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最新變數」?

財經早餐
10/11

近日,被寄予厚望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項目,風雲再起!

據外媒報道,由於技術問題,特斯拉已決定放棄原定今年生產數千臺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計劃,使馬斯克在機器人領域的雄心暫時受阻。

聽起來,這對於Optimus人形機器人應該是「當頭一棒」,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兩個多月前的7月26日,馬斯克參加一次活動時就明確表示「我們正面臨選擇:應該製造幾千臺第二代Optimus機器人,儘管我們知道其設計可以更好,還是應該暫停(第二代的製造),去生產好得多的第三代」。

也就是說,早在2個多月前的7月26日,馬斯克自己就已經公開說了今年特斯拉的目標不再是生產幾千臺機器人,而是停止第二代的生產,轉而生產幾百臺第三代機器人。因而這一則報道,有「舊事重提」之嫌!

當地時間10月9日,Figure發佈首個專為量產設計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區別於前兩代原型機),目標覆蓋家庭、工業等多場景。此次發佈引發市場關注。但人形機器人方向走在前列的特斯拉的動向無疑更受關注。這給行業及相關股票亦帶來了較大變數。

突傳停產

根據外媒報道,特斯拉原計劃今年量產至少5000臺人形機器人Optimus,後因工程師反對下調至2000臺。工程團隊在Optimus手部與前臂設計上遭遇重大技術瓶頸,無法實現類人靈活操作。團隊成員指出,這是整個工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早在今年6月,來自供應鏈的消息便顯示,特斯拉已暫停採購Optimus 零部件,集中調整人形機器人的軟硬體技術細節。

在硬件方面,Optimus的關節電機在搬運重物時容易過熱,溫度甚至飆升至警戒線,迫使機器人降速或停機,且目前2.3kWh電池僅能支持不到2小時的持續運作,無法滿足工業應用需求。

軟件方面,消息則指出,Optimus在特斯拉工廠的實際搬運效率不到人工的一半。經過多輪嘗試仍無法突破,導致大量Optimus人形機器人缺失手部零件而無法組裝完成。因此,特斯拉決定暫停生產,將資源集中於設計改進。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此前,50歲員工Peter Hinterdobler在加州弗裏蒙特工廠協助拆卸Model 3 生產線上的大型機器人時,遭手臂重約3632公斤的Optimus擊中倒地失去知覺。Hinterdobler近日將特斯拉及其供應商發那科美國公司告上法庭,提出5100萬美元天價賠償。他指控特斯拉未將機器人放置在指定區域,也未確保斷電安全,並稱公司拒絕提供事故影片。訴訟目前仍在進行中。

影響多大?

不過,儘管面臨技術與安全挑戰,馬斯克仍保持積極態度。他近期在社交平臺發佈Optimus學習功夫影片,並在電影《創:戰神》首映禮紅毯上與演員傑瑞德· 雷託(Jared Leto)共同展示人形機器人動作。

具體而言,就在當地時間10月4日,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傳了一段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和人類工作人員「過招」練功夫的視頻。視頻中,Optimus的背部繫有一根牽引繩,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束縛,其緊跟工作人員的動作,並實時作出動作回應。同時馬斯克針對機器人的動作來源,明確表示「是AI,不是遙控」。

另外,當地時間10月9日,Figure發佈首個專為量產設計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區別於前兩代原型機),目標覆蓋家庭、工業等多場景。多家機構認為,Figure03的軟硬件技術和應用場景均超預期。

據悉,該款產品拋棄了高成本CNC加工,轉向模具化生產(壓鑄/注塑/衝壓),零件製造時間從「周級」壓縮至「20秒級」,單臺成本顯著下降。Figure03通過設計與工藝重塑(引入壓鑄、注塑與衝壓)、全球供應鏈體系構建、自建高產能製造中心BotQ,實現大規模生產目標。BotQ首期產線年產能12000臺,未來四年累計生產10萬臺。

9月16日,馬斯克曾發文表示正在全身心投入到Optimus生產等工作中。華鑫證券指出,馬斯克目前工作重心明顯迴歸機器人,這一點在今年上半年缺失的尤為嚴重,導致新品進度明顯停滯。此前,特斯拉公佈激勵提案文件,為馬斯克制定了分階段目標,其中一項要求在10年內累計交付100萬臺人形機器人。

東方證券認為,在此目標牽引下,特斯拉有望持續加大對機器人的投入。該機構強調,特斯拉正在進一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戰略地位,並有望在2026年實現產量的大幅上升。

此前,馬斯克計劃明年生產5萬臺Optimus並將其送上火星,此目標先被下調至明年2000臺,至今年7月實際產量僅數百臺,不到原計劃的十分之一,如今更面臨全面停產。

另外,不少機構此前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海內外共振機遇,特斯拉Gen3機器人即將定型量產,國內宇樹、智元等頭部企業加速資本化,開源證券甚至預測2026年國產機器人出貨量將實現10倍增長。

機構認為,2025年四季度,機器人行業站在了規模化商業化的臨界點。特斯拉Optimus演示視頻展示的靈巧手技術、馬斯克新的薪酬激勵計劃,以及國內多家機器人企業加速資本化進程,共同推動機器人板塊成為當前最具潛力的投資賽道。但從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的進展可能要低於機構的預期。

綜合自券商中國、錦觀新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