局由來已久。
早在2017年,中國移動便啓動北斗產業推進與技術方案研究,創新提出北斗三號短報文互通方案。2020年,其在3GPP提交250餘篇提案,牽頭構建ITU全球首個「固定、移動、衛星融合」標準,牽頭在CCSA通過業界首個NTN衛星接入網設備技術要求等9個天地一體領域立項。
技術轉化與試驗驗證同步推進。2021年12月,搭載中國移動研究院自研的5G-Advanced核心網實驗單元的寶醞號小衛星發射入軌。2022年8月,發佈全球首個運營商5G IoT NTN終端直連衛星外場驗證,2023年5月完成國內首款5G NTN手機終端直連衛星實驗室驗證,逐步打通從技術到終端的關鍵鏈路。
2024年更是產業推進的加速期。2月,成功發射「中國移動01星」與「星覈驗證星」;4月,與中國星網等共同出資成立中國時空信息集團;7月,成立星地融合技術研究所;11月,攜手中國時空正式發佈北斗短信業務,讓無地面網絡環境下的通信成為現實。
從技術研究、試驗驗證到產業推進、商用探索,中國移動的全方位佈局為牌照落地後的規模化發展築牢根基。如今資格在握,中國移動無疑將「如虎添翼」,在衛星移動通信領域開啓「加速模式」。
02
中國聯通快人一步
中國移動如何接招?
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文件,中國移動獲准「依法開展手機直連衛星等業務,深化應急通信、海事通信、偏遠地區通信等場景應用,豐富通信服務與產品供給」,與中國聯通的經營範圍分毫不差。
不過,於本月初拿到牌照的中國聯通,已經在8個省市推出「聯通衛星」業務。快人一步的中國聯通給剛拿到牌照的中國移動帶來了直接競爭壓力。
不過,中國聯通的先行實踐也暴露了行業共性難題。其資費標準為10元/月,包含2分鐘免費國內主被叫通話,超出部分及其他服務9元/分鐘收費。高出普通移動話音資費幾十倍的費用,讓用戶直喊「用不起」。如何借鑑這一前車之鑑,制定出兼顧成本控制和市場接受度的資費策略,不僅考驗中國移動的市場營銷智慧,更考驗其先行投入培育市場的財力。
需要明確的是,此次發放的為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屬於基礎電信業務牌照中的A13-1,與此前業界盛傳的衛星互聯網牌照並非同一概念。
與衛星通信提供基本話音和短信業務不同,衛星互聯網強調提供衛星寬帶據服務,以實現更廣泛的互聯網應用,在技術方面需要低軌衛星星座組網,以及解決頻率協調、軌道資源分配等問題,技術難度和複雜度更高。
03
下一張牌照花落誰家?
星網還是垣信?
三大運營商齊聚賽場的同時,中國星網與上海垣信兩大玩家也備受關注,二者均在積極爭取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成為下一輪牌照發放最受關注的潛在競爭者。
作為我國衛星互聯網領域的「國家隊」,中國星網主導的GW星座是首個國家級巨型衛星互聯網計劃,規劃總規模達12992顆衛星。截至2025年8月,GW星座已累計發射超過80顆組網衛星,計劃2029年底前完成約1300顆衛星部署,2035年實現全星座組網。
上海垣信則代表了商業化探索的重要力量,其主導的「千帆星座」是我國首個進入正式組網階段的巨型低軌商業衛星星座,規劃總規模超1.5萬顆衛星,分三期實現區域覆蓋、全球覆蓋與多元業務融合。截至2025年8月在軌衛星數量已增至90顆。
據悉,中國星網和上海垣信也為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而緊鑼密鼓佈局。那麼,下一張牌照花落誰家?這不僅是簡單的資格擴容,更將直接影響市場競爭態勢。關於「下一張牌照」的懸念,也讓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的未來發展更具想象空間。
作者:舒文瓊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校:王 濤 梅雅鑫
監製:劉啓誠
監製|劉啓誠
審校|王濤 梅雅鑫 張鵬
編輯|王禹蓉
視頻製作|蔣雅麗黃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