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投資界
作者 I 楊繼雲 周佳麗
知春創新中心開業,張一鳴是捐贈人。
久違一幕——
昨天(10月9日),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正式開業,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現身,並發表演講。印象中,這是張一鳴近年來首次出現在大衆視野。
這一次,張一鳴與上海交通大學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共同發起知春創新中心,專注前沿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研究、開源工具和算法開發、以及頂尖創新人才培養。
「我自己長期關注人才招聘和培養,注意到很多人才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作為知春創新中心的捐贈人,張一鳴現場發言表示,創新中心希望培養思維活躍、有熱情和韌性的人才,核心是獨立思考和重視實踐,關注長期和全局,在探索中學習,保持平常心,放鬆自信,擁抱不確定性。
張一鳴和俞勇
聯手發起一個創新中心
張一鳴罕見現身,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知春創新中心,落地在上海市徐彙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專注前沿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研究、開源工具和算法開發、以及頂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家非營利性機構。
具體而言,創新中心計劃招聘對泛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年輕人,從預備研究員做起,以科技史為線索連接數學天文物理生物化學等科學知識,並在實踐探索中學習的方式,在一個自主開放的環境中,培育出新一代的創新人才,同時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作品。
此番開業,一段往事被重新提起。
那是字節跳動成立8週年之際,張一鳴在內部信中寫道:「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公司好多優秀的算法人才都來自上海交大ACM班,我特地去上海拜訪了俞勇老師。從交大ACM班的成材率,以及後來對Minerva University的調研,讓我直接認知到教育對激發人的潛力非常關鍵,並且教育本身也還有巨大的潛力。」
自此之後,張一鳴便萌生支持教育創新探索的想法。他還曾資助由John Hopcroft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教授共同發起的「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以支持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提升。
2021年,張一鳴卸任字節跳動CEO一職,隨後持續對教育創新保持關注,調研國內外做得比較成功的新型理工類教育和研究機構。他在此次的分享中提到,自己長期關注人才招聘和培養,注意到很多人才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
時間來到2024年10月,又一次和俞勇交流教育創新時,張一鳴問他是否願意一起創辦一個小而精的創新研究與人才培養機構。俞勇對此也很感興趣,兩人一拍即合,一個創新機構的想法由此成型。

過去半年裏,知春創新中心已經先後舉辦三期知春未來科技營,幫助基礎教育階段的青少年拓展知識邊界,為未來深度參與科技創新打下基礎。
此次,知春創新中心的14名預備研究員及其父母參加活動儀式。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徐匯當地領導和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也出現在了現場。
中國AI最隱祕門派
說到上海交大ACM班,在中國AI江湖鼎鼎有名。
時間回到2002年,來自上海交大的俞勇教授,帶領三位本科生一舉拿下ACM大賽的世界總冠軍,這使得上海交通大學成為首個榮獲該項賽事世界冠軍的亞洲高校。
拿到冠軍之後的第一件事,俞勇便向學校提出申請,要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ACM班,培養屬於中國自己的計算機科學家。很快,申請便得到上海交大的批覆,俞勇清楚記得這一天:2002年6月18日,「我終於可以做我理想中的教育了。」
俞勇,早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1986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1996年開始帶學生參與ACM比賽。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計算機組織,頒發堪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多年赴賽,讓俞勇真切意識到彼時教育存在的問題。
「這個比賽考覈的其他能力,課堂裏是沒有的。我們好像只教硬的東西,但又比不過別人。沒人去強調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這些軟的。我慢慢發現,這是核心競爭力,我們的學生都缺。」
2002年9月,ACM班開始招生。作為創辦人,俞勇的目標很明確:「不是多拿幾個世界冠軍,更希望能夠去培養一些計算機科學家,希望在前沿科學上,也有我們佔領高峯。」
此後二十年多年裏,ACM班從摸着石頭過河到趟出一條新路,一批批計算機界的傳奇人物從這裏走出。據統計,ACM班走出來的學生已遍佈在衆多人工智能方向,這批公司整體估值已超千億元,包括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壁仞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凌傑、禾賽科技首席科學家孫愷、森億智能創始人張少典等等。
由此,ACM班被譽為中國AI人才的「黃埔軍校」,而總教頭俞勇則被稱為「CTO搖籃」。

昨天現場,俞勇在發言中透露,他其實此前一直就在思考,上海交大ACM班經歷了20多年發展,又趕上人工智能爆發式湧現,如果有機會重新做一個ACM班,還能怎麼做得更好,能改變的是什麼,不能改變的是什麼。
「創建ACM班已是第24個年頭,從教更是第40個年頭,我已年逾花甲。但我還想折騰。」俞勇說。
開搶AI人才
這是今年最火的戰場。
隨着全球互聯網巨頭在AI領域的戰火蔓延,頂級AI人才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一個天才的算法改進能引發整個行業革命,其價值即便是千軍萬馬也無法比擬。
此前《財富》發文指出,全球範圍內頂尖AI專家數量不足千人,且主要集中在OpenAI、谷歌、Meta等科技公司核心團隊,揭示了AI領域人才稀缺的嚴峻現實。甚至還有一種說法,真正能夠推動AI發展的頂尖人才,可能僅有數百人。
因此,誰能搶到這些人才,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走得更遠。
今年以來,大廠對人才的渴望有目共睹。上個月,阿里巴巴CEO官吳泳銘帶着一行人來到清華校園進行了一筆捐贈,受捐的無穹書院是清華新設的「四大書院」之一,以培養下一代人工智能開拓者為使命,今年8月迎來首屆172名新生。
阿里的目的不言而喻,支持並儘早搶下處於浪尖的AI人才。
數據顯示,訓練一個前沿的AI大模型成本驚人,可高達數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而在總成本中,投入頂尖研究員進行算法設計、模型調優和運行監控的費用,往往與GPU等硬件成本不相上下。
正如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合夥人大衛·卡恩說,「一年前,AI主流敘事還是巨大算力才能推動行業發展,如今重心已經轉向人才優勢。」
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場AI人才戰中,中國年輕面孔最為搶手。黃仁勳曾指出,全球有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這是目前最大的單一人才羣體,領先於其他國家。當我們梳理下來,這波年輕AI人才無一不是名校出身。
給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創新土壤,讓年輕人可以安靜地投身到創新事業中,便是一場基於國家科技戰略體系之下的選才。
所謂全球AI競賽,說到底比拼的就是一位位年輕的人才。
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