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喫了嗎?今天不談體重,只談團圓

金融時報
10/06

「跨越千山萬水,只為那一頓團圓飯」的中國故事,或許不被很多外國人理解,但不論是尋常的日子還是佳節的到來,美食,都是撫慰人心的那一束光。

「你可以拒絕我,但是請你不要拒絕美味」「如果不及時喫,導致雞排不脆,我將停止對你的售賣」「你要對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點」……這些被網友們自覺傳播開來的新晉網紅景德鎮「雞排哥」的「魔性喊話」,成為今年國慶假期景德鎮最新的文旅名片。9月份意外走紅的景德鎮「雞排哥」,以其接地氣的金句和幽默的「脫口秀式」銷售,為遊客們帶來滿滿的情緒價值,更以日增粉絲19萬的人氣一併創造着商業價值:影響力迅速溢出小喫攤,帶動周邊攤販生意,進而帶動景德鎮國慶期間酒店價格飆升,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迅速反應,聘任其為「文旅推介官」。

今年國慶假期疊加中秋佳節,「前半場旅遊打卡、後半場中秋團圓」成為衆多國人的出行模式。來自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假期前四天,全省600多家A級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064.46萬人次,同比增長12.04%,星級飯店平均出租率超過77%,同比增長10.4%。

這一波圍繞親友聚餐、婚慶喜宴的消費熱點,成為市場多方的發力點。國慶家宴、中秋團圓宴、現烤月餅等節慶特色活動,在諸多餐飲企業密集上架,不少餐飲連鎖店早早出現10月6日「一廂難求」的局面。為拉動雙節假期餐飲消費,政府聯合行業、企業紛紛放出大招,如北京石景山區發放的餐飲住宿消費券,參與活動的餐飲企業超過300家;成都、廣州相繼發放「食在蓉城」「食在廣州」餐飲消費券,為假期餐飲消費再添一把火;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商圈多家餐飲老字號,將門店的假期營業時間延長至22:30以後直至凌晨;大大小小電商結合假期推出優惠促銷、直播體驗活動,多維度發力假期餐飲消費。

民以食為天,美食更是節慶時段的重要主角。自古以來,慶典往往與祭祀活動緊密相關,所需美食在代代沿襲的儀式中積澱為節日裏的重要習俗:中國人在春節時打製的年糕,寓意着「日子越過越好」;清明時節南方家庭製作的青團,蘊含着古老寒食節以冷食祭奠先人的敬意;中秋佳節之際,親友們分食月餅,互訴「闔家團圓」的心願;臘八時節上桌的臘八粥,寄望新的一年豐收富足……節日裏的美食,成為人們表達敬意與祈福的重要載體,承載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綿延至今的情感訴求與文化取向。

「絕大多數國外兒童乃至成年人,對中國文化的第一堂啓蒙課,往往始於一次美好的中餐館經歷,在品嚐中國佳餚的同時,初步認識了中國文化,如節慶習俗、養生理念、生肖寓意等,一併領略到中國美食文化蘊含的豐富價值觀。」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論壇平行論壇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專業沙龍上,國務院參事室交流合作司原司長孫維佳介紹說,有調查顯示,中餐已經成為海外受訪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首選」的佔比為52%,遠高於中醫和武術。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海外中餐館的數量已經達到70多萬家。近年來得益於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的快速發展,海外中餐產業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海外中餐市場規模至少在2500億美元以上,發展潛力巨大,拉動投資需求不斷攀升。

「擁有文化、經濟雙重屬性的餐飲文化,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始終扮演着聯結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重要角色,它沒有國界,既是文明交流的產物,也是文明交流的載體,隨着各國各地區聯繫日益緊密,被賦予日益重要的文化交流使命,迎來了多樣化的發展機遇。」孫維佳說。

北京烤鴨技藝久負國際盛名

食物,留着手作的溫度,更維繫着割捨不斷的親情,凝聚了一代代人的生活經驗、生存智慧和生活美學。沒有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像美食那樣擁有「超長待機」的傳承基因,守護着影響了一代代人的文化根脈與超強凝聚力。中餐文化如此,各國美食亦然。

「‘廚房裏有着細碎的歷史。每一種偉大的美食都是傳統的產物,它代表了幾代人的口味’……在墨西哥作家勞拉·埃斯基維爾看來,墨西哥美食是一種文化語言,是瞭解墨西哥歷史、政治和社會關係的路徑。」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張青仁援引了女作家這段生動的文字,稱美食是將墨西哥人與民族根源聯結起來的「活着的記憶」。

「20世紀80年代後,墨西哥曾掀起一陣美式快餐旋風,但當可樂、炸雞帶來的快感迅速消散後,墨西哥人發現,蒸籠裏飄出的塔瑪爾的清香,塔可餅皮裹上餡料、蘸上牛油果醬的獨特香味,纔是靈魂深處最溫暖的慰藉。」張青仁說,對墨西哥民衆而言,每一道傳統美食都講述着個人、家族與故鄉的故事,其豐富的價值內核,賦予墨西哥美食持久的生命力與活力,成為全球化時代「活態文化」傳承的典範。

墨西哥壁畫家迭戈·里維拉作品裏人們製作傳統美食的場景(張青仁供圖)

「在塞爾維亞,最具代表性的節日就是家庭節,叫作斯拉瓦(Slava),用來紀念每個家庭都有的守護神,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這一點很像中國的中秋節。」北京塞爾維亞文化中心主任蘇達·塔尼亞介紹說,塞爾維亞家庭節在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日裏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就是家庭主婦親手製作並裝飾的斯拉瓦麪包,由家中的年長者切開並舉高起來,感謝家庭的守護神,並祈求未來平安幸福。

「麪包是由麥子製作的,麥子的耕種任務交給了家庭裏的男性,麪包由主婦們親手製作,女性的角色就體現了出來,斯拉瓦麪包就象徵着塞爾維亞家庭裏的男女分工,以及家庭關係的穩定與和諧。」蘇達·塔尼亞說,家庭節不僅是塞爾維亞的宗教節日,更是塞爾維亞家庭身份的象徵,強化着家族與親情的紐帶,更促進着社區間的交流與包容。

塞爾維亞家庭節的餐桌(北京塞爾維亞文化中心展廳圖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