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H股上市以來,找鋼產業互聯集團(以下簡稱「找鋼集團」)圍繞「穩定國內基本盤、國際化、AI化與多品種化」四維戰略,推動多項業務實現階段性突破。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97億元,同比增長12.2%。在鋼鐵交易方面,公司平臺累計註冊客戶超18.9萬家,覆蓋SKU超65萬種。
在「出海」漸成產業互聯網企業新增長點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構建持續優勢?近日,找鋼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東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深入探討了公司在國際化拓展、AI技術融合與跨品種佈局等方面的戰略路徑與實踐成果。
深耕B2B交易場景
AI商業化進程加速
工業原材料行業具有價格波動頻繁、交易鏈條長、詢報價與溝通需求密集等特點,這與大語言模型的技術特性高度匹配,為AI在B2B交易場景中的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
「找鋼集團的基因是交易,我們是首批在中國提供覆蓋鋼鐵交易全價值鏈的B2B平臺,因此找鋼集團的AI也最擅長交易,我們重點拓展方向是通過交易業務為AI技術實現商業化收入。」王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AI技術主要應用於兩大方向:一是提升鋼鐵交易效率,優化供應商、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信息傳遞流程;二是支持國內跨品種交易拓展。
目前,找鋼集團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已深耕十餘年,沉澱了包括商品、報價、物流、付款、庫存、客戶等在內的百萬級高質量對話樣本與結構化交易數據,為產業級AI大模型的訓練與優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同時,找鋼集團構建起涵蓋平臺交易、B2B支付、物流配送、供應鏈服務、SaaS系統及大數據分析在內的完整產業數字底座。這一體系有效解決了傳統企業中系統接口碎片化、數據孤島嚴重、開發成本高昂等制約AI落地的難題,為技術應用落地掃清了障礙。
「目前,找鋼集團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10億元,累計獲取軟件著作權及專利近400項。」找鋼集團董事會祕書孟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過去一年,公司AI相關投入已佔研發總投入約50%,並形成了可觀的AI數據資產。」
前期持續的投入已結出碩果。今年5月份,找鋼集團產業AI大模型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上半年,公司新籤AI產品銷售合同32.3萬元。同時,公司對自研的AI交易助手、物流智能軌跡跟蹤App以及自動化交易數據分析系統等核心數據資產,開展了數據資產入表處理,形成數據資產230萬元,其中AI交易助手形成數據資產120萬元。
AI技術的深入應用直接助推公司運營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費率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
談及未來的AI研發方向,王東對記者表示,公司計劃將AI研發從企業內部應用,逐步拓展為面向整個B2B領域的通用AI平臺。公司擁有年交易額近2000億元的龐大場景,涉及對賬、結算、開票、售後等大量標準化環節,為AI技術提供了廣闊應用空間。
「AI技術有望深刻改變B2B行業生態,重塑交易習慣與工作方式。找鋼集團將繼續擁抱AI技術,通過持續的技術投入與產品創新,不僅為客戶提供更高價值的解決方案,更致力於引領整個行業邁向智能化發展的新階段。」王東如是說。
拉通全球資源
打造鋼鐵工業「出海」品牌
在全球基建熱潮的推動下,找鋼集團的國際業務正迎來爆發式增長。今年上半年,找鋼集團國際業務營業收入達3.4億元,同比增長38.9%,交易噸量同比增長58.0%,毛利同比增長90.5%,單噸毛利同比增長20.6%,這一系列數據展現出公司強勁的發展勢頭。
事實上,找鋼集團的國際化探索始於2014年。公司最初的想法是依託中國鋼鐵的成本優勢,將鋼材產品銷往海外,業務模式以自營為主。自2023年起,公司戰略進行了關鍵性升級,從「產品出口」轉向「能力輸出」,着力將自身在國內歷經錘鍊的供應鏈服務能力,完整地複製到海外市場。
「我們現在的模式是拉通全球資源,發揮公司跨國際和區域的資源組織能力,服務好‘出海’的央企和國企。」王東對記者闡釋了找鋼集團業務模式的核心轉變。
受益於中東和東南亞地區旺盛的基建需求,找鋼集團通過與多家央企國企緊密合作,迅速推進海外業務的本土化佈局。王東介紹,公司目前已在阿聯酋、沙特、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並將此作為業務佈局的重點,今年業務增長幅度非常迅猛。
在東南亞,找鋼集團參與了中泰高鐵、馬來西亞物流中心等標誌性基建項目,解決了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供應鏈基礎設施瓶頸,顯著提升工程建設效率。
在中東,公司的本土化佈局更進一步。孟龍透露:「公司在阿聯酋的第一個加工廠將於年底落地迪拜工業城,達產後年產量可達40萬噸。」他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在庫存、加工、物流等環節進行實實在在的投資,這不僅能夠快速填補區域產能缺口,也將為公司國際業務的長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基於當前國際業務的強勁增長勢頭,找鋼集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海外發展目標:計劃在未來3年內,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最大的鋼鐵供應商,實現「海外再造一個找鋼網(找鋼集團的核心業務平臺)」的戰略構想。
「我們希望成為有代表性的中國鋼鐵工業‘出海’品牌。」王東稱,「我們在國內是第一品牌,也是率先‘出海’提供供應鏈服務的。我相信3年後,任何一家中國企業在海外承接項目或設立工廠需要採購鋼材時,第一時間一定會想到我們。」
儘管海外市場的絕對交易量尚不能與龐大的國內市場相比,但其利潤貢獻率正在不斷提升,儼然已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新引擎。孟龍表示:「截至去年,公司國際業務毛利貢獻還不到10%,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15%以上。」他預測,3年後,在毛利貢獻上,公司的海外業務有可能接近國內業務。
展望未來,王東將公司的增長歸納為三個清晰的路徑:國際化、跨品種經營和AI提效。
「國際化是我們很重要的增長極,而且這個機遇很明顯會持續好幾年。」王東分析稱,公司計劃利用在鋼鐵領域積累的優勢,進行跨品種經營,為用戶提供更綜合的物資服務。最後,則是通過AI技術全面提升運營效率,實現公司經營的降本增效。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找鋼集團國際業務的成功,標誌着中國產業互聯網平臺處於從「商品出海」邁向「供應鏈能力出海」的新階段,其發展路徑與成果,將為更多尋求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