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於城來源:派代
馬雲說,「AI電商時代啱啱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並推動阿里,投入數千億探索AI。
劉強東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張電商未來的「船票」。在2025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表態「未來三年持續在AI領域投入,並努力帶動萬億級生態」,劉強東親自掛帥,擔任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院長。
這一系列動作發生在雙十一這個關鍵節點,絕非偶然,在電商行業最需要極致效率證明的時刻,各大平臺都在爭奪電商AI化的主導權。在阿里宣佈三年3800億AI投入、騰訊強化混元大模型應用的背景下,京東終於也首次以如此正式、公開的口徑,把AI提升到了戰略性的高度。
派代認為,這是京東試圖向市場發送兩個信號:一方面,京東已進入「戰時狀態」,要用 AI 重塑供應鏈和零售的底層邏輯;另一方面,電商底層效率競賽正在升級,能否跟上節奏,將直接決定未來的發展空間。
京東為什麼不走常規的大模型路徑,而要選擇更苦更慢的「產業AI」路線?作為電商老闆,又該如何判斷並應對這次基礎設施級的變革?
01
為何京東選擇「產業AI」這條更苦的路?
「很遺憾,最近五年是京東失落的五年、走下坡路的五年。」今年6月,在一場分享會上,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如此總結。
這句話,折射出京東的增長焦慮。隨着電商進入下半場,拼多多用價格與供應鏈創新吸引大量下沉用戶,短視頻平臺把場景化做得更深,曾以履約和商品可靠性著稱的京東,面對新的市場環境,稍顯力不從心——其零售收入增速一度跌至個位數,市佔率被拼多多反超,廣告和服務收入的增速也明顯低於阿里和抖音電商。
怎麼將過去的護城河,轉化為新時代的競爭優勢?不少平臺都開始向AI要答案。
雖說都是做AI,但不同平臺的路徑各不相同。阿里、百度做的通用技術平臺,邏輯是「先有模型,再找場景」,不管是通義千問、還是文心一言,追求的都是技術普適和參數領先。
而京東的邏輯不同,做的是縱向的產業解決方案,邏輯是「先有場景,再打磨模型」,專注於貼合自身業務的效率提升。
這一思路,從京東公佈的價值公式可見一斑:
AI價值 = 模型×體驗×產業厚度²
模型是手段,體驗是目標,而京東把「產業厚度」放到平方的位置,這意味着即便模型能力相當,產業厚度更大的企業將獲得指數級的競爭優勢。
正如京東集團CEO許冉在闡釋這個公式時表示,大模型能力已不再稀缺,真正的門檻是讓模型真正跑起來、用得上,帶得動產業效率的提升。「京東不追求運動式AI,而是關注長期主義、產業價值與持續落地。」
這樣的選擇,有其內在必然性。
一方面,京東的勝負手本就在供應鏈和零售。它擁有5710萬工業品SKU、覆蓋全球的500萬餘個倉庫、40多個細分行業的數據積累,涵蓋了零售、物流、健康、工業等十多個領域的真實場景,這些不是別人輕易能複製的,正是其比較優勢所在。
另一方面,這種「重資產」模式在數字經濟時代猶如雙刃劍,若不能借助AI提效,規模優勢反而可能轉化為發展桎梏。比如,海量數據若缺乏智能處理能力,便是信息冗餘,龐大的員工隊伍如果沒有算法支撐,可能成為沉重的人力成本。
然而,「產業AI」這條路徑也並非坦途。產業AI需要深厚的行業知識積累,實施週期遠長於通用大模型。同時,傳統商家存在數據孤島、數字化基礎薄弱等問題,使得AI落地難度加大;此外,行業定製化模型開發成本高、通用性差的問題,也是京東必須面對的挑戰。如此看來,京東的選擇,更像是一場「長征」。
02
京東如何用AI重構電商價值鏈條?
在2025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以新一代大模型品牌JoyAI為中心,發佈了「京犀」「他她它」「JoyInside附身智能」三大全新產品,並在零售、健康、物流、工業等多場景展示其AI應用與技術平臺佈局。
表面上它們似各自獨立,實則是京東沿電商價值鏈進行的系統性重構,在內部運營、貨品變現、以及履約交付等方面,都能看到可見的效率提升空間。
先看內部運營方面。2024年4月,劉強東以「採銷東哥AI數字人」的形式,出現在京東直播間,觀看量30分鐘突破千萬。隨着京東數字人平臺升級至4.0,這將不是「老闆專屬」,數字人應用正從營銷場景向全業務環節滲透。
京東數據顯示,在直播行業,數字人成本僅為真人主播的十分之一,目前超越80%真人主播的帶貨效果;單個數字人生產成本從數萬元已經拉低至兩位數,較真人拍攝模式成本降幅超90%。
以往,商家用人成本高、員工流動性強等問題,在雙11等大促期間會被急劇放大,在數字人平臺參與之後,規模化運營與人力成本之間的矛盾有望被解決。
其次,在貨品變現效率上,傳統路徑中,一件貨品從出廠到變現,要經歷測款、素材創作、內容優化等等複雜流程,往往會消耗大量人力,而等內容真正上線時,熱點可能早已過去。
而依託於AI架構體系Oxygen的京點點,作為零售行業首個面向運營人員的設計智能體,能夠通過分析海量市場數據,自動生成實時熱點素材,幫助零售商家把素材效率提升上千倍。這不單單是縮短了內容創作的時間,更是縮短商品上市週期,極大提升了變現能力。
最後,履約交付本就是京東的優勢,AI將其進一步放大。旗下的物流「超腦2.0」的多模態調度與「異狼」設備,讓操作標準化水平提升15%,人機協同效率提升超20%,並在全球 500+倉部署規模化改造履約能力,解決履約不穩定、庫存週轉慢、最後一公里成本高等問題。
綜上來看,京東電商AI化的邏輯,其實是把經營中的可變成本,轉成平臺可控的工具化能力,把分散的運營成本,變成平臺的規模經濟優勢,從而實現效率的全面提升。
不過,但對行業而言,AI並非萬能藥。如上述幾個方面中,數字人在情感交互上仍顯生硬,面對複雜、非標準的用戶問題時處理能力有限;AI生成內容在創意性和獨特性方面尚有不足,同質化問題已經初顯;而物流系統在面對極端天氣、非標場景時,依然需要大量人工兜底。整體來說,AI的價值雖大,但落地仍需持續迭代。
03
生態野心:成為下一代電商的「操作系統」
在為生意提效之外,京東AI體系更大的潛力在於其平臺化路徑。
如今,京東正在把零售、物流、醫療、工業等多個自有場景當作試驗田,先行打磨應用;同時,通過JoyAgent、JoyCode等平臺工具,把能力輸出給生態,把自研成果轉成行業級工具,賦能整個生態的基礎設施。
以JoyAgent智能體平臺為例,這個已實現100%開源的系統,讓企業能夠基於京東沉澱的智能體技術,快速搭建自己的AI智能體;而JoyCode能將智能體能力與編碼邏輯結合,快速構建深度定製化應用,目前已被上萬名研發人員使用。
其戰略意圖也很明顯——當越來越多的商家和合作伙伴使用京東的工具、依賴京東的數據標準時,京東便從「零售平臺」變為「智能商業基礎設施的提供者」,其生態壁壘將變得堅不可摧。
這種生態化佈局,對行業各方都將帶來深遠影響。
對商家而言,短期內無疑能享受成熟工具帶來的降本增效紅利,但長期也需思考如何避免過度依賴,並在巨頭生態中保持自身的數據資產與運營獨立性;而對行業來說,這標誌着未來的電商競爭,將不再侷限於流量爭奪和價格廝殺,而是升級為以AI驅動的全鏈路效率比拼,推動整個行業從營銷驅動轉向技術驅動、從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
然而要想真正實現這一願景,京東仍需面對諸多挑戰。
一方面,阿里、騰訊、拼多多、抖音等平臺同樣在加速構建各自的AI生態體系,競爭愈發激烈,行業標準之爭勢必長期存在;
另一方面,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商家對於平臺過度掌控數據的擔憂不容忽視。此外,AI決策的黑箱問題、算法穩定性,以及中小商家的應用門檻,都是生態健康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而這場戰事的結果,不僅將決定京東的未來,更將重新定義中國電商的玩法。唯一確定的是,AI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所有參與者必須理解和運用的新生存語言。
注: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商業洞察無關。如因作品內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商業洞察聯繫。
----------------------------------
銷售與管理視頻號開通啦
歡迎關注並留下您睿智犀利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