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美國,重大警告!

券商中國
10/11

  美國政府債務突遭警告。

  在最新的採訪中,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警告稱,美國政府債務的過快增長,疊加日益激化的內外衝突,正在催生一種與二戰前夕「非常類似」的氛圍,對現有秩序構成嚴峻挑戰。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截至2025年10月,美國國債規模已超過37.86萬億美元。美媒報道稱,在此之前,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聯儲局主席傑羅姆·鮑威爾都認為「美債危機迫在眉睫」。達利歐預測,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債務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最多在兩三年內就將爆發。

  達利歐突發警告

  億萬富翁投資者、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警告稱,美國政府債務增長過快,正在形成一個「與二戰前極為相似」的局面。

  達利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債務相對於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時,就像動脈中的斑塊一樣,最終會擠壓出可用的支出空間。這種債務堆積的趨勢正威脅着美國經濟活力。

  達利歐長期以來一直警示美國債務失控的風險。今年9月,他指出,不斷膨脹的債務已對「全球貨幣體系構成威脅」。他將問題歸咎於美國兩黨政治極化,認為解決債務炸彈必須通過「增加稅收收入與削減開支相結合」的方式實現。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截至2025年10月,美國國債規模已超過37.86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2024年美國公共持有的債務總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9%。預計到2034年,這一比例將攀升至116%,比美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高。

  在達利歐看來,債務危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日益嚴峻的社會分裂和地緣政治風險交織在一起。他表示,持續的全球衝突和財富不平等共同創造了一個「有足夠理由擔憂」的環境。

  他明確指出,由於「不可調和的分歧」,一場「某種形式的內戰」正在美國發展。

  達利歐警告稱:「這些衝突最終會演變為各方力量的對抗與測試。如果我們對此無動於衷,風險將會更大。」

  達利歐於1975年創立橋水基金,並因在公司內部推行所謂的「極端透明」文化而聞名。

  今年早些時候,達利歐出售了橋水基金的剩餘股份並退出董事會,完成了自2017年開始的逐步退出過程。

  據彭博社報道,橋水基金今年有望實現2010年以來的最大漲幅。過去幾年,橋水基金一直在進行戰略調整,現任首席執行官尼爾·巴爾·迪亞(Nir Bar Dea)主導團隊重組、削減資產等舉措,以提升整體績效。

  截至去年12月31日,橋水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為920億美元,較2023年初的近1400億美元有所下降。

  本週稍早,達利歐還給出了自己的投資建議:即便黃金價格一度突破4000美元/盎司創出歷史新高,投資者仍應該將最多15%的資產配置於黃金。

  DoubleLine Capital首席執行官岡拉克近日也提出類似觀點,建議將黃金配置比例提高至25%,他認定通脹壓力與美元走弱將令黃金繼續閃耀。

  「美債危機迫在眉睫」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此前報道稱,從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到聯儲局主席傑羅姆·鮑威爾,每個人都認為「美債危機迫在眉睫」,他們只是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襲。達利歐給出的時間表是,在這屆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債務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最多在兩三年內就將爆發。

  達利歐警告稱,這將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並對全球市場造成連鎖衝擊。

  與此同時,美國無黨派預算監督機構——聯邦預算委員會(CRFB)尖銳批評了美國政府停擺現狀,稱其毫無意義且浪費。該機構還引用了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月度報告,指出美國2025財年(截至9月30日)的聯邦赤字高達1.8萬億美元。

  CBO最新報告指出,美國醫療保健、社會項目和國防成本不斷上升,而稅收政策限制財政收入增長,在此情況下,美國政府持續面臨收支挑戰。該機構也敦促美國國會兩黨應儘快制定可持續的財政政策。

  赤字報告揭露了美國財政的困境,儘管市場上一直有人提示此風險,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加上關稅將解決美國不斷膨脹的公共債務。然而,大部分經濟學家共識,關稅實際上是對消費者和資本的變相徵稅。

  CRFB主席Maya MacGuineas指出,美國政府2025財年的預計借款額實際上並未增長,赤字與去年相比也幾乎持平,但這就是問題所在:美國政府仍過度借貸。

  她補充稱,目前美國的公共債務規模大約與美國GDP相當,且很快將超過二戰後創下的最高紀錄,未來十年每年的借款額度可能接近2萬億美元,這種情況顯然不可持續。

  CRFB對美國財政問題提出了一些意見,呼籲美國政府延長過去兩年幫助管理支出的可自由支配支出上限政策,並實施「超級現收現付」規則,即每增加1美元的新增支出或減稅,就需得到2美元的財政收入。

  MacGuineas還強調,美國政府需要迫切解決美國社會長期福利計劃面臨破產的問題,尤其是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信託基金,如果不改革,這些計劃將大約在七年內資金枯竭。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何俊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