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成熟」,短劇「爆倉」?

藍鯨財經
10/08

文|摩根商研所

5年前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吐槽《龍王贅婿》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5年後短劇會成為主流。

QuestMobile數據顯示,紅果月活達2.12億,正式超過了優酷視頻的2.006億月活用戶,與嗶哩嗶哩的月活用戶相差僅1300多萬。

但就在蒸蒸日上之時,紅果突然宣佈取消短劇保底機制。

近日,2025 鄭州微短劇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紅果宣佈「果燃計劃」調整方向,對於引入的成片短劇,紅果不再提供保底費用,製作方自負盈虧,靠市場表現獲得收益。

「成熟」了的紅果想要邁向品質化競爭,但已經「爆倉」了的短劇,能靠精品化打造護城河嗎?

一、走向精品化的短劇,還是短劇嗎?

取消保底機制可以預見,這就像打車、外賣平臺在取得一定市場地位後,補貼的降低,用戶都吸引過來了,也沒必要一直燒錢。

而且紅果想要在以量跑馬圈地的微短劇市場中,靠品質修築一條護城河,這想法並無不妥。

但短劇市場當下仍是以內容的數量為核心競爭力。

就像紅果的成功離不開免費模式與字節的資源傾斜,靠着番茄小說的IP供給與字節AI技術加持,紅果迅速拉起了龐大的短劇內容生態。

但隨着保底機制的取消,短劇製作商們傳統跑量模式不再旱澇保收,就可能產生兩個情況,一個是跟着紅果一起擁抱精品化,另一個就是另投他處。

無論是快手B站甚至是淘寶,都有短劇佈局,愛奇藝、優酷等傳統視頻平臺,也逐步將短劇的地位提升,紅果並非唯一選擇。

就像在外賣大戰之初,處於領先地位的並非美團,而是百度外賣。

但當時百度外賣諸多戰略錯誤中,其中一個就是在2015年末,美團與餓了麼開啓了補貼與地推大戰,而百度外賣沒有跟進,將目光放在了搭建中央廚房、配送等業務上。

追求品質固然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但在不同發展節點、不同行業情況下,有不同的階段選擇。

如今紅果的處境就有些類似。數據上來看確實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並沒有形成完全的用戶習慣,很多觀衆還處於刷視頻時直接跳轉的模式。

連美團這麼多年培養的用戶消費習慣與市場地位,都能在阿里補貼下被搶走這麼多市場份額,短劇這種完全內容為導向的生態環境,是很容易被替代掉的。

而且當下短劇製作商們目前有三個核心盈利點,分別是平臺保底、定製短劇和流量派息。一下子少掉一個,也可能在其他領域做文章。

這就像早期B站等內容平臺的UP主很多是不接廣告的,因為當時平臺給的播放量收入夠足,接廣告影響到視頻質量,得不償失。

而如今廣告商們成了UP主的衣食父母,觀衆們看視頻看到廣告也從最初的「有廣告不看了」轉變到「恭喜恰到飯了」,求生存嘛,不寒磣。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以後短劇內植入廣告也將變得常見?

而3分鐘一集的短劇中間再插入些廣告、硬植入,豈不是變相地拉低了短劇的品質,與追求品質的想法背道而馳。

而且精品化的短劇,還是短劇嗎?

製作精良、臺詞精雕、弘揚正能量的短劇固然很好,但一定程度上它與短劇當下的核心受衆畫像,有偏差。

短劇能夠迅速爆火是因為其收割的是情緒價值,是互聯網短平快下最高的生產資料。

當下短劇爆火的核心邏輯是「爽」。長劇30集才能將最終boss繩之以法,而短劇3分鐘一集能扇首富5個巴掌。

用一些觀衆的說法就是「不帶腦子」,忙了一天就想看會兒爽的、輕鬆的,享受純粹的快樂。在鄉村氣息濃重的地方尋找fashion,本身就很違和。

而且短劇本身就是典型的長尾市場,是沉默的大多數。它要的是對一個人賺很少的錢,但要賺很多人的錢,跑量是這個階段短劇的最核心盈利思維,互聯網的邊際效用,在短劇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拼多多早告訴我們了,那有什麼成熟、那有什麼壁壘,誰能一直玩轉長尾市場,誰就是這個時代的應用之王。

二、AI印刷術下,短劇未來只有技術「護城河」

現階段短劇追求的精品,應該是製作技術的精品。

之前觀衆很喜歡吐槽某某電影「5毛特效」,用來代指特效製作差。但如果「5毛」錢就能製作出精緻的特效,這還會是個貶義詞嗎?

「不懂AI」的馬斯克曾說「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最近快手就推出了可靈2.5 Turbo 模型,該模型1080P高品質模式下生成5秒長度的視頻僅需25靈感值,相較於2.1模型同檔位便宜近30%。

視頻AI模型的進步誇張到以月為單位,模型的成本一降再降,短劇的製作成本也進一步降低。

之前有人將AI比作「造紙術」,誠然AI對視頻製作技術的進步,從降本增效的功能來看,如同造紙術一般,是竹簡、布帛到紙張的變革。

但對於短劇來說,當下的AI是「印刷術」的開源。

因為短劇更像是小說。

紙張是流通的,詩詞歌賦並不是,如同電影與電視劇一般,詩詞歌賦是有創作門檻的,唐宋這麼多大家,傳下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也就那麼多,詩詞歌賦也是古代上流社會交往中的雅物。

但小說不同,會識字就能寫小說,區別無非是精彩流傳千古和爛俗鄉鄰傳笑罷了,落魄書生大詩人就那麼幾個,但明清的小說家中,落魄書生算得上是主力軍。

明清小說能興盛的前提便是印刷術的廣泛使用,印刷術把小說製作成本和售賣成本價格「打下來」,纔有了小說的盛世。

短劇也是如此,AI當下給短劇帶來的賦能便是製作成本與週期的驟減,小劇組、素人演員也有產出機會,甚至給了草臺班子一個演戲夢。

一部農村出品的微短劇,成本只需要幾萬元,從AI制定劇本到人力拍攝到AI剪輯,前後時間能縮短到一週左右。

這也就意味着,接下來短劇市場將會迎來進一步的膨脹。

這時領先的紅果選擇了取消保底機制,從盈利角度而言確實避免了跑量短劇的「刷補貼」,但從跑馬圈地而言,可能會動搖自身的領先地位。

AI印刷術下,短劇市場幾乎沒有護城河。

數據顯示,微短劇產業綜合實力排行中,北京穩坐第一,緊隨其後的便是陝西西安和河南鄭州,且三者差距很小。

北京排在前列都能理解,無論是文旅景觀還是影視資源積累都充足,西安歷史底文化底蘊也不遜色,

但鄭州為何能與二者差距不大呢?

論人文景觀,河南開封、洛陽等地遠比鄭州雄厚,論影視資源,焦作影視城也比中原影視城地位更高。

一方面是由於鄭州從很早就開始重視微短劇的製作與發展。比如說2020年爆火的《龍王贅婿》系列信息流廣告就拍攝於鄭州。

另一方面,微短劇並不是很需要文旅資源或者影視基地資源,在合規前提下,微短劇生產只需要考慮劇本、人力和後期製作。

而如今AI的進步已經讓微短劇劇本和後期成本驟減,人力成為最核心的一環,而鄭州不缺的就是微短劇從業人員。

河南全省微短劇企業近1200家、從業人員超5萬人,以鄭州為核心形成了創作、拍攝、製作、發行的全產業鏈條,僅今年前8個月,鄭州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8.5億元。

這說明在AI印刷術開源下,微短劇市場只需要有足夠的從業人員,就可以迅速拉起一個市場。

甚至還在侵蝕最後的「人力」。

最近著名演員唐國強在《王牌對王牌》上拋出重磅言論,稱AI未來可能會取代演員。

當然短期來看演員還不至於被AI替代,但在短劇領域內,本身很多短劇演員都是素人,AI完全可以開始嘗試取代演員,說不定更有噱頭。

倘若視頻AI技術進一步演化,短劇整體將會迎來新的變革,當劇本、人力、剪輯都不再成為桎梏,短劇平臺的護城河可能要靠技術來堆砌。

走向精品化除了質量上的提升,還有劣質的剔除。

爆炸增長的短劇同樣是違規的重災區。就像小說爆發後,迎來的不只是文化內容的盛宴,還有大批劣質、低俗小說的封禁。

8月期間,紅果累計下架118部微短劇,快手累計處理違規微短劇百餘部,處置違規賬號近40個,連淘寶都累計攔截下架違規微短劇79部,這才僅一個月的量。

除違規外,短劇還陷入高度同質化問題。

比如說《千金買鄰》系列,故事劇情大體上都是主角幫村民賣農產品,因中間抽成問題糾紛,最後發現離開主角的銷售渠道自己根本賣不出去,最終後悔。

光這一個系列,目前市面上就有蘋果、西瓜、橙子等多個版本,諸如此類還有白月光後悔系列,偷聽心聲系列等等,均是一個劇本換個名字、換個核心詞翻來覆去的產出。

這些同質化劇本問題也體現出當下AI在劇本創作和審核方面的不足,未來短劇平臺想要邁向精品化,這方面的技術提升也是方向之一。

去年年底的時候,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北京市廣電局就聯合約見了「紅果微短劇」主要負責人。其中就強調了對微短劇的審核和整改問題,並強調了要合作共贏,不搞「內卷式」競爭。

看起來紅果很好地落實了這一點,不再跟大家卷內容數量了,走更有挑戰的精品化道路。

但「一刀切」的做法也充滿挑戰,當技術門檻持續降低,製作不再是難題時,「量」與「質」不再是單選題,而是關於情緒的問答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