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偉大的公司,不合理的價格

美股研究社
10/10

特斯拉是一家富有遠見的公司,但其當前估值遠超基本面與增長前景所能支撐的水平。

儘管特斯拉麪臨盈利增長放緩、利潤率壓縮,以及來自全球汽車製造商日益激烈的電動汽車競爭,其股票仍以高端科技公司的估值倍數交易。

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和儲能業務的大部分上行潛力已被提前納入當前價格,留給新投資者的安全邊際微乎其微。

分析師將特斯拉股票評級定為 「強烈賣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更看好莫利納醫療(MOH)、卡駱馳(CROX)和賽 zzle(SEZL)等基本面更優、估值更合理的公司。

特斯拉(納斯達克代碼:TSLA)仍是最具顛覆性的汽車製造商,甚至可能是整個工業科技領域最具顛覆性的企業之一。它重新定義了電動汽車的可能性,從零搭建起全球供應鏈,並打造出一個擁有 「粉絲式」 忠誠度的品牌。

即便其估值過高,這些核心優勢也不會憑空消失。

問題不在於特斯拉是否會繼續增長,而在於其未來增長的多少部分已被提前計入當前股價。特斯拉的企業價值與銷售額比率(EV/Sales)超過 15 倍,遠期市盈率接近 300 倍 —— 投資者正以高端科技公司的估值,為一家業務日益趨於大宗商品屬性、面臨價格競爭、資本支出密集且需承擔自動駕駛相關監管風險的企業買單。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掃碼添加進社羣】

特斯拉仍是一家出色的公司,埃隆・馬斯克也極具才智,但在當下,它並非一個優質的投資標的。

市場看待特斯拉的方式,彷彿它是一家純粹的軟件平臺公司,而非一家存在週期性風險的製造商。但從利潤率和增長情況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特斯拉的基本面依然穩健:自 2020 年以來,營收已增長兩倍;自由現金流從 28 億美元大幅增至約 56 億美元(過去 12 個月數據,TTM)。但這隻股票的問題不在於增長,而在於投資者為其增長所支付的股價過高。

營業利潤率是關鍵觀察點。2022 年,特斯拉乘着疫情後價格上漲的東風,受益於創紀錄的電動汽車需求,盈利能力達到 16.8%。

此後,其利潤率已壓縮至略高於 6%(過去 12 個月數據),自由現金流也較 2022 年的峯值大幅下降。儘管 2024 年營收創下新高,但特斯拉當前的營業利潤水平與兩年前基本持平。也就是說,盈利增長已陷入停滯,估值卻未相應調整。

以近 300 倍的遠期市盈率和 15 倍的企業價值與銷售額比率計算,特斯拉的估值並非基於汽車公司,而是基於科技或機器人領域成長型企業的標準。

但即便在科技或機器人領域,這一估值也處於溢價水平:英偉達(NVDA)在每股收益(EPS)大幅增長後,遠期市盈率約為 42 倍。相比之下,被許多人認為估值過高的帕蘭提爾技術公司(PLTR),其非公認會計准則(Non-GAAP)下的市盈率也僅略高於特斯拉。

機器人領域的老牌企業,如 ABB(場外交易代碼:ABBNY)和發那科(場外交易代碼:FANUY),企業價值與銷售額比率介於 4 倍至 4.3 倍之間。

從波士頓動力近期私募孖展輪次所隱含的估值來看,即便考慮增長因素進行調整,其估值倍數也低於特斯拉。

在汽車行業,許多企業以更低的估值倍數實現了與特斯拉相當甚至更高的利潤率。即便特斯拉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上取得成功,當前估值也已預設了未來數年 「完美執行」 的前提。

以下是電動汽車領域的其他幾家可比公司,供參考:裏維安汽車(RIVN)、福特(F)、比亞迪(場外交易代碼:BYDDY)和大衆(場外交易代碼:VWAGY)。誠然,考慮到特斯拉在其他業務上的佈局,我們理應給予其一定估值溢價,但這一溢價應達到何種程度?這纔是核心問題。

特斯拉基本面穩健,但增長速度已不足以支撐當前估值。投資者仍在以科技公司的溢價,為一家利潤率日益向傳統汽車製造商靠攏的企業買單。

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正不斷加劇。比亞迪、現代以及傳統汽車巨頭正逐步縮小技術差距。

其次,自動駕駛的落地時間表不斷推遲。全自動駕駛(FSD)自推出至今已近 9 年,目前仍處於測試版(beta)階段。監管障礙和硬件調整限制了其短期商業化變現能力。

儲能業務前景可期,但目前仍未成熟:儲能業務營收佔總營收的比例不足 10%,且利潤率較低。該業務的擴張需要時間,且將涉及鉅額資本支出。

最後,估值倍數壓縮也是一大挑戰。特斯拉正從 「高速增長」 階段邁向 「大型成長股」 階段,即便執行表現再出色,也無法逆轉估值倍數向合理水平迴歸的趨勢。

許多投資者未能意識到:優秀的企業並不總能轉化為優質的投資標的。

分析師並非看空特斯拉。這家公司富有遠見、資金充足,且由全球最傑出的經營者之一領導。但作為投資者,關注的是單位風險所對應的回報。當然,若SpaceX或 xAI(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能以合理估值上市,分析師很樂意投資。

對於當下入場的投資者而言,特斯拉股票幾乎不存在安全邊際。相反,它要求公司在未來數年持續實現 「完美運營」。

特斯拉長期增長潛力的故事,越來越依賴兩大支柱: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兩者均具備變革性潛力,但目前均不足以支撐特斯拉當前的估值。

在自動駕駛方面,全自動駕駛(FSD)技術雖在不斷優化,但實際落地仍受限於監管政策、安全驗證和硬件約束。

特斯拉在該領域的數據優勢顯而易見 —— 數百萬輛汽車每天都在收集駕駛數據,但公司目前仍處於受監管的 「L2 + 級」(L2 + 級自動駕駛,即高級輔助駕駛)階段。要突破這一階段,需要數年時間推動監管進展,並解決責任認定問題。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項目 「Optimus」 亦是如此。技術演示令人驚歎,但商業化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商業化生產、運行可靠性以及安全監管審批均需時日,而其龐大的潛在市場規模,目前也主要是理論上的測算。

這些業務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 「潛在期權」,但以當前股價來看,市場已將兩者 「部分成功」 的可能性納入估值。也就是說,即便特斯拉最終取得成功,上行空間也已十分有限 —— 因為 「未來潛在價值」 的很大一部分,已提前反映在當前估值倍數中。

特斯拉的能源發電與儲能業務部門已悄然成為其第二增長引擎:Megapack(特斯拉大型儲能產品)的安裝量不斷增加,季度儲能營收有時甚至超過 30 億美元。

長期來看,隨着公共事業公司向低碳轉型,電網級儲能需求加速增長,該業務有望成為重要的利潤來源。

然而,目前儲能業務營收僅佔總營收的 10% 多一點(儘管其利潤率高於汽車業務)。要進一步擴大規模,需要鉅額資本支出、擴建拉斯洛普(美國加州)和上海的生產基地,並確保鋰離子電池的穩定供應。

這一業務機會確實真實存在,但當前估值已預設了其未來數年可能實現的成功水平。

1.人工智能 / 自動駕駛技術突破:若特斯拉比預期更早實現 L4 級及以上自動駕駛(L4 級為高度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下無需人類干預),估值假設將被重塑。這主要是因為該領域的潛在市場規模(TAM)極為龐大,其落地將徹底改變現有世界格局。

2.儲能業務規模化提速:若 Megapack 安裝量或電網相關合同突然大幅增加,可能會比預期更快降低盈利風險。

即便考慮到上述潛在利好,特斯拉股票的風險與回報比依然失衡。

特斯拉及埃隆・馬斯克在行業變革中無疑值得高度讚譽,但卓越的企業在股價過高時,也可能成為糟糕的股票。

當前,特斯拉麪臨盈利增長放緩、利潤率受壓、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其估值已幾乎沒有容錯空間。在某些情況下,估值紀律比企業願景更重要,而當下正是這樣的時刻。

對於尋求 「優質基本面 + 合理估值」 的投資者而言,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莫利納醫療(MOH)、卡駱馳(CROX)乃至賽 zzle(SEZL)等公司,都呈現出更優的風險收益比。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