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發展網)
轉自:中國發展網
累計服務經營主體66.71萬戶,居全國政府性孖展擔保體系首位;新增再擔保業務規模726.31億元,位列全國第5;在保餘額1366.85億元,居全國第3;累計擔保規模突破4569億元……今年1至8月,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帶領全省體系成員交出亮眼成績單。
這一組數字中,服務66.71萬戶經營主體尤其值得關注。它不僅意味着服務規模上的領先,更折射出山東政府性擔保網絡覆蓋之廣、下沉之深。
取得這份成績並非偶然,5年來,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始終聚焦支小支農主責主業,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槓桿功能,將國家「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頂層設計,紮實轉化為山東政府性孖展擔保的實踐樣本,走出了一條「金融為民」與「財金協同」互促共進的新路徑。
信用「增值」 孖展破冰
企業抵押少,銀行不敢貸,孖展難就難在這。
位於濱州市濱城區的山東泓瑞醫藥科技股份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醫藥中間體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儘管技術實力雄厚,但在兩年前,企業也同樣面臨純信用貸款難獲的窘境。「當時企業想從銀行獲得純信用貸款非常困難。」企業財務負責人姜立軍回憶道,「我們迫切需要資金支持,但缺乏足夠的抵押物,孖展一度受阻。」
關鍵時刻,濱州市孖展擔保集團伸出了援手。通過政府性擔保增信,泓瑞醫藥先後從銀行獲得3筆累計1500萬元的純信用貸款,順利渡過難關。姜立軍對此感慨:「政府性擔保的介入,真正體現了‘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如今,企業不僅以資產抵押和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構建了多元孖展渠道,更對未來與濱州市孖展擔保集團合作充滿期待。隨着企業計劃開闢生物發酵新賽道,姜立軍希望雙方能在產業資源對接、投貸聯動等多領域開展更深入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這不僅是對企業的「雪中送炭」,也是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構建政府性增信體系,助力企業打破「抵押依賴」的深層變革。「十四五」期間,集團以政策性擔保為槓桿,藉助風險分擔機制為銀行「壯膽」、為企業「增信」,讓信用成為「可變現資產」。
2024年8月,國家科技創新擔保計劃啓動當日,山東率先落地全國首批18筆業務。背後是集團與省科技廳、工信廳的高效協同,提前梳理全省8萬餘家科創企業名單並嵌入數字化平臺,讓擔保機構「一鍵可查」、銀行「一目瞭然」。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成長、缺抵押」特質,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創新推出「魯擔科技貸」,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專屬孖展解決方案。5年來,政府性孖展擔保的「信用加持」,不僅打通孖展堵點,更激活產業鏈良性循環。這一創新實踐已結出碩果——累計支持專精特新、高新技術等經營主體1.58萬戶,金額達700.04億元。
從「不敢貸」到「放心貸」,從「抵押物稀缺」到「信用即資產」,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以政策初心疊加市場智慧,讓金融活水精準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
孖展成本「降下去」 小微活力「提上來」
企業規模小,「風險溢價」高,孖展貴就貴在這。
「對咱們這種小企業來說,每一分錢都得用在刀刃上。孖展成本降了,發展信心足了!」山東宇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告訴記者,通過濟南擔保集團「濟擔—創業貸」獲得的200萬元貸款,綜合孖展成本僅1.75%,每年比傳統貸款節省可觀支出。這筆「省出來」的成本,直接轉化為企業發展底氣,帶動就業超100人,2025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芊宇電子科技公司負責人張世森同樣感受到了孖展成本下降帶來的獲得感。「通過‘活力貸’產品獲得50萬元貸款,全年利息只要1.7萬元,政府還補貼5000元,實際孖展成本比普通貸款低了不少!」張世森告訴記者,低成本資金幫助企業抓住了訂單機遇。這對於利潤本就微薄的小微企業而言,孖展成本的細微差別,往往決定了他們是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還是被沉重的財務負擔拖垮。
企業負責人的真切感受,揭示出政府性孖展擔保工作的核心要義,降成本並非數字遊戲,而是切實紓困解難,為小微企業「添薪助燃」,為「三農」主體「施肥澆水」。對這些經濟「毛細血管」而言,孖展成本高低直接關乎生存發展。
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作為不以盈利為目的、準公益性的省管金融企業,充分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在重點區域和領域實行優惠擔保費率,並嚴格約束合作銀行不得通過存貸掛鉤、以貸收費等方式變相增加客戶成本。成效直接體現在數據上:截至今年8月,全省體系合作業務平均擔保費率僅0.62%。貸款端引導銀行實行優惠利率,新增業務平均貸款利率為4.47%,較上年末再次下降15個基點(BP),政府性孖展擔保助企惠農成效顯著。
「雲端」引活水 「數智」潤小微
一筆千萬元的供應鏈票據,從簽發到放款,需要多久?
僑昌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經歷給出了答案:全程線上操作,銀行當天放款。「供應商向銀行發起貼現申請,銀行簽收成功後,當天就能放款,比我們正常支付貨款的流程還要快。」僑昌現代農業金融部部長王業建說。
高效背後是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依託「魯擔惠企通」平臺構建的數字化新生態。該系統不僅打破了傳統銀擔業務中資料反覆傳遞、流程冗長堵滯的困局,更以雙重增信機制,將核心企業信用精準「滴灌」至產業鏈末端小微企業,提高了應付賬款週轉頻率,降低了供應鏈全鏈條的孖展成本,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注入發展活力。
這不是個例,而是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以數字化轉型重塑政府性孖展擔保服務的縮影。
「十四五」以來,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自主建設銀擔統一對接平臺,推動業務從「人跑腿」向「數據跑路」深刻轉變。平臺不僅直連國家孖展擔保基金直擔SaaS系統,實現業務受理、審批、備案一站式辦理,更接入了山東省農信聯社、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齊魯銀行等117家銀行機構,打通了銀擔數據共享「最後一公里」。截至2025年8月末,純線上國擔「總對總」批量銀擔合作產品累計落地579.06億元,服務全省1.8萬戶小微、三農經營主體,業務規模位居全國第二。
數字化不僅「跑得快」,還「看得準」「管得穩」。
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以「一朵雲」「一中心」築牢數字基座,建成全省政府性擔保私有云,自2023年以來,連續2年通過國家安全等保三級認證,成為國擔基金全國政府性孖展擔保數字化平臺唯一的異地數據備份中心;構建大數據中心,匯聚政務、市場、擔保、信貸四類數據,形成多維度、可穿透的動態監控體系。
在風控環節,智能模型嵌入業務流程,實現客戶准入預審、風險信號預警、保後智能提醒的全週期管理,代償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線下輾轉」到「線上秒通」,從「單點嘗試」到「生態重構」,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數字化轉型不僅提升了效率、控制了風險,更重塑了政府性擔保服務的範式。這條路,是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深入實踐,更是「十四五」期間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以改革之手、創新之筆,為小微、三農繪就的高質量發展底色。
織密擔保「一張網」 激活實體「微循環」
過去,市縣兩級孖展擔保機構普遍存在小、散、弱等特點,擔保機構參與銀擔合作的准入門檻較高,擔保放大倍數往往被壓縮。如何打通這些堵點,增強銀行敢貸願貸信心,成為山東構建現代政府性孖展擔保體系必須面對的課題。
「十四五」以來,山東投孖展擔保集團以體系化建設破題,構建起「國家孖展擔保基金—省級擔保集團—市縣擔保機構」三級聯動的一盤棋格局,建成覆蓋全省16個市60家成員單位的政府性孖展擔保網絡。這一體系有效整合了曾經分散的擔保資源,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統一管理標準、優化風險分擔,顯著提升了服務效能和資本運作效率。
在這一體系框架下,濱州市的實踐成為縱深推進的鮮活樣本。近期,濱州市孖展擔保集團與鄒平市人民政府舉行戰略合作簽約暨鄒平擔保公司股權劃轉儀式,標誌着濱州市孖展擔保集團權屬鄒平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這一合作不僅使濱州市孖展擔保集團註冊資本由7億元增至9.42億元,更進一步促進了全市擔保資源的整合與協同,為高質量服務縣域經濟注入新動能。
如今,在省級體系引領下,各市擔保機構主動作為、協同發力,逐步形成上下聯動、支小支農的內生動力。濰坊在保業務規模突破360億元,濟南達240億元,濟寧、煙臺均超100億元,其中濰坊、濟南規模單獨計算已可進入全國省級機構前20名,區域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從單點嘗試到全域聯網,從鬆散合作到體系作戰,山東正以一張覆蓋全省、協同高效的政府性孖展擔保網絡,持續推動金孖展源向實體經濟匯聚。(中國發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