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物流車年銷量60萬輛起!」這是今年年初電車資源對今年新能源物流車年銷量目標做出的預測。
隨着國慶節的到來,2025年已拉開各行各業第四季度衝刺的序幕。值此普天同慶的喜慶節日氛圍,結合1-8月銷量數據以及市場趨勢、行業利好政策等利多重疊加因素,電車資源分析認為2025年新能源物流車年度銷量目標60萬輛穩了,且有望衝擊更高目標。
1
60萬輛年銷量目標預測,穩了!
電車資源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8月,新能源物流車累計銷量37.79萬輛,預計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銷量有望與2024年全年銷量持平,達到43-44萬輛。第四季度,一直是衝刺季,銷量保持一年中的高位狀態,樂觀預測可貢獻18-20萬輛銷量。
做預測,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基於此,筆者嘗試做了一番主客觀層面的求證,給出的預測理由有三:
一是市場驅動作用走強,需求持續增長。主要表現在存量轉化以及新增量市場兩方面。一是「油轉電」提速,加快存量市場轉化。物流降本,運價持續走低,特別是今年B端客戶招投標價格以電車價格。倒逼油車車主換新能源貨車。二是產品力增強,應用場景進一步突破,城際乃至跨省物流運輸場景成功解鎖,大電量、超充技術、重載……給卡系車帶來了巨大的銷量增長。
市場需求增強與否,其實銷量數據有跡可循。2025年前8月銷量錨定的整體同比增幅在37.5%,考慮到往年4季度銷量同比增幅及銷量佔比均不低於前三季度,假設這個數據是全年銷量同比增速。2024年全年銷量45.7萬輛,2025年銷量同比增長37.5%的話,也有62.8萬輛。換個角度求證,近幾年1-8月累計銷量佔全年銷量6成左右,2025年1-8月累計銷量37.8萬輛,按全年銷量6成計算,亦可概算出2025年年銷量63萬輛左右。
二是政策驅動為市場注入強心劑。交通運輸部印發的《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物流配送領域新能源汽車佔比分別達到72%、35%和20%。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2025年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領域力爭達到80%。此外,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各項任務指標迎來趕進度高潮,勢必帶來更多銷量轉化。國四貨車報銷更新補貼以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已取得實效,行業有目共睹,在此不展開贅述。
三是成本可控,價格趨穩,壓庫存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動力電池價格趨於穩定,整車價格不再有前幾年的過山車式波動,傳統營銷模式中的壓庫存大概率迴歸正常。購置稅減半徵收將於2026年1月1日實施,幾千到近萬元差價,值得經銷運營商冒險上庫存。
2
貨運平臺整頓為銷量增長帶來新曙光
電車資源對新能源物流車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另一個洞察是存量轉化加速和貨運平臺合規化傳來利好。
2025年,在物流降本政策的深刻影響下,規上貨主企業已標定新能源車輛運營成本做購買運力服務招標報價。在此背景下,新能源物流車行業已進入「存量轉化」新時期。
從2025年1-8月新能源物流車累計銷量TOP15省份的滲透率表現來看,新能源物流車市場「存量轉化」加速演進。新能源物流車銷量TOP15省份7成以上滲透率突破25%,其中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也是我國GDP前四省份和物流車銷量頭部省份,滲透率也保持領先狀態,說明在當地新能源物流車「存量轉化」如火如荼。
根據行業發展FAN修正模型,當滲透率突破15%後行業由成長後期進入成熟早期的颶風期。滲透率30%左右,行業迎來銷量高速增長的市場拐點。按照這一規律發展下去,上述主要新能源物流車銷量大省,今後有望帶來更大市場銷量增長的驚喜。
以外,電車資源認為:貨運平臺合規化整頓有望增強增量市場的信心,進而強化商流變革帶來物流變革的銷量拉動作用。
今年電商平臺角逐即時消費(社區閃購等),引發商流對物流的時效追求發生了新的變化,前置倉、網格倉成為破局關鍵。為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一車配多倉需求上漲。然而,據電車資源行研院觀察,此波電商大戰下的商流變革並未對貨運平臺帶來可與以前媲美的大的運力需求拉動。而主要原因是,平臺司機已失去了換車提高配送時效的動力,「運價太低,實在算不過來賬。」
規範網絡貨運平臺費稅標準,減輕司機負擔,保障司機權益已到了動真刀真槍監管的時刻。7月-8月,《網絡貨運信息交易撮合平臺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自律公約》簽署,到各平臺同一時間發公告亮降傭減費措施。9月交通運輸部在督導平臺維護司機權益,市場監管總局也約談貨運平臺。
3
結語
總的來看,種種跡象表明,2025年新能源物流車年銷量可能比預期要好。一方面購置稅減半政策大概率帶來「翹尾效應」。另一方面,目前行業主管部門對貨運平臺的監管和整治已不再是「整改材料的交鋒」而是追求落到實處,讓司機獲利,讓司機看到希望的曙光。這也是新能源物流車行業的增量市場的新曙光——司機看到希望,租車、買車的意願更強,物流運輸行業就更有活力。
來源:電車資源 楊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