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一度淡出公衆視野的中國一代、二代互聯網企業家,在2025年不約而同選擇「歸來」,重新站到聚光燈下。他們的每一次現身,都被外界解讀為企業戰略轉向的重要信號,也共同預示着,在AI技術浪潮推動下,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格局正迎來一個新起點。
文 | 嘯 天
10月9日,在卸任字節跳動CEO四年多後,張一鳴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現身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開業儀式併發言。這位始終保持低調的創始人的出現,迅速成為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
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天,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出現在公衆視野。大洋彼岸,他與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一同出席了NBA布魯克林籃網隊的一場內部晚宴。對市場而言,馬雲的出現已不算新聞。2025年,從國內的業務會議到海外的體育賽場,馬雲的亮相日益頻繁,每一次都與阿里巴巴的戰略新動向緊密相連。
不止是張一鳴和馬雲。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今年也一改前幾年的低調,不僅親自掛帥一線業務,更以極具進攻性的姿態推動京東在多個新領域的佈局。
這些曾一度淡出公衆視野的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互聯網企業家,在2025年不約而同地選擇「歸來」,重新站到聚光燈下。他們的每一次現身,都被外界解讀為企業戰略轉向的重要信號,也共同預示着,在AI技術浪潮的推動下,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格局正迎來一個新的起點。
張一鳴現身,字節跳動AI「起跳」
張一鳴的此次亮相,選在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
這個機構是由他個人與上海交通大學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共同發起的民辦非營利性機構,旨在培養泛計算機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青年創新人才。據確認,該中心從籌備到成立,均是張一鳴的個人捐助項目,與字節跳動公司並無直接資金往來。
在現場,張一鳴的發言也聚焦於人才與教育。他以機器學習中的「過擬合」現象作類比,指出當前人才培養中的一個痛點:「有的人才或許專業知識紮實、技能精準,但面對創新任務卻難以勝任。」他強調,創新中心的目標是培養思維活躍、有熱情和韌性的人才,核心是獨立思考和重視實踐。
儘管這是一次個人色彩濃厚的公益活動,但外界依然將其視為觀察字節跳動未來走向的重要窗口。因為在他「隱身」的四年多里,字節跳動已經從一個「APP工廠」進化為真正的全球流量巨擘,並完成了向「AI巨頭」的關鍵一躍。
2021年5月,當張一鳴宣佈卸任CEO時,字節跳動正處於高速擴張期。他將日常管理交接給聯合創始人梁汝波,自己則轉向「聚焦遠景戰略、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此後,他長期base新加坡,但並未真正遠離公司的核心航道。據多方信源證實,自2024年下半年起,張一鳴已開始定期參加字節跳動內部最核心的AI技術團隊的覆盤和討論會,親自參與AI路線、模型策略等相關工作。
在他將精力聚焦於AI的同時,字節跳動在這條賽道上展開了堪稱「飽和式」的投入與佈局。
在C端,其自研的「豆包」大模型應用,憑藉抖音等超級入口的引流,用戶規模迅速增長。根據QuestMobile發佈的數據,2025年8月,豆包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57億,首次超越DeepSeek,登頂中國原生AI應用月活榜首,成為字節跳動在AI時代獲取用戶心智的排頭兵。
在B端,火山引擎成為字節AI能力商業化的主要出口。IDC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上大模型調用量中,火山引擎以49.2%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為了支撐AI,字節跳動進行鉅額的資本開支。據悉,公司2024年資本開支已達800億元,2025年預計將翻倍至1600億元,主要用於自建算力中心等AI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的字節跳動,已經構建起從底層算力、雲平臺、大模型到上層應用的全棧AI佈局,其業務版圖也早已超越了大衆熟知的抖音和今日頭條。在張一鳴「缺席」這幾年,字節跳動不僅穩固了其在全球內容與社交領域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AI技術革命的窗口期,完成了公司核心驅動引擎的迭代。
張一鳴此刻的公開亮相,對字節跳動意味着什麼?
從其選擇的場合和發言內容來看,張一鳴關注的已不再是具體的業務增長,而是更底層的、關乎長期競爭力的「根」問題——人才。當字節跳動已經擁有了龐大的流量、先進的算法和雄厚的資本之後,下一階段的競爭,將是頂尖創新人才的競爭。
張一鳴親自下場,以個人名義投身於AI青年人才的培養,可以看作是為字節跳動乃至中國AI產業的未來十年「播種」。這既是對他四年前卸任時所說「突破業務的慣性去探索」的踐行,也預示着字節跳動的未來,將更加堅定地圍繞AI這一核心,進行更長期、更具基礎性的佈局。
馬雲迴歸,阿里巴巴「AI轉身」
與張一鳴的「四年一見」不同,馬雲在2025年的亮相顯得頻繁而有節奏。他的每一次出現,都精準地踩在了阿里巴巴戰略調整的關鍵節點上,與其說是個人的迴歸,不如說是一場由創始人親自背書的公司級變革。
回顧2025年馬雲的足跡:2月,現身民營企業座談會;4月,佩戴工牌出現在阿里雲谷園區,為AI戰略定調;6月,督戰餓了麼與淘寶閃購的業務週會;9月,現身阿里園區酒吧,引發「強勢迴歸」的猜測;10月,與蔡崇信共同推動阿里雲與NBA中國的戰略合作。
這一系列密集的動作背後,是阿里巴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
在馬雲迴歸公衆視野之前,這家曾經的電商巨頭正面臨內外的雙重困境。市場層面,其電商基本盤受到拼多多、抖音等對手的擠壓,市場份額從巔峯時期的80%以上滑落至不足50%。組織層面,「1+6+N」的激進分拆一度導致戰略協同混亂,引發關於「大公司病」的廣泛討論。資本市場也用股價給出了反饋,公司市值長期在低位徘徊。
轉折點發生在2023年底,彼時蔡崇信和吳泳銘正式接棒。隨後,一場以「聚焦核心」為目標的組織和業務重構拉開序幕。馬雲的頻繁現身,正是在為這場深刻的變革提供創始人的權威與戰略定力。
阿里巴巴的新戰略可以清晰地概括為「雙核驅動」:以AI為核心的科技平臺,和以消費與生活服務為核心的大消費平臺。
在AI這條戰線上,阿里巴巴的投入史無前例。2025年初,公司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3800億元用於AI和雲基礎設施建設。在馬雲親自定調和每日追問進展的推動下,阿里雲的戰略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新財報顯示,阿里雲收入同比增長26%,創下三年新高,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10月初與NBA中國達成的合作,更是阿里雲將其AI技術落地到頂級體育賽事場景的一次重要實踐,通過AI驅動的360度實時回放等技術,重塑體育觀賽體驗。
在消費這個必須守住的「基本盤」上,阿里一改此前防禦姿態。面對即時零售領域的激烈競爭,公司以「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迅速整合了電商流量與本地履約能力,並投入高達500億元的補貼。
這場戰役的效果立竿見影,淘寶閃購上線後訂單量迅速攀升,至7月日訂單已超過8000萬單。馬雲親自督戰相關業務週會,也向外界傳遞出阿里巴巴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其大消費基本盤的決心。
資本市場對這一系列清晰的戰略調整給出了積極回應。2025年開年以來,阿里巴巴港股漲幅已超過100%,市值也在9月重返3萬億港元。
與張一鳴類似,馬雲的角色也已不再是具體的業務操盤手。他更像是一個「壓艙石」,以其創始人的身份,為公司激進的組織變革和業務轉型提供確定性,確保公司能夠將資源毫無保留地向AI和消費兩大核心戰略傾斜。
除了張一鳴和馬雲,京東的劉強東也在今年高調回歸一線。與前兩者的戰略聚焦不同,劉強東的迴歸更具「進攻性」,他親自體驗外賣配送,推動京東在即時零售、內容電商等多個領域發起猛攻。
三位創始人的迴歸姿態各不相同,卻共同指向一個方向:在AI技術重塑所有行業的時代背景下,過去的成功模式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無論是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還是京東,都必須以創業者的心態,重新尋找下一個十年的增長引擎。
另外,劉強東、馬雲都回來了,張一鳴也終於現身。接下來,在拼多多十週年的關鍵節點上,黃崢是不是也該回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