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5年10月9日,滙豐控股重磅公告:以每股155港元現金收購剩餘36.65%恒生銀行股份,總價1061.56億港元!溢價30.3%創香港銀行業私有化紀錄,恒生股價暴漲25.88%觸168港元歷史高位,滙豐卻因資金壓力跌5.97%。 房地產壞賬激增、不良貸款率飆至6.69%……私有化是自救還是戰略佈局?(數據來源於全亞洲權威金融衍生品財經媒體:FX678匯通財經),以下內容純分析無投資建議。
一、私有化「溢價豪賭」:155港元對價背後的高估值邏輯
10月9日早盤,香港聯交所行情曲線刺眼分化:恒生銀行(00011.HK)開盤暴漲41%,盤中觸及168港元歷史峯值,最終收漲25.88%報149.8港元;滙豐控股(00005.HK)卻因千億現金支出壓力重挫5.97%報104港元。 這場「冰火兩重天」的源頭,正是滙豐亞太拋出的私有化方案:每股155港元現金對價,總估值2903億港元,涉及現金支付1061.56億港元——相當於滙豐2024年淨利潤的1.2倍。
溢價細節一覽:遠超同業,吸引力滿分
溢價水平:較最後交易日收盤價119港元溢價30.3%,較過去360個交易日平均收市價溢價48.6%。
估值隱含:2025年上半年市賬率(PB)達1.8倍,顯著高於香港同業平均1.42倍。
股息保障: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全額派發,不從對價扣除;對價不會提高。
邏輯剖析:高溢價並非「天上掉餡餅」,而是滙豐對恒生未來潛力的押注。
二、香港銀行業「整合時代」:低增長+壞賬壓力下的規模效應必爭
恒生私有化不是孤案,而是香港銀行業轉型陣痛的縮影。淨利潤增速從2021年的18%降至2024年的4%,不良貸款率平均升至3.2%——21家持牌銀行中,8家淨利潤增速為負。 低增長環境下,規模效應與協同優勢成生存關鍵。
行業痛點剖析
業績疲軟:恒生2025年中期營業收入微增3%至209.75億港元,但股東應占溢利大跌30.46%至68.80億港元,淨利潤率從54.52%驟降至26.67%。
壞賬激增:總減值貸款達550億港元,不良貸款率升至6.69%;香港商業房地產減值貸款250.12億港元,佔預期信貸損失52.2%,較半年前激增26%。
風險敞口:第二階段信貸風險資產從294億港元飆升至668億港元,非住宅物業供過於求導致租金與資產價值持續下跌。
邏輯點撥:公開市場放大風險,恒生股價2024年最低觸及92港元,腰斬於2019年高點。私有化後,可通過滙豐內部機制消化壞賬,避免季度業績壓力。 經濟學家餘豐慧認為,這將提升決策效率,減少透明度負擔,專注長期調整。 整合浪潮或引發連鎖:渣打、中銀香港已評估業務架構。
️三、百年沉浮交匯:從1965危機救援到2025戰略私有化
恒生銀行的命運與滙豐糾纏60載,從華資標杆到全資子公司,是香港金融業從外資主導到戰略整合的微觀縮影。
歷史脈絡一覽
1933年創辦:林炳炎等華商創立恒生銀號,戰後成華資銀行標杆。
1965年危機:銀行擠兌失8000萬港元存款(總額1/6),何善衡哭泣兩晚,將51%股權售予滙豐5100萬港元,後增持至62.14%,平息風潮。
1972年上市:首日大漲65%,53年上市史鑄就恒生指數代名詞。
擴張巔峯:港建250餘網點,2007年設恒生(中國),內地員工1263人,香港及其他6880人。
邏輯剖析:私有化是自救與戰略共振。恒生困境源於地產週期+競爭加劇,滙豐2025年重組四大板塊(香港為核心),業務重疊率40%,私有化每年節省8億港元協同成本,決策縮短30%。 滙豐CEO艾橋智強調:這是對香港前景的信心押注,非壞賬驅動。
️四、千億資金+審批關卡:私有化成敗的關鍵考驗
方案誠意十足,但資本與監管雙重關卡不容小覷。滙豐以內部資源支付,股權架構:註銷計劃股份後發行新股,實現100%持股。
三大考驗剖析
資金壓力:CET1降125基點,暫停回購依賴內生增長。
股東投票:需法院會議及股東大會75%讚成,反對票不超過無利害關係股份10%。滙豐持63.33%,剩餘6.85億股態度關鍵。
監管審批:香港金管局「按程序審批」,關注市場集中度(存款份額近35%);反壟斷+跨境合規,預計至2026上半年。
邏輯點撥:高溢價提升通過概率,但獨立顧問意見或影響中小股東。滙豐承諾保留恒生獨立性:持牌資格、企業管治、品牌、分行網絡不變;客戶享全球產品,員工架構穩定。 整合聚焦財富管理、跨境金融、科技(三年投50億港元)。
五、私有化落幕後的「三重信號」:香港金融新篇章
這場交易不止於兩家機構,更折射香港銀行業整合浪潮。利率波動+區域競爭下,滙豐動作或成「鯰魚效應」。
三大邏輯視角
短期影響:恒生撤上市,決策靈活化;滙豐股價波動,關注投票結果。
中期協同:節省成本8億港元/年,重疊業務優化;科技升級提升小微貸款效率。
長期價值:強化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連接國際與內地;行業整合提速,提升競爭力。
乾貨總結:私有化是「痛定思痛」的戰略轉折,化解壞賬+釋放潛力。光大策略師伍禮賢:符合滙豐改革思路,預計股東多讚成。
結語:53年上市落幕,香港金融整合新紀元
從1965年危機救援到2025年千億私有化,滙豐與恒生的紐帶見證香港金融百年變遷。這場「溢價豪賭」結局,不僅定調兩大巨頭命運,更將重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在低增長與壞賬雙重夾擊下,整合是唯一出路——私有化後,恒生將以「獨立運營+集團協同」重生,書寫新篇。
價值提醒:金融邏輯永恆,變革中藏機遇。關注2026上半年審批進展與行業連鎖反應,香港銀行業或迎大洗牌。歡迎評論你的看法!讚好+轉發,更多深度解析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