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和我們交流可掃碼添加進社羣】
特斯拉2024年第三季度業績
從交付量來看,特斯拉第三季度表現創下紀錄 —— 汽車交付量接近 50 萬輛,儲能部署量也同步刷新紀錄。
然而,這些數據背後有兩個關鍵細節需重點關注:首先,該季度交付量比產量高出 10% 以上。由於 9 月底美國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即將到期,消費者急於購車以享受優惠,特斯拉藉此消化了過剩庫存。這一需求驅動因素具有一次性屬性,而公司並未相應擴大產能,也印證了這一點。
其次,特斯拉該季度產量為 44.7 萬輛,同比實際下降了數個百分點,這表明公司基本面仍處於萎縮狀態。在專家看來,另一大風險在於,包括 Cybertruck 在內的 「其他車型」 銷量依然低迷,這意味着特斯拉在覈心車型之外完全未能實現業務增長。
特斯拉財務狀況
從財務角度看,相較於其估值,特斯拉的財務表現持續疲軟。
目前特斯拉市值為 1.36 萬億美元,而過去 12 個月(TTM)的自由現金流(FCF)僅為 55 億美元,自由現金流收益率僅為 0.4%。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過去 12 個月自由現金流中,約 45% 來自 2024 年第三季度(即剛公佈業績的季度)。鑑於特斯拉在銷量方面仍面臨困境,專家預計,隨着下一季度數據出爐,其過去 12 個月的自由現金流將進一步下滑。
從基本面來看,專家認為特斯拉已觸及市場天花板。自 2023 年以來,公司銷量未實現增長,市場份額也在持續下滑。歐洲市場仍是該公司的長期薄弱環節。
特斯拉的 「其他業務」
投資者在為特斯拉 0.4% 的自由現金流收益率爭論時,常會提及該公司的另外兩項業務 —— 全自動駕駛(FSD)與機器人業務。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
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不僅遠未實現早在 2018 年就設定的目標,如今已落後於競爭對手。此前有測試顯示,特斯拉嘗試 「橫跨美國」 的自動駕駛行駛,出發後不到 60 英里就發生了事故;而在奧斯汀地區,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車輛仍需配備安全駕駛員,尚未實現完全自動化。截至目前,該公司尚未實現任何 「無安全駕駛員」 的全自動駕駛里程記錄。
反觀競爭對手 Waymo,其全自動駕駛里程已達 1 億英里,付費行程也突破 1000 萬次。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屢次失敗,已導致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對其展開調查;美國參議員也基於該公司自動駕駛車輛在鐵路道口的不良表現,呼籲啓動更多調查。
實際結果表明,我們看不到特斯拉自動駕駛業務成為獨立核心收入來源的可能性。專家認為,特斯拉的技術路線存在根本性錯誤 —— 由於未採用激光雷達(LiDAR)技術,其自動駕駛發展已陷入瓶頸。
再看 Optimus 機器人業務,該業務的估值難度較大。參考其主要競爭對手 Figure AI(市值 390 億美元)進行估值,即便給予特斯拉機器人業務兩倍於 Figure AI 的估值(即 800 億美元),這一規模也僅佔特斯拉當前市值的 6%。由此可見,特斯拉現有業務完全支撐不起其當前市值。
受稅收抵免到期前的購車潮推動,本季度本應是特斯拉的 「爆發季」,但實際表現並未達預期。如今市場環境愈發嚴峻,特斯拉不僅難以實現低個位數增長,反而可能面臨業務進一步萎縮。考慮到其高昂的估值,這一前景令人擔憂。
核心觀點風險提示
目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特斯拉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若該公司在人形機器人或全自動駕駛領域實現突破,可能迅速在重大市場中獲得領先地位,並隨之帶來可觀收入。這或將為其當前估值提供合理性支撐,也可能提升其未來為股東創造回報的能力。
結論
特斯拉是一家估值嚴重過高的公司。儘管其市值高達 1.3 萬億美元,且近期公佈了創紀錄的銷量,但這一銷量高峯是由稅收抵免政策到期推動的一次性現象,即便如此,公司的增長率仍極為疲軟。
與此同時,特斯拉並無任何可支撐增長的核心業務板塊:全自動駕駛業務比原計劃落後 7 年,且大幅落後於 Waymo;Optimus 機器人業務也並未顯著領先於 Figure AI,即便假設其具備領先優勢,也無法支撐 1.3 萬億美元的市值。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後臺回覆「進羣」加社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