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鹽士 多面金融工作組
10月9日,滙豐控股宣佈,將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總計約1061.56億港元現金,收購其尚未持有的約36.65%恒生銀行股份。若交易完成,恒生銀行將結束其長達53年的上市歷程。
這筆交易也創下了香港銀行業近年私有化紀錄。
根據滙豐控股公告,155港元的每股收購價較恒生銀行最後交易日收盤價119港元溢價30.3%,較其過去36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約48.6%。按此價格計算,恒生銀行的總估值達到2903億港元,隱含2025年上半年市賬率1.8倍,顯著高於香港同業水平。
一場溢價三成的資本豪賭香港銀行業「整合時代」到來?
2025年10月9日,香港聯交所早盤的行情曲線劃出刺眼反差。恒生銀行(00011.HK)股價開盤即暴漲41%,盤中觸及168港元歷史峯值,最終收漲25.88%,報149.8港元。而其控股股東滙豐控股(00005.HK)卻因千億資金支出壓力下跌 5.97%,報收104港元。
這場異動的源頭,是滙豐集團拋出的重磅方案,通過全資附屬公司滙豐亞太,以每股 155港元的現金對價私有化恒生銀行,交易總估值達2900億港元,涉及現金支付 1062億港元。這一金額,相當於滙豐銀行2024年淨利潤的1.2倍。
對價背後的溢價邏輯極具吸引力。滙豐亞太作為要約人,需支付約1061.56億港元現金對價。滙豐明確表示,對價將不會提高,且恒生銀行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將全額派發給股東,不會從對價中扣除,這進一步降低了中小股東的決策阻力。交易預計將於2026年上半年完成。
光大證券國際策略分析師指出,這是香港銀行業近十年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33%的溢價率遠超同業案例。2014年,華僑銀行收購永亨銀行僅溢價1.6%,2008年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的溢價率也不及此次半數。
恒生私有化不僅關乎兩家機構的命運,更折香港銀行業的轉型陣痛。
數據顯示,香港銀行業淨利潤增速已從2021年的18%降至2024年的4%,不良貸款率平均升至3.2%,低增長環境下,規模效應與協同優勢成為生存關鍵。行業數據顯示,目前香港21家持牌銀行中有8家淨利潤增速為負,行業整合勢在必行。
但整合併非坦途。恒生的案例顯示,高溢價私有化需承擔沉重資本成本,而品牌獨立性與集團管控的平衡更考驗管理智慧。
恒生銀行百年沉浮:從華資標杆到滙豐全資版圖
這場私有化並非偶然,而是恒生銀行近百年發展與滙豐戰略調整的必然交匯。
1933年,林炳炎等華商創辦的恒生銀號,在戰後迅速成長為香港華資銀行的標杆。滙豐與恒生的故事始於1965年。當時香港爆發大型銀行危機,恒生銀行面臨嚴重擠提風潮。
1965年4月5日,恒生銀行一日之內失去了8000萬港元存款,佔銀行存款總額的六分之一。面對困境,恒生銀行創始人何善衡召開董事局會議,最終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予滙豐。
1965年4月12日,滙豐以5100萬港元收購恒生銀行51%股權,其後又增持至62.14%),平息了擠兌風潮。據記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此次「救援式收購」也奠定了兩者六十載的股權紐帶。
1972年恒生銀行上市後,憑藉獨立品牌運營與本土化優勢持續擴張的恒生指數成為香港股市代名詞,在港建立250餘個服務網點,並於2007年成立恒生(中國)深耕內地市場。截至2025年中,其內地員工達1263人,香港及其他地區員工6880人。其財務數據曾經長期領跑同業。
但近兩年來,恒生銀行經營拐點顯現。2025年中期報告顯示,儘管其營業收入微增3%至209.75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卻同比大跌30.46%至68.80億港元,淨利潤率從2023年的54.52%驟降至26.67%。
不僅業績疲軟,恒生銀行的風險敞口也在持續擴大。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總減值貸款達550億港元,不良貸款率升至 6.69%,其中香港商業房地產成為「重災區」,250.12億港元已減值貸款較半年前激增26%,占上半年預期信貸損失的52.2%。
有分析師認為,恒生銀行的困境本質是香港商業地產週期與銀行業競爭加劇的疊加。非住宅物業供過於求導致租金與資產價值持續下跌,僅2025年上半年,其「第二階段」信貸風險資產(需計提全週期損失)就從294億港元飆升至668億港元。
而此次私有化方案的出臺,也是恒生自救需求與滙豐戰略調整的共振結果。
對恒生而言,公開市場已成為「風險放大器」。2024年以來,其股價受資產質量惡化影響持續低迷,最低觸及92港元,較2019年高點腰斬。公開市場的短期業績壓力,恐讓恒生難以從容處理房地產壞賬,私有化後可通過滙豐內部機制逐步消化風險,避免市場恐慌性反應。
對滙豐集團而言,這是架構精簡戰略的關鍵落子。2025年1月,滙豐將業務重組為香港、英國等四大板塊,香港作為核心本位市場的地位空前凸顯。據公開資料,恒生與滙豐在零售及商業銀行領域的業務重疊率達40%,私有化可每年節省至少8億港元的協同成本,決策流程縮短30%以上。
經濟學家餘豐慧認為,私有化可能會減少恒生銀行在公開市場的透明度和監管要求,使其更靈活地進行戰略調整而不必受限於季度業績壓力。此外,這也有助於滙豐統一管理資源,提高決策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千億資金與多重審批的考驗
儘管滙豐的方案誠意十足,但恒生銀行的私有化仍需跨越資本與監管的多重關卡。
資金壓力首當其衝。滙豐需以內部資源支付千億港元現金,這將使其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從14.6%驟降125個基點。為維持14.0%-14.5%的目標區間,滙豐被迫暫停未來三個季度股份回購,轉而依賴內生資本增長彌補缺口。
股東投票則是另一道坎。根據香港《公司條例》,方案需在法院會議及股東大會上獲得75%以上讚成票,且反對票不超過無利害關係股份的10%。目前滙豐持有63.33%股權,剩餘6.85億股計劃股份的態度成為關鍵。雖然高溢價與股息保障顯著提升了通過概率,但獨立財務顧問的意見仍可能影響中小股東決策。
監管審批同樣不容忽視。香港金管局已明確表示「按既定程序審批」,市場關注其對銀行業集中度的考量。交易完成後,滙豐系在港存款市場份額將接近35%。此外,反壟斷審查與跨境業務合規性也需時間驗證,整個流程預計延續至2026 年上半年。
值得關注的是,滙豐明確承諾保留恒生的三項核心獨立性——持牌銀行資格、企業管治與品牌形象、分行網絡。客戶層面,賬戶與客戶經理保持不變,同時可接入滙豐全球產品體系;員工層面,內地及香港團隊架構維持穩定。
這也意味着若私有化成功落地,恒生銀行將進入「獨立運營+集團協同」的新階段。
據悉,雙方業務整合將聚焦三大領域。在財富管理領域,恒生的本地客戶基礎與滙豐的全球資產配置能力互補;跨境金融方面,依託恒生內地網點與滙豐自貿區資源,打造 「香港 - 內地」 資金通道;科技領域,計劃三年內聯合投入 50 億港元升級數字化系統,提升小微貸款審批效率。
這一事件的更深層的意義在於信號價值。在利率波動與區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滙豐的整合動作或引發連鎖反應,據悉,渣打、中銀香港等機構已開始評估自身業務架構效率。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恒生銀行53年上市歷程即將落幕。從 1965 年的危機救援到 2025 年的全面私有化,滙豐與恒生的關係演變,正是香港金融業從華資崛起、外資主導到戰略整合的微觀縮影。
這場「千億豪賭」的最終結局,不僅決定着兩家金融巨頭的未來,更將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書寫關鍵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