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假期,想着不去人擠人,決定去稍微小衆的雲南騰衝。
機票貴到離譜,只好廣州→昆明→保山→騰衝,一路轉車、順便看風景。晚上9點,終於到了地方,興奮的心情被澆熄一半。
大街上行人沒有幾個,在秋風中顯得格外冷清。
進入度假村,完全黑燈瞎火,一棟棟居民樓亮燈率不足一成,路燈沒有幾個亮的,幾乎只能靠月光辨別方向。
烏漆嘛黑的。
收拾好去喫飯,更是誇張。
橫豎四個方向八條街,燒烤店、火鍋店、特色菜乃至酒吧,絕大多數都是空的,偶爾有一兩桌客人,都稱得上生意好。
這可是黃金週假期,再小衆也不至於冷清成這樣……
雖然對不喜熱鬧的人而言,這樣的氛圍確實舒適。
但還是忍不住問一句:人呢?
01
熱鬧與冷清同在
與個人感受到的冷清不同,今年假期整體的出行數據,依然火熱。
據交通部的數據,10月1-8日,全國累計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24.32億人次,日均3.04億,同比增長6.2%。
從出行方式來看,鐵路、水路、航空、公路分別同比增長2.6%、4.2%、3.4%、6.5%。
經文旅部數據中心測算,8天假期全國實際共出遊8.88億人次,比去年的7天假期多1.23億人次。
這裏很多平臺給出了一個數據,就是把8.88億人次除以8,得出平均每日出遊1.11人次,同比增長1.65%。
這其實是不符合實際的。
因為人的精力有限。
不論是7天假還是8天假,就算是10天假,絕大部分人真正的遊玩時間其實就是三天兩晚,粗暴地除以8明顯是有問題的。
這次假期確實是實打實的比去年多1.23億人次出遊。
如果只看這些數據,很容易就想當然認為今年的旅遊極其火爆。
在媒體宣傳中,各大熱門景區也確實開啓了人海模式。
八達嶺長城、上海外灘、泰山景區、杭州西湖、武漢黃鶴樓、開封萬歲山、深圳梧桐山……全都是人擠人擠人,連一隻蚊子都飛不進去。
看起來似乎比去年更熱鬧。
不過,人員流動中公路出行人次高達22.4億,其中自駕比例約八成。
這說明,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出遠門。
不排除有人連夜開車幾百上千公里出去遊玩,但那畢竟是少數。
大部分人要麼是本地遊,要麼只是開車回老家喫頓飯而已。
也就是說,今年各地熱門景區之所以火爆,很可能主要是本地人的功勞。
頂流景區依然不可替代,外地人雖然來的少了,但本地遊客更多了,依然可以延續往年人擠人的熱鬧景象。
真正慘淡的是中小旅遊城市,比如本人去的騰衝,之所以滿大街門可羅雀,純粹是因為本地人太少。
而這種現象,也可以解釋消費方面的很多問題。
還是文旅部的測算數據,8天長假國內出遊總花費8090.06億元,比去年的7天長假增加1081.89億元。
人均每天消費113.9元,同比下滑13%,僅相當於2019年同期的95.9%。
人均114塊錢,肯定什麼都幹不了。
比如一對情侶去旅遊,就算三餐只喫泡麪、喝礦泉水,最少都得50元;晚上住宿,景區周邊我沒見過低於150塊/晚的。
這就去了200塊錢,合着其它支出就28塊錢?這都不夠買一張門票。
當然這是平均值,整兒八經出去玩的,每天的支出至少是平均數的2倍。
但這也意味着,大部分人的消費連平均值都不到,平均每天就花幾十塊錢。
正常來說,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全國各地的景區消費主力,都從曾經的外地遊客迅速轉變為本地遊客,這就說得通。
本地人在本地景點遊玩,就算離得有點遠當天回不去,除非帶着小孩,如今相當一部分人都不會選擇住店。
年紀大點的,要麼直接就在車裏對付一宿;年輕的抗造的,很可能隨便找個網吧玩一晚上。
要麼,就跟着當下的潮流,去搭帳篷吧。
在景區搭帳篷,雖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今年很普遍,成了個熱門話題。
今年國慶期間,帳篷租賃訂單量同比去年暴漲410%,全國露營預定量同比大漲80%,熱門露營地早在節前兩週就預訂滿了。
一頂帳篷兩三百元,想睡多久睡多久,確實划算。
什麼你說洗澡怎麼辦?北方城市裏的澡堂子到處都是。
再不濟,你上美團,通常十幾二十塊都能解決。
比如武漢江灘、黃鶴樓周邊,甚至形成了超過1000米的帳篷帶,光谷廣場單日登記露營人數突破3萬。
別說這些地方了,我在雲南的大山上看風景時,都看到不少臨時搭的帳篷。
旁邊不遠處就有成羣的牛羊在喫草……
在美景中睡覺,確實比在酒店裏舒適。
但是我很好奇,他們晚上睡覺冷不冷。
結果就是,假期超過60%的酒店、民宿房間無人問津。
得虧他們,今年的遊客沒有遇見酒店臨時漲價的破事。
別說漲價了,很多店甚至多次降價,都住不滿。
為什麼我住的度假村烏漆嘛黑,大概就是因為這個。
屬實是你好我也好。
而這背後,是傳統旅遊行業的底層邏輯被顛覆了。
02
被動或主動的選擇
總的來看,這次長假出遊的人數確實更多了。
但越來越多人傾向於本地遊,年輕遊客越來越「摳門」,總體的消費水平小幅下滑,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簡單來說,旅遊這個行為雖然是在復甦,但這個行業越來越不賺錢。
在上證衝上3900點的同時,終端消費板塊的拉胯表現,就是最有力的說明。
而這一塊,還是得分兩方面來說。
2010年後,移動互聯網大範圍普及,整個世界發生了質的變化。
當然也包括旅遊業。
這一時期,社交網絡的加速傳播,誕生了「文藝青年」羣體,年輕人開始對精神享受提出追求。
「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類似的文案在社交平臺瘋狂發酵,遠離大都市的麗江、大理、拉薩等地,瞬間成為頂流。
網紅城市的存在,給商家提供了絕佳「宰客」的土壤。
大多數遊客都是第一次到該地,沒有在當地生活的經驗,信息不對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大多數商家也沒有賺回頭客生意的打算,所有的生意都是一次性買賣。
畢竟,你不買單,後面總有人排着隊買單,高價低質的服務背後,是城市流量給無良商家的底氣。
於是,房價瘋漲、房東毀約,大小民宿掛羊頭賣狗肉,魚龍混雜,也就順理成章。
無論是數年前,麗江束河古鎮房東強行驅趕租客,甚至「潑漆」、「潑糞」,還是近兩年各地民宿普遍強行漲價、毀約,都將這一行業的黑暗面暴露在大衆面前。
這是很不應該的。
當日因今日果,中國人就算再老實,也不可能一直被宰。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摳門?寧願住帳篷也不住店?
即便沒有宏觀經濟的影響,這也是必然結果。
當然,還有更深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你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疫情前後,人們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之前是儲蓄偏向,如今是小額消費傾向。
而之所以這樣,歸根結底,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中產的消費預期大幅下降。
什麼是中產?目前並沒有標準定義。
一般認為,國內月收入超過2萬元的家庭,就可以視為中產家庭。
全國這樣的家庭只有3000多萬戶,佔比8%左右。
因為我們並不是消費型社會,所以這部分擁有穩定消費力的人羣,顯得更加重要。
有多重要?這8%的家庭貢獻了整個社會消費總量的55%以上。
相比之下,富裕家庭貢獻的消費,反而少得可憐。
然而看下圖,中產羣體預期消費的減少幅度高達35%,遠遠高於富裕和以下人羣。
本地遊數量急劇上升,就是具體表現之一。
雖然還是出去玩,雖然還花錢,但花得少了、變「摳」了。
中產的消費減少,體現在方方面面,當然不止是旅遊業。
以著名的美食之城成都為例。
今年7月餐飲收入僅114.8億元,同比下降34%。
1-7月,成都餐飲收入798.2億元;而2024年同期,這一數據是1188.4億元。
連巴適的成都人都,都不追求喫喝了,全國的普遍情況可想而知。
城市消費都如此,上市公司的業績更不必說。
斷崖式領先的老大哥海底撈,上半年利潤都跌了14%。
火鍋誰不愛喫啊?但平均每個中國人都少喫了幾口。
關於以上現象,很多人將之對應為迪士尼效應。
即:經濟越下行,迪士尼的客人反而越多,隨之娛樂業也會越發達。相反,在經濟上升期,人們疲於奔命,反而少有娛樂時間。
哪怕現在的錢越來越難賺,但大部分人反而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幸福感是上升的。
今年的8天長假就非常好的體現了這一點。雖然消費方面沒什麼起色,但出行人次確實比去年多了1.23億。
儘管消費不再「高大上」,但頻次上是有所增加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宏觀背景」。
並不是說,「迪士尼」們只有在蕭條時代才繁榮,其他時候就業績不行。
而是說,它們有很強的反經濟週期能力。
但是,至少在目前,這種反經濟週期能力並不代表盈利能力。
相反,如今的旅遊相關行業,雖然表面上火爆,但盈利能力是在下降的。
這或許算是「中國特色」迪士尼效應吧。
03
尾聲
市場,是社會的鏡子,每一種事物的流行和失寵,反映的都是大衆需求的變化。
前幾年,或者說2020年以前,國內有一股病態的旅遊狂熱。
許多青年男女,動不動就把「愛旅遊」作為一個高大上的標籤掛在身上,各路朋友圈、微博裏充滿了矯揉造作的照騙。
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得自己生活豐富多彩、有內涵、有深度。
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旅遊」,不過是打卡式的走馬觀花,留下的只有淺薄的吹噓資本,當然會惹人厭惡。
久而久之,不但搞得旅遊業烏煙瘴氣,旅遊這個名詞本身的名聲也被敗壞了。
各種黑導遊、黑司機、拍照收費、酒託、飯託,甚至還有假長城、假皇陵,一堆騙子游蕩在旅遊業的每一個環節。
到頭來,本來是為了在難得假期放鬆的好時光,居然成了和騙子鬥智鬥勇的垃圾行程,被類似「摸一摸,三百多」的騙局弄得畏手畏腳、心力交瘁。
這叫什麼旅遊?完全是花錢折騰自己。
拋卻經濟原因,此時此刻,國人對旅遊這回事的態度、以及旅遊業本身的遇冷,是良性的。
說到底,旅遊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能夠讓自己感受到愉快纔是最重要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