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相關閱讀】
A股週一走勢如何?不必悲觀!各大券商集體解讀:大概率不會復刻4月衝擊
本週三大指數,上證指數漲0.37%,深證成指跌1.26%,創業板指跌3.86%。下週市場會如何運行?看看機構怎麼說。
中信證券:傳統製造業的機會來臨
近期的出口管制和出口許可制,既是彌補漏洞和完善制度維護國家利益,也有助於對外挺價、對內反內卷加速出清落後產能,具備合規能力和全球化運營經驗的頭部企業,反而可能獲得更穩定的海外份額與更好的盈利水平。考慮到短期利潤兌現、中期景氣回升和長期敘事邏輯的平衡,當前仍然主要關注偏上游的資源板塊和傳統製造業。
中國銀河策略:關稅再襲,A股是否會重複「4.7」行情?
本輪關稅衝擊是否會導致A股市場重複今年4月7日行情?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其一,對預期衝擊的程度大幅下降。其二,政策穩市機制已提前就位。其三,市場聚焦中長期政策預期。此外,從10月10日全球市場行情來看,此次中概股下跌一方面源於全球風險情緒傳導,另一方面是前期上漲後的獲利回吐。自4月份低點至9月份高點,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已漲43%。中概股此次調整並非受單一外部因素主導的長期趨勢轉向,而是前期持續上漲後,本身存在震盪消化的需要。
申萬宏源策略:有效突破,最終還是要等科技引領
中美貿易摩擦擾動再現,但別低估了市場的適應性,與4月7日的調整相比,當前指數中樞更高,但市場學習效應也在累積。股價演繹模式類似4月,但幅度可能更低。下週脈衝式調整後,不必悲觀。科技沒有持續調整的基礎。總體市場有效突破,還是要等科技引領。
民生宏觀:未來一段時間市場的反應會更像5月,而不是4月
目前看來本輪更像5月,而非4月。4月的劇本是關稅不停地加碼,最終在市場不堪重負下,美國選擇讓步;5月則是首次談判後,雙方有意避免脫軌的基調已經定下,階段性摩擦仍可控,最終以通話破局。這一次,結合週末特朗普答記者問中體現的剋制,以及中方的理性應對,我們依舊認為雙方之間的這一基調沒有改變,不會成為市場的拐點性事件。
廣發策略:TACO交易帶來再次買入的機會
與25年4月份相似,我們認為這大概率又是一次典型的「TACO交易」,即短期的威脅不代表終局,仍需觀察下一步的斡旋形勢。如果大概率是TACO交易,那麼短期下跌就提供了買入的好時機。如果顧慮當前A股估值較4月更高,可以參考19年相較於18年的情況。當前的市場環境與4月份的不同是——國內「寬貨幣+寬財政」的雙寬基調更加明確,投資者相較於4月那一輪的「TACO交易」記憶猶新,已有應對經驗;但差別在於股票市場攻守易勢,當前估值水平較4月有所抬升。
國金策略:無恐懼,不貪婪,「壞消息」後未必就是「黃金坑」
週五全球風險資產價格波動加大,但尚未出現「恐慌」。而當下比4月更高的估值水平意味着,在市場本身並不存在過度恐慌帶來的下跌需要修正的情況下,全球資產是否需要開始反應美國服務業與科技主導的基本面本已出現的下行是重要問題。就像4月後的反彈創下新高的核心不是TACO,當下也並非衝突緩和就足以支撐繼續上行。我們預計全球風險資產調整並不劇烈,但反而需要較長時間消化。
開源證券:關稅再起波折,我自巍然不動!
中國資產的牛市並不會戛然而止。2025年10月10日事件談判意味更濃,本質上反映中國在稀土等關鍵資源上的戰略主動——這或意味着本次衝擊的實質性影響更小。因此,上一輪衝擊沒有擊倒的行情,本次或將延續。
東吳策略:「漲價」機會再梳理,供需錯配,水漲船高
我們認為「漲價」趨勢一旦形成,只要看漲的邏輯——貨幣層面的降息和弱美元、還是產業層面的結構性供需矛盾——若沒有發生逆轉,則不宜在左側輕言「價格頂」,在趨勢中積極參與、積極持有為上策。具體而言,我們建議關注已經形成漲價趨勢的方向,以及價格底部確立、有漲價預期的細分,包括:有色金屬中的貴金屬(金、銀)和戰略小金屬(稀土、鈷、鎢),化工中的PTA、農藥,以存儲為首的芯片半導體,新能源方向的電芯和上游材料、風電(整機和部分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覆銅板等算力硬件。
浙商證券:上證突破但遇波折 戰略看慢牛、戰術盯金融
本週上證升破3900點後回落,市場波動明顯。展望後市,雙創指數均跌破上升趨勢線,若短期不能修復則需調整;上證指數則形成日線5 浪結構,有望繼續上行。但週五外部衝擊驟然而至,短期內走勢或偏震盪。當然,綜合多方因素考慮,借鑑4 月7日走勢,我們仍然對系統性「慢」牛保持信心,若有可觀回調視為增配機會。
湘財證券:中美貿易衝突風險上升 短期將延長A股寬幅震盪時間
由於中美就關稅問題,在4 月以來已進行了多輪談判,此次雙方的動作基本抹除了此前談判成果。未來中美之間大概率會繼續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但隨着中國出口美國商品比例不斷下滑,美國的談判籌碼在持續縮減,雙方之間的衝突逐步走向緩和是大概率事件,但過程中難免出現一定波折。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