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董指導研究
當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對「安世半導體」相關的裁決落槌後,荷蘭終於在全球的矚目下,宣告自己對中國公司聞泰科技(維權)的「搶劫」成功:
以「安全」為名,結合行政與司法的組合拳,公然踩踏契約精神的底線。
要理解這場掠奪的荒謬性,先從安世半導體開始。
這家公司脫胎於飛利浦半導體部門,後來發展為恩智浦標準件業務部門,產品主要是分立器件,包括功率半導體、電容、電阻、二極管之類,用於通信、汽車等領域。
分立器件整體增速平穩,爆發力一般,恩智浦也不算行業龍頭。所以,2016年,恩智浦計劃剝離標準器件部門,引來了多方追捧。最終,中國財團以27.5億美元(約181億人民幣)買了過來,並更名為安世半導體。隨後,又被聞泰科技實現100%收購。
這筆收購,當時也被寄予厚望,市場覺得安世半導體有品牌、有技術,聞泰有豐富的ODM經驗和銷售渠道,希望可以實現1+1>2的效果,迎來快速增長。
而聞泰科技確實也很努力來經營安世。維持了海外的員工,還收購了海外晶圓廠。而且運氣也很好,趕上了新能源車的浪潮,汽車半導體業務發展迅速。沒幾年就把安世半導體的行業地位提升到了行業前五。
2024年,安世半導體貢獻147億元營收和近四成毛利,根據聞泰科技的數據顯示,也為荷蘭繳納1.3億歐元企業所得稅,至2024年10月,安世已還清所有前期債務,實現」零負債「運行。
這本是一個教科書級的共贏案例——中資帶來市場與活力,荷方收穫稅收與就業,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中持續增值。
但荷蘭的選擇,卻是彰顯「荷蘭海盜」的氣質,親手毀掉這個成功樣本。
先是「凍結」:2025年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以一句模糊的「保障供應鏈安全」為由,凍結了安世全球30個主體的資產、知識產權及人員調整權限,時長整整一年。這意味着企業人力資源更新、技術迭代都被按下暫停鍵。
次日,安世半導體就出現了「內部倒戈」,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務官、首席財務官、首席運營官,向企業法庭提交了啓動對公司調查的緊急請求。
而當天,就完成了「司法突襲」。企業法庭就即時生效了多項緊急措施,直接暫停中方負責人張學政的職務。並將控制權委託給第三方。
在政府指令、司法配合、內部響應三股力量合流下,10月7日企業法庭裁決,暫停張學政的職務,並任命指派的外籍人士享受決定性投票權,在相關期間內,中方作為大股東卻不再具備控制權。
對聞泰而言,這場變故無異於「釜底抽薪」。
短期看,運營體系直接癱瘓:
安世半導體,已經是聞泰剝離虧損ODM業務後的唯一增長引擎(毛利率37.47%),控制權旁落,可能會導致決策鏈條斷裂,運營效率驟降,客戶也會產生擔憂。
長期看,如果裁決永久生效,那無疑意味着技術主權徹底喪失:
聞泰雖保留經濟收益權,卻失去了對1.6萬種產品技術佈局的調配權,未來研發方向無法自主決策。聞泰科技前期用百億投入換來的技術積累,可能淪為他人嫁衣。
聞泰科技將這場變故稱之為「惡意奪權」;而荷蘭相關部門的這波操作,確實是對商業文明的背叛,契約精神的踩踏。

聞泰的收購全程合規:手續完備、交割合法,多年來持續為荷蘭創造稅收與就業。諷刺的是,2023年荷蘭政府還批准安世收購Nowi公司,這是一家荷蘭代爾夫特市的半導體初創公司。
看着安世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現在又「變臉」選擇性執法了。
安世的技術源自全球分工協作,市場依託國際客戶網絡,荷蘭將其強行拖入地緣政治漩渦,只會破壞整個產業鏈的穩定性。
荷蘭或許能通過行政與司法手段,暫時將安世攥在手中,但也會失去國際,尤其中方對其商業環境的根本信任。背棄規則和契約精神,也必將終結全球化的紅利。
荷蘭的強奪絕非孤立事件。
英國要求重審安世收購紐波特晶圓廠的「國家安全評估」,德國叫停中企半導體收購案,歐洲多國正以「安全」為名,破壞商業契約。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當商業規則讓位於權力博弈,全球化的紅利終將變成零和遊戲的殘渣。」
這場風波也給所有「走出去」的中資企業敲響警鐘:既要算清經濟賬,也要考慮政治賬,並且有意願、有能力直面規則博弈。
而在半導體領域,肉眼可見的境況:不得不,也必須走自主之路,哪怕路遠途險。
責任編輯:張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