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快消化」 愁壞誰?

中國新聞週刊
10/08

在燃油車為主導的時代,「一年推出小改款車型,五年進行車型大換代」是汽車行業默認的發展節奏;但進入電動化時代後,「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換代」成為行業主流趨勢,部分品牌甚至對同一車系採取激進策略,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便推出三款新車型。

在燃油車為主導的時代,「一年推出小改款車型,五年進行車型大換代」是汽車行業默認的發展節奏;但進入電動化時代後,「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換代」成為行業主流趨勢,部分品牌甚至對同一車系採取激進策略,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便推出三款新車型。

「中國汽車企業推出新車型的速度令人驚歎,僅需傳統汽車製造商一半的時間!」 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曾如此感慨。

技術迭代是行業邁向進步的重要信號,但伴隨產品快速迭代,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部分車主在購置新車後不久新款車型便宣告上市,新車不僅價格下調,配置還更為豐富。這使得剛到手的車輛瞬間貶值,讓車主陷入「被淘汰」的失落之中。

而汽車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一邊加大新車推出力度,採取「海量上新」的策略,一邊又不斷壓低價格搶奪市場。部分企業一年之內推出的新車型數量可達十幾款乃至幾十款。然而忙碌過後卻發現,其中真正能夠實現銷量突破、為企業帶來盈利的爆款車型卻寥寥無幾。

在9月13日的泰達汽車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更是指出,隨着行業降成本壓力加大,個別車企三元催化劑貴金屬用量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排放風險大大增加。「降成本不能降環保績效,減費用不能減公衆的健康福祉。」李天威說。

車降價了,老用戶高興不起來

降價爭奪市場,依舊是車企的不二法寶。

9月10日正式開啓預售的新一代智己LS6起步價直接定在了19.79萬元,要知道,現款在售的智己LS6起步價可是23.99萬元,相當於直降4萬元。9月1日,特斯拉Model 3長續航後輪驅動版宣佈降價1萬元,此次價格調整距離其8月12日上市尚不足一個月。

A級車市場的價格競爭更是進入「白熱化」階段,多款合資主流車型通過官方降價、經銷商讓利等方式,將裸車價拉至歷史低位。目前,2024款新軒逸1.6L舒適版裸車價僅為5.98萬元。朗逸新銳出衆版「一口價」7.99萬元起。卡羅拉官降4.3萬元,將起售價拉低至7.98萬元。軒逸·經典車型跌破7萬元價格門檻,起售價僅為6.98萬元。

豪華品牌的降價幅度令人咋舌。8月,捷豹路虎發佈海報稱,攬勝極光L廠家建議零售價調整為23.98萬元起,活動有效期從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含),而參考原廠家建議零售價42.98萬元起,官降幅度高達19萬元。豪華品牌動輒腰斬的降價並非個案,此前定價近30萬元的豪華緊湊型SUV寶馬iX1,如今終端入門價格直接下探至15萬元區間,降幅接近50%。

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7月降價新車數量為106款,儘管相較於2024年1—7月共有147款車型降價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但價格戰規模仍遠遠高於2020—2022年同期。

車型降價,這一原本被認為是讓利消費者的舉措,也開始被越來越多老車主吐槽。有車主直言,自己提車才3個月,車型就直降3萬元,手裏的車瞬間「貶值又落後」。對消費者來說,汽車本就是高價值的大宗消費,誰也不想體驗「買完就虧」的焦慮。

成都車展上的觀展觀衆(劉珊珊/攝影)

與之相對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車企則一邊強調降本「卷價格」,一邊又在「加速迭代」的賽道上疲於奔命。

奇瑞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學用在2025汽車先鋒思享薈上披露的一組數據道盡了行業的無奈。「過去一年中國上市了約710款新車,看着熱鬧,可上市後月銷量能過5000輛的只有10%,700多款車裏,僅69款能達標,更別提月銷過萬的爆款了。」李學用說。

此外,另有「易車志」數據顯示,截至2024 年,國內車企過去五年平均每年要推出1158款迭代車型,相當於每天有3.2款新車或改款車上線,車型研發週期也從之前的36—48個月,壓縮到了12—18個月。

為了跟上迭代節奏,車企不得不砸錢投入研發、調整供應鏈、改造生產線。但大量上新分散了研發資源,而頻繁「降價增配」也在不斷壓縮利潤空間,不少車企開始陷入「為了迭代而迭代」的惡性循環,經營壓力越來越大。

「不是所有改款都有必要。」有行業觀察人士直言,部分車企在競爭的裹挾中不得不增加「迭代數量」,把改款變成了換色貼標、微調內飾的「表面功夫」。就連電商平臺賣的三色貼、虛假通風口裝飾,也成了一些品牌「年度改款」的核心變化。還有車企一年搞三次改款,每次的改動也僅僅是增減座椅加熱、調整車機主題等,卻對外標榜「全面升級」。這種「為改而改」的操作,不僅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更透支着品牌信任。

汽車「快消品化」爭議

越來越快的迭代速度,越來越便宜的價格,以及越發頻繁的換車頻率,讓汽車陷入「快消品化」的爭議之中。

嵐圖汽車首席執行官盧放直言:「當前汽車行業正呈現出明顯的‘快消品化’特徵,新車迭代速度加快、營銷手段不斷創新,消費者的換車週期已縮短至3—5年。」

提及「快消品」,公衆通常聯想到包裝食品、日化用品等「消耗速度快、更換頻率高」 的日常用品。這類產品普遍具有使用壽命短、消費頻次高等特點,其利潤主要依靠龐大的銷量支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汽車一直是「耐用消費品」的典型代表。作為僅次於房產的大額消費支出,一輛汽車使用10年、15年的情況十分常見。消費者購買汽車,不僅是獲取一種交通工具,更是追求長期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與安全感。

盧放表示,當前市場上「快速更新、快速換車」的現象,本質上源於消費者對「新鮮感」的追求,但滿足消費者需求並不意味着要捨棄汽車的核心屬性。「真正的創新不應僅追求‘速度’。」他強調,汽車的核心價值始終在於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與高耐用性。汽車作為用戶的「長期夥伴」,需陪伴用戶應對各類複雜路況與惡劣環境,承擔守護用戶安全的責任,絕非「使用一段時間後即可丟棄」的快消品。

一汽奧迪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同樣認為,消費電子產品的設計使用壽命通常為3—5年,消費級芯片允許存在500PPM(即每百萬件產品中可出現 500 件缺陷產品)的缺陷率;而汽車的預期使用年限可達10—15年,車規級芯片的缺陷率必須控制在1PPM(百萬分之一)以下,同時還需承受-40℃至150℃的極端環境考驗。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正是汽車與快消品最本質的區別。

汽車行業追求創新固然沒錯,但不能忽視穩定;追求速度也可以理解,但不能忘記安全。對消費者而言,不必被「新品焦慮」 牽着走,與其追逐轉瞬即逝的 「新鮮感」,不如看重汽車長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與保值性。對車企而言,更該跳出速度競賽的怪圈,明白「海量上新」不如「精品爆款」,「表面改款」 抵不過 「技術深耕」。只有消費者理性消費,車企專注技術與品質,行業有完善的制度規範,整個汽車產業才能迴歸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完成更優質的電動化轉型的升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