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股市場,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經典的「冰與火之歌」,一面是道指、納指、標普500三大指數的全線收跌,以及熱門中概股的普遍承壓;另一面,卻是英偉達(NVIDIA)股價逆勢大漲1.79%,市值再創歷史新高的耀眼景象,這種極致的分化,恰恰印證了市場正在形成的一個共識:美股,尤其是科技股的「躺贏」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將是業績與科技含量的終極考驗。
如今市場給我們這樣一個全景:即整體承壓與內部「去僞存真」,從宏觀層面看,市場情緒確實偏向謹慎,除了美股主要指數下跌,歐洲主要股指也多數收跌,同時,現貨黃金價格出現跳水,國際油價下行,這些跡象都表明,在不確定性面前,資金正在重新進行全球資產配置。
然而,將目光聚焦到美股內部,特別是萬衆矚目的科技板塊,我們會發現故事遠比指數表現更為複雜,萬得美國科技七巨頭指數(MAGS)微漲0.10%,但其成分股走勢天差地別:英偉達、Meta、亞馬遜攜手上漲,而微軟、特斯拉、谷歌、蘋果則集體下跌,這種「同板塊不同命」的現象,清晰地指向一個趨勢:市場正在執行一場嚴厲的「去僞存真」,不再為所有貼着「科技」標籤的公司無條件買單。
似乎當前市場正驗證着一個觀點:美股相對估值過高,尤其是科技主題有一定回調必要, 過去幾年,在AI浪潮與寬鬆流動性的推動下,科技股估值被推升至歷史高位,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來的增長預期。當面臨利率路徑的不確定性(如紐約聯儲行長威廉姆斯支持年內降息的表態)和穩定風險(如停擺事件的頻繁發生)時,市場自然會變得敏感,此時,估值偏高、故事講完卻遲遲無法兌現業績的公司,首當其衝成為減倉或拋售的對象。因此,近期的波動與回調,並非熊市的開端,而更像是一場必要的「壓力測試」和「健康排毒」,它擠出了板塊內的虛浮泡沫,為接下來的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而我們之所以能對此抱有樂觀期待,正是因為看到了市場分化中蘊含的積極信號。「美股中核心科技主題,未來還是要看業績以及科技含量」——這句判斷在英偉達的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在整體科技板塊表現疲軟的背景下,為何唯獨它能獨秀於林?核心就在於其無可爭議的業績確定性和技術護城河,作為AI革命的「賣水人」,英偉達的芯片需求持續火爆,其財報屢次超越市場最樂觀的預期,這告訴市場,真正的「硬核科技」能夠穿越週期,即使在逆風市中,也能憑藉強大的盈利能力和技術壁壘成為資金的「避風港」和價值增長極。
展望後市,我們或許需要適應一個波動加劇、結構性行情主導的新常態,比如在經歷了前期的充分上漲後,市場可能步入震盪階段,美股科技股也可能面臨類似的格局,指數級別的單邊大漲或將難以重現,但這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佈局「真成長」的良機,我們的樂觀不應建立在對整個板塊的盲目信仰上,而應聚焦於那些能通過考驗的個體,未來的投資主線將非常明確:
重點看業績,它是試金石:能否持續交出超預期的季度財報,將是衡量一家公司成色的首要標準;科技含量是護城河:是否擁有難以被替代的核心技術、專利和生態系統,決定了其長期的競爭格局;順應未來趨勢:在AI、能源轉型、生物科技等具備長遠發展空間的賽道中,誰是真龍頭,誰是蹭概念,時間會給出答案。
總之,美股市場的這場分化,是一次生動的風險教育,也是一次珍貴的機遇篩選。它告訴我們,無需為指數的短期回調而過度恐慌,更不應因部分明星股的下跌而全盤否定科技股的未來,相反,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市場正在用最嚴格的標準,為我們篩選出下一階段的領跑者,對於投資者而言,將目光從喧囂的指數轉向沉靜的財務報表和核心技術,在市場的震盪中,堅定持有或增持那些「科技含量」與「業績成色」雙雙過硬的硬核資產,將很可能是穿越週期、贏得未來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