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 | 提前5天!再次延長!熱度降了?你還蹲嗎?

市場資訊
10/1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天津廣播)

沒想到吧!距離11月11日還有整一個月,今年「雙十一」促銷,已經開始2天了!

國慶假期剛過,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就已提前拉開大幕。

此外,多個國產手機廠商也加入「搶跑」 陣營,在「雙十一」來臨前開啓降價模式,「大疆部分產品降價超千元」 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今年「雙十一」的開場,有些猝不及防。不少網友表示,年末大促關鍵看優惠力度,不看促銷時長。也有網友覺得,促銷時間覆蓋長一些,可以從容選購,不必卡點熬夜,反而更友善。

如今大小促銷活動拉滿全年,消費狂歡的邊際效應凸顯,也有不少人認為,與其勞心勞力的算計和等待,不如趁「需」而入,及時滿足生活需要,與剛興起時相比,現在的「雙十一」反而沒那麼值得期待……

你喜歡長達37天的「雙十一」嗎?

今年你還買嗎?

從2009年開始,如今「雙十一」迎來第十七個年頭。雖然起源淘寶,但現實的牌桌越來越擁擠,更是從單日狂歡變成跨月促銷,時間線越拉越長……

今年無套路?

「官方立減」「無需湊單」真實惠嗎?

最近幾天打開各大購物平臺,一大波促銷詞條「撲面而來」,「官方立減」「一件直降」「無需湊單」「疊加國補」等直接、透明的促銷方式成了新關鍵詞。「效率」 與 「體驗」 成了今年 「雙十一」 的新關鍵詞,引來網友一波好感。

京東倡導「官方直降」和「現貨開賣不用等」,天貓、抖音等平臺也推行了類似的「官方立減」模式,取代了以往繁瑣的 「跨店滿減」 規則。今年的「雙十一」玩法背後有哪些新趨勢與玩法?它究竟是真實惠,還是套路多?

即便促銷套路少了,消費者的質疑聲也並未減少。有網友表示,部分「直降」 商品比平時只便宜幾塊錢,根本沒看到較大的打折力度。

除了商家的降價誠意問題,平臺一些複雜的打折模式也會引發消費者的焦慮。例如,某平臺推出的「預售定金—尾款支付—補差價」三階段模式,要求消費者在10月9日支付定金、10月31日支付尾款、11月10日補差價,這種模式看似提供了「分期優惠」,實則是通過時間差製造價格波動空間,增加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在業內人士看來,「雙十一」逐漸提前,若能在「趕早」與「適時」之間取得平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未來,「雙十一」不應只是價格戰,只有當品質與服務成為核心,消費者真正買到「物有所值」,「雙十一」才能成為一場真正惠及全民的購物盛宴。

從「光棍節」的單日狂歡

到37天超長「戰役」

2009年的11月11日,或許是中國電商史上最具偶然性的起點。

時任淘寶CFO的張勇為盤活11月淡季市場,聯合27家品牌以「光棍節」名義推出五折促銷,5200萬元的銷售額,遠超預期。這一嘗試讓電商平臺看到了中國消費者的巨大潛力。

隨後的幾年裏,「雙十一」的銷售紀錄以幾何級數增長:2010年9.36億元,2011年33億元,2012年191億元。

隨着規模擴大,單純一天的活動已無法承載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

2012年,天貓首次將活動延長至11月11日之前的幾天,形成了「雙十一週期」的雛形。

這一變化緩解了系統壓力,也為商家提供了更靈活的運營空間。到2015年,「雙十一」已發展為從11月1日開始的系列活動,阿里巴巴開始推廣「雙十一狂歡季」而非「雙十一狂歡日」的概念。

2020年,「雙十一」時間線提前實現重大突破。天貓首次將會場分為兩波:第一波從10月21日開始預售,11月1-3日支付尾款;第二波從11月4日到11日。

這一「雙節棍」模式從此被固定下來,標誌着「雙十一」正式從一個點的促銷,擴展為長達20多天的購物季。

從24小時到超20天,「雙十一」的時間邊界不斷模糊。

京東的「618」同樣經歷了類似擴展,從6月18日一天逐步延長至整個6月,甚至5月底就開始預熱。購物節的時間擴張已成為電商行業的普遍趨勢。

年年提前

「雙十一」趕了嘛呢?

今年「雙十一」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啓動時間再度提前,「發令槍」一年響得比一年早,今年幾乎與國慶假期實現了「無縫銜接」。為何「雙十一」一年比一年早?

曾經「雙十一」交易高度集中在一天,屢屢導致服務器崩潰、支付系統癱瘓,快遞積壓嚴重。如今平臺主動將促銷期拉長,不僅分散了系統壓力、改善用戶體驗,也創造了更多營銷機會——更多曝光、更多內容互動,從而提升整體銷售滲透。

對商家而言,超長促銷週期意味着更靈活的經營節奏。他們可以分批次推廣新品、清理庫存、衝刺利潤,擺脫了過去「單日爆倉、前後閒置」的被動局面。尤其是預售模式的推廣,讓商家能更準確預測銷量,控制庫存,增強經營的確定性。

隨着拼多多、抖音電商等新勢力加入戰局,傳統平臺面臨更大壓力。一旦有平臺提前啓動「雙十一」,其他家只能迅速跟進,否則就會失去用戶關注和消費先機。

這場「起跑線」之爭,已演變為一場不能不跟的「競賽」。

「雙十一」不斷提前,也反映出中國電商行業已從「增量競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當線上用戶增長見頂,平臺必須想辦法挖掘單個用戶的消費潛力。拉長促銷週期、豐富活動內容,正是為了提升用戶黏性與價值貢獻。

然而在不少消費者心裏,「折扣」「促銷」 早已不再是雙十一的專屬福利。對消費者而言,就算錯過了「雙十一,之後還有618年貨節等各式各樣的節日促銷活動,完全可以等到那時再 「激情下單」。

作為一個商業節日

消費者對雙十一的情感並不簡單

既期待能在大促中淘到高性價比商品

享受購物的滿足感

也厭煩滿減疊券的複雜計算

先漲後降的虛假優惠

更無奈預售鎖定資金

卻面臨售後維權難的困境

其實消費者的訴求很簡單

透明的規則

實在的優惠

靠譜的售後

你覺得2025年的「雙十一」

促銷力度夠嗎?

你有哪些採購計劃?

評論區亮出你的觀點

編 輯 | 馬媛

綜合 | 新浪微博 湖南日報 上觀新聞 新華網 甲方財經 商業思維評論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