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平安好醫生(01833.HK)高層突發劇變——董事會主席兼CEO李鬥辭任。
在公司十年首度盈利的節點,突然的換帥暴露出公司更深層的結構性裂痕:戰略轉型尚未穩固,組織震盪與增長焦慮正同步加劇。
高配接管
平安好醫生的公告簡短而突兀,僅稱李鬥因「個人工作安排」辭任,並無與董事會分歧。
但這一波調整並非孤立事件。就在兩天前,平安集團已將產險系統管理層空降至好醫生任要職——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蘇東調任副總經理,原重慶分公司總經理何瑩接任其位,強化管控信號明顯。
郭曉濤的「高配接管」更具象徵意義——平安集團正親手接過方向盤,由平安集團聯席CEO郭曉濤接任平安好醫生董事會主席,前百度(BIDU/09888)資深副總裁何明科「空降」出任CEO。
這些調動清晰顯示出平安集團的資源傾斜意圖,將產險領域的精兵注入醫養板塊,進一步強化集團層面的管控力度。
李鬥,這位上任僅兩年、以高壓績效改革著稱、甚至被業界稱為「卷王」的管理者,其離職標誌着公司改革進程的又一轉折點。變動自10月7日起生效,幾乎未給市場緩衝時間。
市場反應雖平靜,股價僅小幅波動,但投資者目光已鎖定新領導層的執行路徑:能否在集團框架下注入新鮮活力,還是會加劇內部的拉鋸?
郭曉濤的「高配」任命尤為引人注目。
作為平安集團執行董事和聯席CEO,郭曉濤自2019年加入集團,此前在波士頓諮詢擔任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這位53歲的高管,將從非執行董事直接升任董事會主席,確保「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的連貫推進。但這種集團直管的加強,也隱含着對前任改革的審視——李斗的激進路徑雖止血,卻留下了組織層面的隱痛。

郭曉濤簡介(來源:平安集團官網)
雷霆改革
李斗的兩年任期堪稱「生死時速」。
2023年10月接棒前任方蔚豪時,平安好醫生仍深陷C端流量燒錢泥潭,李鬥果斷轉向B端賽道,聚焦服務平安集團金融客戶。這場轉型的核心,是將人力和資源從低效的消費者端戰場抽離,注入集團內部協同。
這一路徑直接推動了公司十年首度盈利。2024年全年,平安好醫生實現總收入48.08億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8142.80萬元,由2023年的虧損3.23億元轉為盈利。

平安好醫生十年淨利潤變化(來源:Choice數據)
這一勢頭在2025年上半年延續,總營收錄得25.02億元,同比增長19.5%;歸母淨利潤1.34億元,同比增長136.84%。
但十年首度盈利的背後,李鬥對公司人力壓縮的力度亦令人側目。員工人數從2021年的4561人銳減至2023年中的1980人,降幅高達57%。同期,虧損規模同比縮減47%至2.45億元。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終於實現6000萬元盈利,創下成立十年來的首次財報層面勝利。養老服務板塊異軍突起,收入達1.72億元,同比增長264%,這得益於李鬥在平安人壽積累的居家養老經驗,將其拆分為獨立營收線,與醫療服務、健康服務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B端業務貢獻了平安好醫生超70%的收入,其中集團金融客戶佔比超過半數。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模式雖快速見效,卻暴露了盈利質量的脆弱:高度依賴集團輸血,外部市場驗證幾近空白。集團資源雖龐大,但天花板已隱現——李鬥本人曾公開強調,公司應瞄準全市場,而非侷限於內部生態。可現實中,經濟波動隨時可能反噬這種「以效率換增長」的邏輯。
當然,從另一視角來說,這種依附於集團體系的增長模式,也意味着不一定是李鬥,只要是平安集團內部高層,換誰都可以沿着李鬥蹚出來的路,繼續保持平安好醫生的業績向好。
而基於李鬥改革的陣痛尖銳,換帥最是撫慰人心。2023年底啓動的中高管述職競聘中,平安好醫生個別部門調整比例高達50%,引發人才外流潮。
融合考驗
郭曉濤與何明科的「雙核」組合,折射出平安集團「穩健優先」的用人哲學。郭曉濤的集團背景,確保了改革成果不被顛覆,尤其在養老與醫療的深度協同、金融客戶的挖掘上保持定力。他的波士頓諮詢履歷,還能為資源調配注入戰略深度。但這種高管兼任,也意味着平安好醫生在集團框架下的自主空間進一步壓縮——從獨立玩家向集團功能化定位的風險悄然逼近。
何明科的「空降」則帶來互聯網與AI的複合基因。46歲的他,清華大學本碩、斯坦福MBA,曾在波士頓諮詢、軟銀賽富、58同城歷練。在百度醫療健康事業羣任職期間,他主導的AI醫患匹配引擎,將收入從百萬元級推升至十億元級。其「藥企付費」邏輯——通過精準匹配患者與藥械資源獲取服務費——恰與公司B端轉型互補,或助挖掘集團外客戶,提升現有服務的附加值。

何明科簡介(來源:公司官網)
風格上,何明科以「平易近人」著稱,倡導「開誠佈公」的管理方式。這或能緩釋前任留下的組織陣痛,注入互聯網思維的創新活力。蘇東的副總經理角色,進一步強化產險聯動,推動生態整合。但融合併非易事:保險業務的的風控與長期價值邏輯,與互聯網的流量變現和快速迭代,本質上存在張力矛盾。何明科需橋接兩者,否則AI「撒手鐧」落地將難以實現。
郭曉濤代表的是集團邏輯——穩健、整合、風險可控;何明科帶來的則是互聯網基因——速度、創新與算法驅動。兩條軌跡能否融合,決定平安好醫生能否真正從集團附庸轉向獨立價值創造者。
短短几天,新班底已面臨執行壓力。市場傳聞李鬥年薪近千萬元的離職,或暗示集團對高管激勵的微調。這場人事地震,不僅考驗個人適應,更暴露公司治理的痛點:頻繁換帥下,平安好醫生的公司戰略連續性如何維繫。
盈利質量
需要指出的是,平安好醫生6000萬元的盈利雖具標誌性,卻在醫療行業中顯得單薄。除高度依賴B端輸血外,外部競爭力尚未經受考驗。這種內部協同驅動的模式雖止血迅速,但一旦集團資源收縮,盈利曲線易現斷崖。
三大板塊的協同效應亦待檢驗。養老服務增速亮眼,但醫療與健康服務需加速跟進,形成滾雪球式增長。否則,這種階段性勝利將陷入陷阱:經濟下行時,效率優先的路徑易生反噬,外部突破成燃眉之急。
與京東健康(06618)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淨利潤35.7億元相比,好醫生的1.34億元淨利潤仍屬象徵性。
這種橫向差距,凸顯了B端依賴的侷限:集團內循環雖穩健,卻難匹敵對手的外部滲透與生態閉環。集團框架的雙刃劍效應凸顯。平安好醫生享資源紅利,卻受戰略限縛。如何平衡服務主業與市場拓展,避免集團功能化定位,已成為生存命題。
此外,競爭對手的腳步未停:京東健康深化「醫+藥+險」閉環,阿里健康、微醫加速佈局。若僅靠集團內循環,平安好醫生恐在外部落伍。
平安好醫生的困局,是互聯網醫療轉型期的縮影。行業從「流量爭奪」轉向「價值深耕」,政策收緊與用戶需求升級,讓C端輕資產模式難以為繼。轉向B端的玩家層出不窮,但短期盈利與長期生態的平衡,仍是全行業難題。
從方蔚豪到李鬥,再到郭曉濤與何明科,掌舵者變遷中,平安好醫生的每次換帥,實則都是行業方向的縮影:從流量到生態,從獨立到依附。真正的轉折,不在於誰執掌方向盤,而在於它能否在平安集團之外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文章來源:財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