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erpoint報告:2025上半年XR市場冷暖分化,AR大增50%但VR下滑14%

極客網
10/10

極客網·XR 10月10日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發布的全球 XR(增強現實 AR / 虛擬現實 VR)頭顯出貨量研究報告。在全球消費電子需求普遍疲軟的大環境下,XR 領域呈現出鮮明的 「冰火兩重天」 態勢:AR 智能眼鏡賽道強勢復甦,2025 年上半年出貨量同比激增 50%;而 VR 頭顯市場則持續遇冷,同期出貨量同比下滑 14%,兩大細分領域的發展路徑差異愈發凸顯。

全球AR智能眼鏡主要OEM出貨量

先看 VR 市場,2025 年上半年的表現不僅是出貨量的數字下滑,更折射出行業創新動能的不足。報告指出,全球主要 VR 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在這一時期的新產品發佈寥寥無幾,供給端缺乏能夠刺激消費需求的突破性技術或產品,市場陷入 「創新真空」 狀態。

這種停滯感在競爭格局上體現得尤為明顯。Meta 作為行業龍頭,憑藉成熟的產品生態與龐大的用戶基礎,牢牢佔據着市場主導地位。從 2024 年 Q1 到 2025 年 Q2 的季度數據來看,Meta 的市場份額始終穩定在 77% 至 84% 的高位區間,2025 年上半年整體份額更是接近 80%,幾乎壟斷了主流消費級 VR 市場。相比之下,SONY、PICO、DPVR 等其他品牌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難以對 Meta 的地位形成有效挑戰,整個 VR 市場的競爭活力顯得格外不足。

全球VR頭顯主要OEM出貨量份額

與 VR 市場的冷清形成強烈反差,AR 智能眼鏡市場在 2025 年上半年迎來了 「量價齊升」 的復甦浪潮。這一增長態勢的背後,離不開核心廠商的產品迭代升級,包括Xreal 與雷鳥創新(RayNeo)等關鍵 OEM 廠商推出的新產品,精準擊中了市場需求,推動行業情緒持續回暖。

從技術路線來看,AR 智能眼鏡市場呈現出 「主流技術穩固、新興技術溢價」 的清晰格局。其中,基於 Birdbath 技術、以視頻為中心的 AR 智能眼鏡仍是市場主流,2025 年上半年出貨量佔比高達 78%,與 2024 年上半年的 77% 基本持平。這種技術方案因成本可控、適配場景廣泛,成為多數消費者的首選,像 Xreal One 就憑藉出色的產品力,成為 2025 年上半年全球最暢銷的 AR 智能眼鏡型號;雷鳥創新的 RayNeo Air 3s 與 RayNeo Air 3 也緊隨其後,佔據了銷量榜的第二、三位。

而基於波導技術、以信息顯示為核心的 AR 智能眼鏡,雖然當前市場份額僅為 17%(2024 年上半年為 16%),但憑藉更輕薄的產品形態、更優質的顯示效果,逐漸成為高端市場的核心發展方向。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波導技術 AR 智能眼鏡的平均售價(ASP)比 Birdbath 產品高出約 27%,其技術附加值與高端定位不言而喻。

全球AR智能眼鏡按光學技術劃分出貨量份額

在波導賽道中,Even Realities 的 G1 型號表現尤為亮眼,這款搭載 JBD 綠色 MicroLED 光機與衍射波導鏡片的雙目單色 AR 智能眼鏡,即便售價高達 599 美元,仍憑藉技術稀缺性與精準的場景適配,在高端市場中脫穎而出。

對於 XR 市場的未來走向,Counterpoint 給出了明確的預判。短期來看,2025 年下半年全球 AR 智能眼鏡市場的競爭將顯著加劇。隨着 Xreal、雷鳥創新、Even Realities 等主流廠商在 Birdbath 與波導兩條技術路線上的創新產品產能逐步釋放,疊加潛在新入局者的動作,市場將從當前的 「雙寡頭主導」 向 「多品牌角力」 過渡,產品價格帶與功能場景的覆蓋也將更加多元化。

長期來看,「AR+AI」 的融合趨勢將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Counterpoint 預測,2024 年至 2027 年全球 AR 智能眼鏡出貨量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 69%,行業有望進入為期三年的高速增長期。更關鍵的是,Meta、Snap、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已開始加大對 AR 智能眼鏡的研發與投入,它們的目標直指 「AR+AI」 新興賽道,即通過 AI 技術提升 AR 設備的交互體驗與場景適配能力,進一步打開消費級與企業級市場的增量空間。

全球AR智能眼鏡出貨量預測

這些巨頭的入局,將從供給側為 AR 市場注入技術、資本與生態資源,推動行業從 「小衆嚐鮮」 向 「規模化普及」 邁進,未來三年或將成為 AR 智能眼鏡產業發展的關鍵窗口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