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慢慢開始分不清AI和人類的創作。
文字創作者們對AI的反抗正頻頻發生。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九月初。大洋彼岸,美國著名作家格雷迪·亨德里克斯與詹妮弗·羅伯遜代表數百名作者,向科技巨頭蘋果公司發起集體訴訟,指控其未經授權使用盜版書籍訓練AI模型OpenELM。
而就在三個月前,超千名作者簽署了公開信,要求出版商承諾永遠不會發行機器創造的書籍,抗議的作者中包括《小鎮女孩的祕密》作者勞倫·格羅夫、《魔術師》三部曲作者列夫·格羅斯曼等等。
作家們拒絕機器代替人類成為表達情感、表達認知的主體,以這樣的行動捍衛人文學科的尊嚴。這一反抗背後的殘酷事實是,AI創作的內容已經可以與暢銷書作家的作品並列於書架之上。
同樣的危機也在國內網文行業上演。
「我天生夾子音,做作得不行。」這是小沈發佈在知乎上的短篇小說的開頭。
時隔半年多,小沈發現番茄小說上到處都是這個開頭,還有各種各樣AI改編後的版本——主要角色人設和整體情節都與小沈的設計大差不差,只是冗餘的細節更多了,帶着濃濃的AI味。
小沈選擇一一舉報,侵權的作品被平臺下架,但收入還是沒有追回。
她的經歷並非個例,去年以來,AI內容正在國內頭部網文平臺番茄小說上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
標誌性的節點是去年3月。據第三方數據平臺網文大數據統計,2024年3月1日,番茄小說首秀新書達5606部,2023年同期為400部,同比飆升13倍,這不是人為可以實現的成果。今年以來,相關狀況有所緩解,但沒有解決——9月中旬,番茄上首秀的新書日均仍有近2000部。
大量AI內容的湧入,衝擊了字節引以為傲的算法。番茄小說提供給新人作者們的首秀流量扶持,被AI內容攪亂,尚未在番茄小說這片流量富足的土地上成功掘金的底層作者們,就這樣被驅逐。
平臺的大手多次按下,試圖驅趕那些拙劣的AI內容。只是稍不注意,數據就又會反彈,還時常會有「誤傷」發生。面對動不動就斷崖式下跌的流量,平臺上的新人作者們只能另尋出路。
01、AI搶奪飯碗的故事,在網文行業已經發生了
2024年6月的某一天,蒼朮突然發現自己番茄小說上的作品「一點流量都沒有了」,收藏數和訂閱增長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卻幾乎停滯不再變動。
這是蒼朮未曾想象過的局面。在那之前,他已經在起點上寫了五年多的網文,畢業以來沒有打過一份工,但可以做到月均5000元的收入,已經超過了網文作者的平均水平。為了賺到更多的錢,他才選擇遷移到流量大、賺錢快,簽約門檻也更低的番茄小說上。
這場風波可以追溯到番茄小說於去年2月開始內測的AI輔助寫作功能,能使普通作者實現日均2萬字以上的內容,專業工作室甚至可以實現月產百部作品的工業化生產。變化來得迅猛而直觀,不過月餘,也就是同年的3月1日,番茄首秀新書數量同比飆升了13倍。
大量的AI網文湧進平臺,刮分走了有限的、平臺給予新手的流量,新作者們的出頭之日遙遙無期。
彼時蒼朮在番茄小說上已經寫了10多萬字的內容,按照日更3000字的平均速度,他已經寫了30多天,收入卻幾乎為零。他只能選擇退出。
417萬字、15萬元,這是同為網文作者的小張在番茄小說上積累下來的成績。AI內容席捲了平臺之後,她感嘆道「我才寫了一年半,感覺網文行業就要完了。」
除非是大IP或者大爆的網文,一本網文的熱度只會持續一兩個月,所以沒有名氣的作者只能一直寫、一直開新。小張的一次記錄是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二點,寫了17732個字,是普通作者產量的5倍甚至更多。
而這個被行業稱呼為「觸手怪」的成績,可以輕易被AI超越。2024年10月,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峯團隊發佈了「靈咔靈咔」創意寫作智能體,一小時可以衝擊一部30萬字左右的長篇小說。
番茄小說平臺上首秀時期的推流幾乎決定了一本新書90%的命運,面對不斷下滑的流量小張無可奈何,她感到困惑:平臺真的有在管控AI內容嗎?
沒能挖掘到流量金礦的蒼朮,轉頭扎進了短劇賽道,去趕一趕把番茄上有熱度的小說改寫成短劇的紅利。
這份工作工資並不高,比寫網文的生活還辛苦很多。一次加班,早晨七點多,上班的人們陸續湧入北京望京林立的辦公樓,而蒼朮才啱啱下班,逆着人流向外走,飢腸轆轆,腳步也是飄的。
小張還決定在網文這條賽道上走一走,後面或許會考慮有保底的網文平臺,例如分成比例較高的付費閱讀平臺椿和。她今年剛取得了一所985大學的碩士學位,正式全職做起了網文作者。
社交平臺上有人問,「畢業直接做全職作者不會焦慮嗎?」小張答,「當然焦慮。」後面跟了一個嘆氣的表情。
即便已經受到了AI內容的衝擊,蒼朮卻並不覺得自己的看家本領文字創作能力真的會被取代。他分享了自己嘗試用AI創作的感受——AI時常會忘記自己餵給它的設定、前後文不連貫、過度修飾、表述累贅,以及沒有「人味」等等。
網文行業有自己的鄙視鏈,在番茄上用AI寫作的則位於鄙視鏈的最末端。崇尚踏踏實實一字一句進行原創的作者們,還看不上這個蹣跚學步的新事物,以嘲笑它的抽象為樂。
只是伴隨着AI的進化,一個讓人驚詫的變化發生了:人們慢慢開始分不清AI和原創。
02、反對AI的人們,也會分不清敵友
社交平臺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幕。
有人在評論區裏發了一段簡單的描寫,問博主說這是不是AI寫的。博主回應:「包是的」。隨後提問的人表示,這是美國作家愛倫坡的《黑貓》,一部經典恐怖小說。
網絡文學的分類、套路和模版化寫作,天然容易被拆解和重組,同題材也具有較強的同質化特徵。經典文學不是如此,後者抗拒套路,追求創造力和言外之意。但AI似乎也在隱隱觸碰這一邊界。
小寧至今仍感嘆曾經被AI震撼到的一回經歷——「有一次AI生成的內容幾乎不需要修改,像是靈光一現。」「我把我的劇情給它,它生成的內容跟我的前文銜接的特別好,後面還會做鋪墊。」這幾乎克服了AI寫作*的問題之一——連貫性。
在小寧分享的自己寫作的片段中,有這樣一段:
我一直以為他死了,或者被這片虛無吞噬。可現在,他活着,在外面,在另一個我無法企及的世界裏,他甚至留下了線索,讓我去追尋他的腳步。我開始整理牆體上的手稿。紙薄得像霧,每一張都不堪一擊,但當我翻開時,卻感受到了一種沉甸甸的存在。
這段文字由AI創作,源於小寧腦洞大開的一段設定——人類視歷史為瘟疫,試圖抹除所有的歷史痕跡,並將自己關在了一個巨大的閣樓裏,主角的朋友無意間發現了留存下來的歷史手稿,得知外面的世界廣闊,於是選擇了出逃,主角發現朋友失蹤後開始循着他的足跡去找他逃跑的原因,故事由此展開。
在AI生成、小寧調改的內容中,AI不再莫名其妙,甚至較為*地理解了小寧的設定和表達,如同她的分身一般與她共創。
除了超乎尋常的理解能力和生成能力,AI還表現出很強的模仿能力。讀中外文學經典長大的小寧,喜歡細膩的描寫,這恰恰也是AI生成內容的特點之一。她曾將自己原創和AI模仿自己生成的內容拿給朋友看,朋友們分辨不出區別。
越來越多的錢和人才湧入到風口之中,AI的能力還在不斷進化。
DeepSeek剛出現之際,就憑藉華麗的文筆讓小寧大喫一驚。但多用了幾次之後,小寧就發現它比別的AI都好辨認,因為缺點也很明顯——文筆華麗但油膩,還總喜歡用破折號。
直到有一回,小寧看到了一篇進化後的DeepSeek寫的短篇,「和你看到的知乎上的小甜文沒有任何區別。」迭代後的DeepSeek-V3成功「去油」,已經沒有了AI寫作的通病。
「如果通用型AI創作開始實用,那代表AGI已經實現了,我們關注的已經不是網文自身了。」閱文集團的副總編輯胡說向36氪表示,目前AI寫作的方式包含兩種——AI輔助創作和完全由AI主導創作,其中指代後者的通用型AI創作還難以實現。
只是如果有一天,通用型AI創作可以實現,那將會是對整個作家職業的替代。
03、渾水之中,誰賺到了錢?
AI暫時還不能替代作家這個行業,但用AI粗暴生成的內容卻已經在掠奪流量。
番茄小說上的AI網文究竟是誰在生產?九思是其中一個。
他組織了身邊的朋友共計5人,在上班的間隙敲下指令,用AI批量生產內容投放到番茄小說上。在這一過程中,從創意構思到具體內容的生產,AI都可以很好地完成。
網絡小說更像是一種商品,想要生產出流量好的內容,*的方法就是向爆款學習。而九思選擇學習的爆款內容是今年票房超150億元的《哪吒2》。
AI幫助他剖析了《哪吒2》爆火的原因,提煉出了「反叛」這一故事內核,由此確定了故事的雛形。
九思在鍵盤上敲下:「結合小說原著,寫一本西遊記衍生小說,玄幻、古言:基本遵循原著的故事脈絡和世界地圖,講述唐僧即金蟬子在靈山被貶且被控制,孫悟空(主角)前往西天救師傅的故事。」
AI那端開始湧現出相關內容:「他們叫我魔童,卻不知靈山腳下盡是食人蓮!」哪吒怒吼,火尖槍鋒芒畢露,狠狠劈開天庭蟠桃園中肥沃的土壤。
過去兩個月,辦公室的工位上、家裏的書桌前,九思幾乎都在操作AI生成網文。每天的正職工作,他大概兩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之後的時間便全用在敲打投餵給AI的指令上,六點多下班後還會繼續做,直到深夜一兩點,「甚至有時候只睡兩三個小時。」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一本近20萬字,講述孫悟空、哪吒和唐僧反叛天庭的爽文故事由此產生,期間九思同時還在創作的網文還有三四本。他表示,相較於給AI下達指令,「反倒是排版、上傳這些工作更花功夫。」
*時候,九思的產出在首秀期的閱讀量達到了8萬左右。首秀的*天還實現了8000人同時在讀。但利好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軟封禁隨之而來,收入也因此無法提現。
但這並不影響又一批AI內容被投入到了平臺之中。
至於讀者是否在意,九思表示幾乎沒有真正的讀者分辨和質疑這些內容,那些明顯也是作者的讀者纔會像偵探一樣發掘他使用過AI的痕跡。
無數個像九思這樣或更專業的工作室,利用ChatGPT、DeepSeek等免費的AI大模型,敲下一段段爆款中拆解出來的情節指令,由此以每天數十萬字的生產速度,將AI內容投放到以番茄小說為主的平臺上。
賺錢的故事還存在於賣AI寫作工具和課程的宣傳中。
一位賣AI寫作工具和課程的商家表示,他們一位會員用AI產出的20萬字的小說,被有聲書買斷了版權,賣了500元。
20萬字的內容,這位會員只用了十幾個小時就完成了,他換算了一下,「相當於上了兩天白班,一天能掙250元」,他感嘆「我都不想當醫生了。」
雖然500元並不算多,但還證實了AI內容的另一種變現能力,也就是賣版權。放眼更大的網文行業,IP版權一度是閱文集團的核心護城河。
在36氪作者加上上述商家微信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對方几乎每天都堅持發數條到十數條不等的微信消息,分享成功案例、AI寫作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平臺對於AI內容的檢測。期間夾雜着對簽約的催促,「分享了這麼多幹貨,現在考慮的怎麼樣了?」
商家分享的案例難辨真假,但對方披露出來的通訊錄中,確實有不少人成為了會員,這需要先繳納1680元的年會員費。
侯翔中所在的靈境AI(旗下運營着網文大數據平臺)也是AI網文賽道中的掘金者。
據其介紹,公司目前有一個十多人的創作團隊,還有線上兼職的。以短篇小說的創作為主,1-3萬字的小說,1.5天可以發佈一篇。通過將短篇小說內容投放到包括知乎、黑巖在內的平臺中去賺取分成,或者通過投流手段將讀者引流到自己的小程序進行付費閱讀創造收益。
目前,這部分業務貢獻了公司約20%左右的收入,已有百萬元的量級。
04、平臺暫時站在了作者這邊
用AI內容掙錢的人和被AI內容擠佔了生存空間的人,平臺們還是選擇了站在後者一邊,到目前為止。
2024年7月,番茄小說因一則「AI訓練補充協議」引發大量平臺作家抵制。協議中表示,平臺可以使用作者們創作的內容去投餵AI。
這一條款迅速引起了從業者們的廣泛反對。
有人將投餵AI的過程比喻為「碎屍」的過程,將AI生成的內容比喻為「屍塊」。情緒之下,輿論不斷髮酵。有關「番茄免費小說侵害作家權益」的質問和投訴,迅速擠滿了平臺客服的聊天框和12315的投訴熱線。
更有平臺作者以斷更表示反抗。一位作者在自己文章的最後更新中寫道:「致歉。由於平臺新出的條約,所以我不在這裏寫了,加上版權問題,因此我也不會在其他地方續寫。」
最終,這次抵抗以平臺的退讓告終。番茄小說表示已經上線瞭解除相關條款的功能入口,平臺客服還回應表示,新簽約作品的合同不會再包含AI相關的條款。
被捲入的不只是免費的番茄,還有女性向的付費文學平臺晉江,它是許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以下是為您修改、潤色和優化後的內容。」這段AI大模型中的常用語出現在了晉江上。這讓不少讀者憤怒:「花錢看AI參與的文,我會一直罵一直罵!」「AI寫文的風千萬不要吹到付費看文的平臺,我花錢不是來看AI的。」
晉江副總裁胡慧娟曾向媒體表示,那時候網站舉報中心及論壇討論區等都在討論這部作品。春節假期後的十幾天裏,晉江還緊急開會制定相關站內管理條例。
2 月 17 日,在晉江作者讀者專用論壇「碧水江汀」上,平臺用「已經收到了晉江上有作者疑似使用 AI 的舉報」開頭,發佈了《關於 AI 輔助寫作使用、判定的試運行公告》。規定了晉江只允許三種AI輔助,包括校對、對角色名和文章名等要素的生成,以及不涉及記敘文七要素的粗綱的生成。
今年4月底,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聯合16家網絡文學平臺發佈《網絡文學行業反洗稿自律公約》,要求規範AI輔助創作。
但就像AI生成的過程如同黑箱一般難以觀測和干預,AI生成內容也並沒有因為平臺們的規範而杜絕。想要賺快錢的人和團隊想盡了辦法繞過封禁,或是以量取勝,或是二次加工。
不同的作者通過社交平臺聯繫在一起,試圖摸索出番茄小說封禁網文的規律。但沒有人可以得出確切的結論,只能從申訴後平臺反饋的模棱兩可的答案中猜測一二——九思懷疑,只要流量好,內容就不會被封。
侯翔中向36氪表示,作者的懷疑並不準確,「AI內容打擊到了新人作者,讓撰寫首秀書籍的人數量降低,這會影響到平臺的根基,因此他們會大力整治。」
目前各大平臺都在拒絕AI內容,但拒絕的是低質量的AI內容。「因為AI工具還不具備產出高質量小說的能力,尤其是長篇小說。」
換言之,人們不確定AI能力的邊界,所以也並不確定AI對於網文行業的衝擊會達到哪種程度。
今天的互聯網行業鮮少有超高速增長的業務,番茄小說是其中一個,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2億,斷層*一衆網文平臺。
如今,新的變量出現了,圍繞它的一切變化還是未知數。
只有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作者們,尚未感受到AI浪潮的衝擊。依然有網文作者質疑AI的衝擊力:「你看到哪個*大神說AI影響他賺錢了?」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36氪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