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期貨代碼:NQ=F)向來被視為科技股的 「主場」,英偉達(NVDA)、蘋果(AAPL)、微軟(MSFT)等科技巨頭均在此上市。然而在該交易所的另一板塊,財務前景存疑的海外小型企業所發起的新型低價股 IPO(首次公開發行)正大量湧現。
上個月完成 IPO 的企業中,有一家在開曼羣島註冊、為馬來西亞蝦場提供維護服務的公司,該公司僅擁有 4 名員工。這家名為梅根控股(Megan Holdings,股票代碼:MGN)的企業,IPO 發行價定為每股 4 美元,募資總額 500 萬美元。
過去兩年間,此類微型市值公司(microcap)的 IPO 數量激增,這一現象也成為投機熱潮席捲投資界多個領域的又一信號。這些股票往往先吸引普通投資者入場,隨後股價便大幅下跌;另有部分股票在宣佈更名、涉足加密貨幣或人工智能領域後,股價曾出現驚人漲幅。
納斯達克已承諾整頓此類現象,並於 9 月 3 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批准收緊上市標準,對小型中概股的限制尤為嚴格。此前,投資者與議員紛紛批評這類上市項目已淪為欺詐與操縱市場行為的 「溫牀」。不過,SEC 對此項申請的最終批准可能還需數月。
在等待批准期間,納斯達克仍在持續批准那些不符合其擬議新標準的 IPO 項目。令人費解的是,納斯達克當初為何會允許如此多問題重重的企業上市。儘管每一筆 IPO 都能為交易所帶來更高的上市費用與交易量,但相較於可能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以及對自身聲譽的損害,這些收入可謂微不足道。
納斯達克發言人對此拒絕置評。
即便在申請收緊上市標準的情況下,納斯達克也未計劃提高 IPO 最低發行價。目前,該交易所 IPO 發行價的普遍下限為 4 美元。對許多缺乏經驗的個人投資者而言,低價股看似 「便宜」;而推手們則偏愛價格低、交易量小的股票,因為這類股票更易被炒作 —— 在最終拋售前,股價更容易被拉高。
如今,投資者理應知曉低價股可能對其財務狀況造成風險,但仍有不少人落入圈套。
佛羅里達大學榮譽退休金融學教授傑伊・裏特(Jay Ritter)自 20 世紀 70 年代末起便持續追蹤 IPO 市場。他的研究顯示,在 2024 年完成 IPO、且截至 9 月 30 日有一年期回報數據可查的低價股中,股價較發行價的平均跌幅達 37%;而 2001 年至 2023 年期間的低價股 IPO,股價三年期平均跌幅更是高達 62%(對於上市不足三年的股票,裏特採用了更短週期的統計數據)。
儘管表現慘淡,但低價股(通常定義為發行價低於 5 美元的股票)IPO 數量仍大幅攀升。裏特的數據顯示,2024 年初至 9 月 30 日,美國各交易所共有 164 只低價股完成 IPO,其中 147 只在納斯達克上市(其餘在紐約證交所美國證券交易所 —— 前身為美國證券交易所,其針對小型股票的上市標準與納斯達克相近,但聲譽度較低)。這一數量已超過 2001 年至 2023 年的總和(同期僅 106 只)。
「這類股票的市場受衆是缺乏專業知識的散戶投資者,沒有機構會買入這類股票,」 裏特表示,「它們中幾乎沒有哪家能擁有長期存續的實力。」
今年與去年完成 IPO 的低價股中,多數來自中國(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地區)。QMMM 控股公司(QMMM Holdings)便是其中之一,這家香港數字廣告公司在開曼羣島註冊,2024 財年營收 270 萬美元,淨虧損 160 萬美元。
2024 年 7 月,QMMM 以每股 4 美元的價格在納斯達克上市,募資 860 萬美元;同年 8 月的大部分時間裏,其股價均低於發行價。9 月 9 日,該公司宣佈推出加密貨幣相關戰略,股價在單日暴漲逾 1700%。
次日,該股股價幾乎腰斬,但公司市值仍高達 68 億美元。9 月 29 日,SEC 以 「不明人士通過社交媒體推薦股票,可能存在操縱該證券的行為」 為由,暫停了 QMMM 股票的交易,暫停期持續至 10 月 10 日。
去年另一隻發行價為 4 美元的 IPO 股票來自駿怡(Junee)—— 這家在英屬維爾京羣島註冊的香港室內設計公司,通過 IPO 募資 800 萬美元。此後,該公司遷至新加坡,並於 6 月更名為 「超級 X 人工智能科技公司(Super X AI Technology)」。
如今,該公司市值已達 20 億美元,但同時也引起了沽空機構的關注,後者對其人工智能業務能力表示質疑。該公司最新財報顯示,在截至 12 月 31 日的六個月內,營收不足 100 萬美元,淨虧損達 610 萬美元。
責任編輯:郭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