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綠色甲醇需求破億噸
共2612字 | 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10月9日,中國金風科技在內蒙古興安盟的全球最大綠色甲醇項目全線貫通,其核心設備「復朋爐」技術驗證成功,標誌着生物質氣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這一總投資136.65億元的項目,配套200萬千瓦風電與9.22萬噸年制氫規模,創新採用「風電綠氫+生物質氣化」雙路徑生產,其首批產品通過馬士基、赫伯羅特等國際航運巨頭驗證,標誌着我國綠甲醇已具備商業化供給能力。
同期,上海電氣洮南項目於2025年7月實現首期5萬噸產能投產,成為國內首個獲ISCCEU全流程認證的綠甲醇項目,並與法國達飛集團達成長期供應協議;上海10萬噸級生物質甲醇項目也於2024年底中交,形成「生產-運輸-加註」閉環。三大項目的集中落地,印證中國綠甲醇產業已突破規模化瓶頸,進入商業化爆發前夜。
事件總結:
●技術突破
項目採用北京清創晉華研發的「復朋爐」技術,氣化壓力達3.0MPaG,單爐每小時產合成氣7萬立方米(CO+H₂),可滿足年產25萬噸甲醇需求,是全球規模最大、壓力最高的生物質氣化爐。通過未烘焙玉米秸稈直接制粉氣化,有效氣含量超70%,驗證了原料處理連續性和反應穩定性。
●項目進展
一期25萬噸/年綠色甲醇產能於2024年4月開工,2025年10月完成調試併產出甲醇,計劃四季度投產。
興安盟基地二期產能規劃擴容至60萬噸,三期再增60萬噸,總產能目標提升至145萬噸。同步推進巴彥淖爾市60萬噸綠色甲醇及40萬噸綠氨項目(2026年開工)。
●國際合作
金風科技與馬士基(50萬噸/年)、赫伯羅特(25萬噸/年)等國際航運巨頭簽署長期協議,2026年起每年供應75萬噸綠色甲醇,產品指標優於船燃標準。首批1.5萬噸已於2025年10月2日從天津港發往鹿特丹。
●政策與規劃
項目入選國家首批綠色液體燃料試點,獲政策支持。興安盟基地計劃2027年底形成145萬噸總產能,配套風電、儲氫及儲能系統,構建「可再生能源發電+生物質氣化」全產業鏈。
供需缺口下的中國機遇
在「雙碳」目標與IMO 2030年船舶碳強度下降40%的硬性約束下,綠色甲醇成為航運脫碳核心選擇。全球已有50餘艘甲醇燃料船投運,馬士基計劃2030年前部署125艘,拉動年需求增長180萬噸;化工領域綠醇替代加速,綠甲醇制烯烴產品可獲碳關稅豁免,溢價率達15%。但供給端嚴重滯後:2025年全球綠色甲醇產能僅接近50萬噸/年,而2030年需求預計突破千萬噸級,供需缺口達20倍。中國憑藉30萬噸產能佔據全球60%份額,成為填補缺口的關鍵力量。
當前,全球競爭呈現「政策引導+技術卡位」特徵:歐盟設立全生命週期碳減排率≥70%的准入門檻,新加坡針對船用燃料制定硫含量≤10ppm、水分≤0.1%的強制性指標,挪威Equinor公司執行碳足跡≤0.5噸CO₂/噸甲醇的嚴苛標準。歐美企業通過技術專利與標準制定搶佔先機,而中國正以產能規模與成本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產能、技術與佈局的三維突破
根據全球甲醇行業協會(MI)與芬蘭GENASolutions Oy合作開發的生物甲醇和電制甲醇項目數據庫,截至2025年8月,該數據庫跟蹤全球255個可再生甲醇項目,包含134個電制甲醇項目和104個生物甲醇項目。預計2030年綠色甲醇年產能將快速擴張至4190萬噸,高概率項目產能達到1360萬噸。
在國內,我國亦大力支持綠色甲醇行業發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明確將「大力發展氫碳耦合制綠色甲醇」列為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的重點方向。上海、山西、內蒙古、寧夏、遼寧、山東、廣東、江蘇等地方政府積極響應,紛紛出臺配套政策、搭建試點工程,助力行業發展。上海於2024年10月發佈《上海市推動國際航運燃料綠色轉型工作方案》明確,到2030年形成內外共濟的綠色燃料供應體系,綠色甲醇加註能力達到百萬噸級。從區域產能來看,根據MI和GENA數據庫,截至2025年8月統計,2030年以前中國可再生甲醇規劃項目佔比為55%,歐洲佔26%的份額。北美排名第三,約佔全球的11%。未來成本競爭力會對區域平衡格局變化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甲醇總產能超8000萬噸,但綠色甲醇佔比不足5%,不過擴張速度領跑全球:2025年規劃項目超20個,總產能突破300萬噸,遠期規劃更是超1000萬噸/年。根據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預測,到2030年,我國綠色甲醇需求約1200萬噸,佔全球市場近50%;2040年前,我國超過90%的綠色甲醇需求將由船舶燃料應用驅動;到205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約1.2億噸。
產能佈局呈現鮮明地域特徵:
西北風光型:以內蒙古、新疆為核心,依託風光資源建設「綠電-氫能-甲醇」園區,金風興安盟項目投產後將形成百萬噸級基地;
東部化工耦合型:江蘇、浙江企業捕集工業CO₂與海上風電制氫結合,上海項目捕集成本低於500元/噸;
生物質富集型:吉林、河南利用秸稈、溼垃圾等原料,洮南項目實現300噸/天生物質處理量,原料成本控制在800元/噸。
市場主體:三類玩家的差異化競合
新能源企業領跑:金風科技、上海電氣等依託風光資源優勢,打造「綠電-綠氫-甲醇」一體化模式;
傳統化工轉型:陝西煤制甲醇企業加裝綠氫與CCUS設備,噸碳排放從3噸降至0.8噸,改造成本僅為新建項目的40%;
專業賽道佈局:山東、河南涌現生物質制醇企業,形成「農業廢棄物-能源-肥料」循環模式,原料自給率達90%。
技術突破:設備國產化與工藝創新
核心技術實現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洮南項目採用國內自主研發的純氧加壓循環流化牀生物質氣化系統,單爐日處理量300噸,焦油排放顯著低於國際水平;
金風項目採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鋅鋯氧化物催化劑,CO₂轉化率提升至35%。關鍵設備國產化推動成本下降,PEM電解槽價格較2020年降低60%,為規模化奠定基礎。
行業挑戰與破局對策
儘管歐盟2023年將綠色甲醇定義範圍進行了放寬,但認定標準仍然很高,中國現有大多數以「灰碳+部分/完全綠氫」為主要路線的甲醇製備工藝仍需進一步降碳以滿足該認定標準。當前,如果生物甲醇進入歐盟市場需要獲得ISCC強制性認證,當前僅上海電氣、大慶煉化、上海華誼、中國海油化學、易高等少數幾家獲得該認證。
預計到2027年,國內綠甲醇產能將突破500萬噸,2030年有望佔據全球40%以上份額,成為全球最大綠甲醇供應國。隨着成本下降與標準完善,綠甲醇將在航運、化工、發電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萬億級產業生態。
內容來源:中國化工信息週刊、氫能動力、牽塗在線、煤化客、熠星投研等網絡公開渠道,由中國化工信息週刊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