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蔚來智能駕駛領域動作頻頻,從多位核心負責人離職,到組織架構大調整,再到全力衝刺世界模型 2.0,每一步都牽動着行業神經。在高階智駕技術風口頻繁轉換的當下,蔚來究竟是應對挑戰的主動求變,還是困境中的無奈之舉?
人事震動:智駕核心團隊多人離職,任少卿身兼兩職引關注
蔚來智駕團隊近期迎來 「離職潮」,多位關鍵負責人相繼離開,涉及基礎設施、世界模型、產品等核心板塊。
最先傳出離職消息的是蔚來人工智能平臺負責人兼雲端工程部負責人白宇利。這位曾任職於自動駕駛巨頭 Momenta 的技術骨幹,2020 年加入蔚來後,一手搭建起智駕研發的 「基礎設施」—— 負責雲端算力、數據閉環等關鍵支撐,相當於為蔚來智駕算法迭代打造了 「超級大腦」。據瞭解,他已於國慶節前正式離職,其負責的業務在智駕研發中至關重要,此前組織變動中也極少受波及,此次離開引發行業對蔚來算力佈局的關注。
緊隨其後的是蔚來世界模型負責人馬寧寧和智駕產品負責人黃鑫。世界模型是蔚來當前智駕戰略的核心方向,馬寧寧的離職正值蔚來衝刺世界模型 2.0 的關鍵期;而黃鑫負責的產品落地,直接關係到智駕體驗能否傳遞給用戶,兩人的離開無疑給蔚來智駕推進蒙上一層陰影。
事實上,這並非蔚來智駕團隊首次人事變動。回溯去年,原時空信息部門負責人袁弘淵、原部署方案與架構部負責人秦海龍先後離職;今年 4 月,規劃與控制領域專家樊昊陽也選擇離開,不到一年時間,智駕多個核心部門負責人相繼換防,團隊穩定性備受考驗。
更受關注的是蔚來自動駕駛研發首席專家任少卿的變動。9 月,有消息稱任少卿已入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同時保留蔚來副總裁職務。對此,任少卿回應 「不影響蔚來工作,聚焦中長期研究」,但 「身兼兩職」 的安排,仍讓外界對蔚來智駕研發的核心領導力產生疑問。
架構調整:打造 「4×100 接力棒」 模式,劍指通用 AI 與世界模型 2.0
面對人事變動與行業技術變革,蔚來選擇以組織架構調整破局。其官方回應稱,此次調整是為了 「強化對通用人工智能最新技術的吸收,高效交付智能駕駛體驗」。
核心舉措是構建 「預研、量產、平臺複製、車型複製」 的「4×100 接力棒」模式,將智能駕駛組織與通用人工智能組織實現 「並軌」。簡單來說,就是讓智駕研發的 「前期探索」「落地量產」「技術複用」「多車型適配」 四個環節無縫銜接,同時融入通用 AI 技術,避免傳統架構中部門割裂、效率低下的問題。
回顧蔚來智駕架構的演進,不難發現其 「追着技術跑」 的軌跡。去年 6 月,為切換端到端方案,蔚來撤銷了感知部、規劃與控制部等傳統模塊化部門,成立大模型部、時空信息部;但由於端到端上車進度未達預期,同年 12 月又啓動二次調整,由任少卿直接管理大模型部,更換多個二級部門負責人。此次 「4×100 接力棒」 模式,算是蔚來在智駕組織架構上的第三次重要嘗試。
技術押注:世界模型 2.0 要破 「指令限制」,端到端基礎上再升級
組織架構調整的最終落腳點,是技術突破。蔚來此次將寶全押在世界模型 2.0 上,這款新版本被寄予 「重塑智駕交互體驗」 的厚望。
值得注意的是,蔚來的世界模型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建立在端到端架構的基礎上,融合了空間與時間認知能力。傳統端到端架構通過神經網絡連接感知、決策、規劃等模塊,提升迭代效率,但仍存在 「交互僵硬」「長時序預判弱」 的問題;世界模型 2.0 則試圖通過加入語言理解和強化學習,補上這兩塊短板。
對於蔚來而言,世界模型是其在智駕賽道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畢竟在硬件架構趨同、終端體驗差距不大的當下,誰能先突破 「交互」 與 「預判」 的瓶頸,誰就能搶佔用戶心智。正如李斌所說,當前智駕的 「質變」 不在硬件,而在軟件與數據,世界模型 2.0 正是蔚來對 「軟件突破」 的嘗試。
算力支撐:「端雲結合」 建全國最大集羣,不拼數量拼效率
智駕技術迭代,離不開算力支撐。而白宇利離職前負責的人工智能平臺,正是蔚來智駕的 「算力底座」—— 其打造的 「端雲結合」 佈局,為世界模型 2.0 提供了關鍵保障。
從規模來看,截至去年 12 月,蔚來 「端雲算力」 已達 378.1 EOPS(EOPS 是強調效率的性能指標),是全國最大的 「端雲算力」 集羣,相當於特斯拉 10 萬片 H100 芯片的算力規模。為進一步補全算力,蔚來還租用了騰訊雲、金山雲數百張算力卡,專供智駕研發使用。
不過,蔚來並未盲目追求 「算力數量」。李斌曾公開表示,「不是卡越多模型就越好」,現在對算力卡 「管得特別緊」,更注重高效利用。這與行業頭部玩家(如特斯拉自建 Dojo 超算中心)的思路不同 —— 蔚來不拼雲端算力的 「絕對領先」,而是通過 「端雲協同調度」,讓車端與雲端算力互補,提升整體效率。比如通過車端緩存和壓縮技術,減少車雲之間的數據流量,縮短算法迭代閉環時間。
行業困局與蔚來突圍:智駕持久戰未分勝負,1-2 年定生死?
蔚來的一系列動作,放在整個智駕行業背景下看,更像是 「行業困局下的集體焦慮」。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核心高管離職是否會影響技術推進?世界模型 2.0 能否如期落地並達到預期效果?在理想、小鵬等對手加速迭代的情況下,蔚來能否守住高端智駕的優勢?這些問題,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隨着蔚來等車企的持續投入,智駕賽道的競爭將愈發激烈,而最終受益的,會是期待更好駕駛體驗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