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媒匯 利晉
「伊對大量要,男女都要(指‘賬號’)」「49b***(注:邀請碼),流量超級好」「收伊對,不用實名,註冊滿三天就行」……在小紅書平臺上,檢索關鍵詞「伊對」,不少推文基本都會出現這些評論。
伊對,是米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米連科技」)旗下的一款在線情感社交App,主要針對年輕人婚戀市場,也被人稱為「紅娘平臺」。
2025年國慶假期前夕,米連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主板遞交了招股書,華泰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翻看招股書可以發現,為什麼小紅書上會有大量收購伊對App賬號和推介新用戶邀請碼的情況。
看似情感交友、婚戀牽線,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錢」——聊天收費、語音按分鐘計費、視頻聊天需要充值購買虛擬禮物;同時,為了讓用戶保持日常活躍,平臺按活躍度進行流量推送,以及給予聊天獎勵金。
環環相扣之下,伊對平臺背後衍生出了一羣專門收購賬號、推介註冊邀請碼的薅羊毛羣體,其中寶媽羣體居多。
在「誘導消費」之下,一羣不斷充值的「榜一大哥」,讓以「中間人」自居的伊對母公司米連科技,賺得盆滿鉢滿。
最賺錢的相親App
燕山大學兩位校友任喆、朱曉樸,在2011年做了一款「旅行版豆瓣」軟件,但市場反響一般,上線運營一年便關停了。2015年,他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線上戀愛社交領域,並在北京成立了米連科技。
兩年後,米連科技推出了首款移動應用產品「伊對」。招股書顯示,伊對是透過真實的音視頻社交互動,幫助用戶建立有意義的連接並獲得愛與歸屬感。
天眼查顯示,米連科技成立於2015年9月,註冊資本568.2萬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共獲得三輪孖展,投資人包括藍馳創投、XVC、小米集團、人民網、順為資本等。
2025年6月末,伊對平均活躍用戶達480萬名,七日留存率為72.1%。
但其實,伊對成立初期,發展同樣不順利,主要是因為:探探、陌陌等自主社交方式和文字交友模式,市場反饋亦是平平。
在一次調研中,任喆發現,國內單身人口超過2億,傳統婚介市場客單價破萬元。於是,他放棄了探探、陌陌的自主社交模式,將伊對轉向線上婚戀市場的「中間人」定位,通過降低收費門檻,撬動陌生社交。
從撬動用戶到用戶付費,任喆、朱曉樸對伊對又做了兩次改變:上線語音直播、視頻直播,然後再降低付費門檻,活躍用戶因此快速上漲,2018年超過了100萬人。
2022年,米連科技推出了語音社交應用產品「貼貼」,專注於中國大陸18到30歲之間為尋求共同興趣的用戶。2025年6月末,貼貼平均月活躍用戶達170萬名,七日留存率為43%。
如今,伊對成為了國內最賺錢的相親APP。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5年6月末,按收入計,伊對在中國在線情感社交行業排名第一。
招股書顯示,米連科技的收入,從2022年的10.5億元飆升到2024年的23.7億元,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9.2億元;毛利則從2022年的4.7億元上漲至2024年的10.8億元,2025年上半年為9.5億元。
在社交軟件公司中,Soul的毛利率超過80%;陌陌、探探的母公司摯文集團,整體毛利率約38%。近幾年,米連科技的毛利率呈現上升趨勢,從2022年的44.6%上升至2024年的45.6%,2025年上半年為49.5%。
影響米連科技盈利表現的關鍵,在於廣告及推廣開支,佔到銷售及營銷開支基本超過97%。其中,大部分支出都用於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投放廣告以吸引流量,而員工成本不足4%。
與Soul和摯文集團相比,米連科技的整體毛利率儘管並不突出,但賺錢能力超過了前兩者——2025年中期淨利潤為3.46億元,且在2024年未經調整淨利潤已經實現扭虧為盈。
截圖來源於招股書
Soul的毛利雖高,但一直面臨鉅額虧損難題;摯文集團盈利表現常年不穩定,2025年中期錄得營收51.4億元,淨利潤為2.19億元。
相比之下,米連科技成為最賺錢的相親社交App,背後或是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一條產業鏈
線上社交軟件,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以銷售及營銷推廣驅動。
拿摯文集團旗下的陌陌、探探來說,2025年第二季度,陌陌的付費用戶為70萬,探探為350萬,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30萬和370萬。同時,探探的月活躍用戶為1020萬,同比流失270萬。
付費用戶流失,與摯文集團壓縮成本密不可分——減少探探的營銷和推廣費用,以及陌陌的主播收入分成。
米連科技則是不斷加大營銷費用投入,去達成用戶之間的交流,實現高活躍度和高轉化率。
招股書顯示,2025年6月,米連科技平均月活躍用戶達990萬,平均日活躍用戶達210萬,平均月付費用戶120萬,付費用戶轉化率為12.3%,行業平均水平值約8.0%。
其中,核心產品伊對的平均月付費用戶達80萬,付費用戶轉化率為16.5%;貼貼的平均月活躍用戶達170萬,平均月付費用戶達20萬,付費用戶轉化率為10.4%。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伊對的付費用戶轉化率,在中國在線情感社交行業中排名第一。
米連科技的銷售和營銷推廣費用,從2022年的3.68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6.55億元,2025年上半年就達到4.61億元。
持續大量的銷售和營銷推廣費用投入,讓一些用戶從中發現了「商機」,進而薅羊毛。
截圖來源於小紅書
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篇提及的情況——不少人在小紅書上收購伊對賬號,或者有網友發佈有關伊對賬號尋求「代聊」的推文。同時,話題也包括「伊對聊天話術」「伊對怎麼賺錢」「伊對賺錢是真的嗎」等。
從公開信息來看,在伊對上聊天,可以獲得獎勵金,並且通過內部邀請碼方式獲得更高的流量推送和收益。
截圖來源於小紅書
伊對完成用戶高活躍度的另一個關鍵是:首創「主持人用戶引導的三方互動模式」。2025年6月,伊對已有累計超過18萬名主持人用戶。而用戶想要參與到直播互動中,就需要在平臺充值代幣,用代幣購買虛擬產品。
主持人用戶引導的互動模式,讓伊對有着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活躍度。
2025年6月末,伊對的月活躍用戶月均使用時長達8.0小時,七日留存率達72.1%;同時,伊對錄得的月活躍用戶月均啓動次數為119.6次。
其中,伊對不僅通過用戶充值代幣賺錢,也在主持人用戶收取的虛擬禮物中進行收入分成,實現兩頭賺錢。而伊對會員訂閱套餐定價分別為每月約30元、每季度50元及每年100元。
截圖來源於米連科技招股書
這種模式,看似主持人用戶引導其他用戶進行相親社交,但本質上依然是「直播打賞」行為。
據《海峽都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一名男性用戶在伊對App上認識了一名「白富美」,向對方打賞超過價值4萬多元的禮物。期間,該男性用戶多次提出加微信、線下見面,但遭到拒絕,最終被對方拉黑。另有多名男性用戶被伊對App「免費」宣傳吸引,卻發現向女嘉賓視頻聊天、添加好友等均需充值送禮。
截至源媒匯發稿,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伊對App累計有1059條投訴,其中不少用戶投訴伊對「相親騙局」「虛假宣傳」「誘導老年人消費」等,而不少投訴對象均為男性用戶。
截圖來源於黑貓投訴平臺
米連科技憑藉伊對賺得盆滿鉢滿背後,恰恰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關於伊對賬號倒賣、營銷推廣費用方向、活躍用戶獎勵機制及年輕羣體佔比、用戶投訴「伊對相親騙局、虛假宣傳、誘導老年人消費」等情況,源媒匯致函米連科技方面,截至發稿時未獲得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