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傳統製造業的升級,初見成效。
從工業富聯到立訊精密再到藍思科技,市場定價已經開始擺脫製造業的估值的困境,向科技企業的估值傾斜。而且國際市場的表現則更為明顯。
三個月前,果鏈龍頭藍思科技港股IPO,上市之後,藍思科技便開啓了強勢上漲模式,截至最新收盤,其總市值已突破1720億港元,較其18.18的發行價,近乎翻倍。
那麼,為何在蘋果相對「滯漲」的情況下,果鏈龍頭表現卻超出了市場的預期?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有歐菲光以及歌爾股份的例子在前,果鏈龍頭企業都開始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以擺脫對蘋果訂單的依賴。
例如,工業富聯切入算力板塊,立訊精密切入新能源賽道。有本身強大的實力託底,工業富聯以及立訊精密的第二增長曲線佈局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當然,儘管如此,蘋果對他們的影響,仍然不能忽視。
實際上,本輪龍頭製造業企業估值的暴漲,一定程度是因為AI的火爆,以工業富聯為例,從上半年的財報來看,其雲計算板塊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傳統的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板塊,收入為3193.77億元,營收佔比已達52.43%。
算力的突圍,讓工業富聯的擺脫了傳統的估值,半年四倍多的漲幅,足以讓其媲美任何全球的龍頭科技企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富聯的「突圍」。並非是製造業的孤例,而是傳統製造業升級的縮影,尤其是AI已經開始落地,而硬件的配套,則成為了未來科技的關鍵。
在這種背景下,頭部的製造業龍頭率先享受市場的溢價。工業富聯、立訊精密、藍思科技、舜宇光學科技等硬件龍頭,將會擺脫以往代加工的低價模式,科技的創新以及技術的升級將會大大提高龍頭的毛利率。
目前,工業富聯以及寧德時代已經做出了表率,尤其是寧德時代AH的流動性折價已經消失,國際市場願意支付給寧德時代H更高的溢價,足以說明中國的製造業產業升級,已經初見成效。
強者恆強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市場對於製造業企業給予的估值都是極低的。
在傳統的印象中,製造業普遍標籤都是「走量」「低價」。但隨着製造業的不斷升級,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已在全球站穩腳跟,並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藍思科技為例,其發展的路徑,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
2003年,周羣飛創立藍思科技,在耐高位手錶玻璃工藝領域,周羣飛的不斷嘗試,讓產品逐漸開始在手機面板上適配。
憑藉着不怕喫苦,敢於創新的精神,藍思科技的產品一步步打開了市場,隨後便與當時的手機巨頭摩托羅拉產生了深度合作。
同國際巨頭的合作,拓展了周羣飛的眼界,也讓藍思科技一步步成為了行業內頂尖的存在。而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最終藍思科技成了時代的企業。
2007年,iPhone的問世,給周羣飛帶來了轉折希望。當時,蘋果為了實現多點觸控,但現有的客戶都沒能完成這項任務,於是蘋果找到了已積累了大量專利、設備和技術,且CNC雕刻技術獨步全球的藍思科技。
雙方一拍即合,藍思解決了蘋果的螢幕技術問題,成為其重要的螢幕供應商,直至今天。
憑藉着蘋果的訂單,藍思科技逐漸成長為行業的龍頭。2015年,藍思科技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同年,周羣飛以500億元身價成為中國女首富,她也獲得了另外一個稱號「全球手機玻璃女王」。
對於電子消費行業而言,後浪永遠推着前浪,技術落後就意味着存在被淘汰的風險。
上市之後,藍思科技並未一直順暢,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疲軟,讓藍思科技坐了好幾年的冷板凳。2021年初至2022年末,兩年時間藍思科技的股價暴跌超過了80%,面對降到冰點的估值,除了繼續苦熬等待行業的拐點之外,並無其他良方。
除此以外,雖然行業處於谷底,但是企業的研發還不能停滯,這就意味着財報上的數據,會比以往更加難看。根據統計顯示,近十年時間藍思科技研發投入超過了180億元。
幸運的是,藍思科技也熬過了週期的底部。
7月中旬,藍思科技在港交所IPO。藍思科技在公告中明確表示,此次港股IPO,是為了進一步全球化戰略,提升品牌形象,增強綜合競爭力。幸運的是,國際市場看到了藍思科技的潛力,其在港股上市之後,兩個月時間接近翻倍。
「大象」起舞的現象,在藍思科技身上上演。強者恆強的概念,也在藍思科技身上得到了體現。
時代的「獎勵」
時代會獎勵時代的企業,也會獎勵足夠堅持的創業者。
根據股權穿透顯示,藍思科技實際控制人周羣飛、鄭俊龍分別持有藍思科技58.85、0.18%的股份,按照最新收盤價格計算,周羣飛所持股份超過了1040億元。
根據胡潤2025年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周羣飛、鄭俊龍夫婦以8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全球第256位,成為今年的湖南首富。
另外,今年7月《財富》發佈的2025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排行榜中,藍思科技的周羣飛位列第三位,而位列榜首的則是立訊精密的王來春,另外一同上榜的果鏈企業女掌舵人還有領益智造的曾芳勤。
《財富》認為,她們在全球經濟局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通過全球產能佈局、核心技術創新、多元化客戶結構、積極切入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硬件等新賽道,來應對不確定性。
《財富》還稱,「果鏈」不僅僅是一套難以被複制的製造生態系統,更是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躍升過程的縮影,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複雜局勢下的定力與韌性。
侃見財經認為,藍思科技在港股的表現,足以說明國際資本對於藍思科技的認可。
信達證券此前指出,AI賦能打開公司長期成長天花板。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業務實現營收16.47億元,同比增長14.74%。公司在光波導鏡片良率優化與高精度自動化組裝等核心工藝領域實現突破,併成功實現對國內頭部客戶AI眼鏡整機的規模化量產交付。其他智能終端業務營收3.6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8.20%。公司與國內外頭部具身智能企業合作取得實質進展,實現關節模組、靈巧手、外骨骼設備等核心部件及整機組裝的批量交付,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需要說明的是,自2024年開始,藍思科技創新步伐持續加速,其在前沿賽道的投入力度更加激進,其在UTG(超薄柔性玻璃)、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AI服務器精密結構件等領域持續投入,已獲得市場認可。
藍思科技預計,上述領域投入,2026年即可實現規模化落地,為公司業績增長注入全新動能。與此同時,其在港股上市之後,還進一步打開了國際視野。藍思科技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提速全球業務網絡搭建,深化與國際產業鏈夥伴的合作,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在多賽道搶佔全球競爭制高點。
侃見財經認為,隨着AI應用的進一步落地,市場對於硬件的需求將會大大地增強,目前,AI 眼鏡正成為繼智能手機、智能手錶後的下一代潛力品類。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暴增 110%,其中 AI 賦能的智能眼鏡佔比高達 78%。有機構預測,全球AR眼鏡市場將在 2-3 年內突破千萬級出貨量,而藍思科技作為全球AI眼鏡的核心供應商之一,未來從中受益的概率極大,這也有助於其估值的提升。
目前,工業富聯市值已突破萬億門檻,立訊精密也已經開始突圍,藍思科技以及舜宇光學科技等龍頭,只需靜待全球風口,在業績放量的同時,實現估值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