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再現,是否還能抄底?

格隆匯
10/13

當週五美股收盤鐘聲響起,標普500指數2.71%的跌幅定格在K線圖上,創下5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納斯達克指數更重挫3.56%,700點的失地讓科技股的集體回調顯得尤為刺眼。

與此同時,A股未能獨善其身,截止今日收盤,創業板指下跌2%。那些前期與美股科技股聯動上漲的科技標的,成為拋售重災區。

全球風險資產的同步跳水,恰似4月"對等關稅"出臺時的場景重現,但細究跌幅與市場情緒,又透着截然不同的意味。

01

熟悉的劇本,不同的烈度

美股市場的回調呈現出鮮明的結構性特徵。科技巨頭集體淪陷,蘋果3.45%,特斯拉跌超5.06%,英偉達下跌4.89%,這些權重股的疲弱直接拖累了指數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下跌覆蓋了從硬件製造到軟件服務的全產業鏈,反映出市場對科技行業增長預期的普遍修正。

更值得警惕的是羅素2000的跌幅(下跌2.99%)考慮到羅素2000主要小盤股為代表的指數,其大跌暗示市場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開始抬頭。

中國資產的分化則凸顯了海外流動性依賴度的差異。港股市場作為離岸市場的代表,對貿易摩擦和美元流動性的敏感度遠超A股。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中,既有依賴中美供應鏈的硬件企業,也有受海外孖展環境影響的互聯網平臺,雙重壓力下的跌幅自然更為陡峭。

相比之下,A股市場雖受科技股拖累,但消費、基建等內需板塊的相對抗跌,展現出一定的內生韌性。

此次資產價格波動的直接誘因,源於特朗普政府近期的兩項政策動向。在政府停擺進入第十天之際,白宮宣佈啓動永久性裁員,超過4000名聯邦僱員收到解僱通知,涉及財政部、商務部等關鍵部門,而國稅局近半數員工被迫休假,總數達3.4萬人。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此次停擺已導致75萬聯邦僱員停薪休假,若持續至月底,可能使四季度GDP增速下降0.3個百分點,而永久性裁員將對就業市場造成長期拖累——要知道,美國7月非農新增就業已顯著低於預期,失業率升至3.8%,勞動力市場的脆弱性正在顯現。

更具衝擊力的是特朗普團隊拋出的對華關稅威脅。4月的"對等關稅"已導致美國第一季度GDP因企業囤貨需求下降而出現萎縮,如今貿易摩擦再度升級,無疑將加劇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高盛迅速將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至2.4%。

儘管市場將此次下跌與4月行情類比,但數據揭示了本質不同。從跌幅來看,4月上證指數4月7日下跌7%,今天跌幅為0.19%,烈度明顯降低。

美股恐慌指數VIX的表現更能說明問題:4月峯值曾觸及35.2,而本次最高僅升至22.6,顯示市場並未陷入非理性恐慌。

這種差異源於市場心態的變化。

4月"對等關稅"首次出臺時,投資者面對未知的政策風險選擇"先跌為敬",各類資產呈現無差別拋售。而經過半年的博弈,市場已形成相對成熟的預期框架,普遍認為貿易衝突將呈現"威脅-談判-妥協"的循環模式

更重要的是,11月APEC峯會的臨近成為重要心理支撐,市場預期中美可能借此契機重啓經貿對話,這種政策緩衝預期顯著抑制了恐慌情緒的蔓延。

02

4月的"黃金坑"為何難以複製?

4月下跌後,全球資產之所以能走出V型反彈,核心在於"悲觀預期修復+政策利好共振"的雙重驅動。

當時貿易摩擦的反覆博弈逐步消化了極端悲觀情緒,而後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成為反彈引擎:美國《大而美》法案草案釋放4萬億美元減稅預期,雖最終被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將導致十年赤字增加3.4萬億美元,但短期財政擴張預期顯著提振了市場信心英偉達、微軟等企業二季度資本開支同比增速均超40%;中國7月前後出臺的"反內卷"政策,也為中資資產提供了支撐。

但當前市場面臨的基本面與4月已不可同日而語估值方面,截至週五收盤,標普500指數市盈率(TTM)達29.7倍,較4月低點的24.3倍上升22.2%;恒生科技指數市盈率達24.56倍,較4月的18.7倍提升31.3%。

4月的反彈始於估值處於歷史低位的安全邊際,而當前估值已處於近五年65%分位以上,缺乏估值修復的動力。

更關鍵的是,4月反彈的核心驅動力是政策利好的超預期,而當前無論是美國的財政擴張還是中國「反內卷」政策,均已被市場充分定價,很難再出現增量利好。

即將開啓的三季度財報季,可能成為檢驗科技股成色的"試金石"。市場當前對納斯達克成分股的盈利增速預期為15.2%,若財報未能兌現預期,科技股的估值泡沫將進一步擠壓,這也是當前市場最核心的不確定性所在。

02

從"聯動上漲"到"內生驅動"

全球視角:無恐懼則無貪婪

當前市場的核心特徵是"恐慌不足,估值偏高"。VIX指數22.6的水平既低於4月的35.2,也低於2022年地緣衝突時的38.9,顯示市場尚未進入極端恐慌狀態。但與這種溫和情緒形成反差的是,全球主要股指的估值已處於歷史相對高位。

在這種背景下投資者應摒棄"逢低抄底"的慣性思維4月的經驗表明,"黃金坑"的形成需要極端恐慌帶來的估值迴歸,以及後續政策利好的接力支撐。而當前既無恐慌情緒的宣泄,也無增量政策的催化,盲目"貪婪"可能面臨估值回調的風險。從資產配置角度看,現金與短債等低風險資產的吸引力上升,而風險資產需等待估值與基本面的再平衡。

中國資產:尋找內需與政策的確定性

中國資產前期的上漲邏輯高度依賴海外流動性寬鬆與科技股聯動,這種模式在此次回調中暴露了脆弱性因此,A股存在指數層面調整的可能,但幅度可控。相比之下國內政策與內需見底構成了最確定的主線。"反內卷"政策已從互聯網行業延伸至高端製造領域,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將推動龍頭企業盈利改善;內需方面,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回升至4.2%,顯示內需復甦的苗頭正在顯現。在這些領域中,具備估值優勢的消費龍頭與政策支持的製造企業,有望成為市場調整中的避風港。

中期主線:實物資產與資本回報修復

從中期維度看,全球製造業復甦與實物消耗上升的趨勢不會改變,這構成了資產配置的核心邏輯。兩條主線值得重點關注:

其一,非銀金融板塊將受益於全社會資本回報的見底回升。隨着製造業復甦推動企業盈利改善,社會孖展需求將逐步回暖,券商的投行與經紀業務、保險的投資收益均有望提升。歷史數據顯示,當製造業PMI突破榮枯線後,非銀金融板塊往往能獲得15%以上的超額收益。

其二,實物資產將成為製造業復甦的直接受益者。上游資源領域,銅、鋁等工業金屬將直接受益於產能擴張需求,油價則有望在OPEC減產與需求復甦的共振下回升;原材料領域,基礎化工品、鋼鐵等品種的庫存已處於歷史低位,一旦需求啓動,價格彈性將十分顯著。從估值看,這些板塊的市盈率普遍低於歷史中位數,且與PPI增速的相關性高達0.68,具備"估值+盈利"雙擊的潛力。

03

結語:

在波動中把握切換節奏

目前全球資產下跌,本質上是市場對"貿易摩擦升級+估值偏高+基本面分化"三重壓力的集中反應。

與4月相比,當前市場缺乏極端恐慌帶來的"黃金坑"機會,更多是估值消化與動能切換的過程。

對於投資者而言,既不必過度恐慌——VIX指數未達極端水平,政策緩衝仍在;也不應盲目樂觀——估值與基本面的背離需要時間修正。

在這場動能切換中,資產配置的思路需要從"跟隨海外流動性"轉向"挖掘內生價值"。短期可關注內需復甦與政策紅利帶來的確定性機會,中期則需錨定全球製造業復甦的主線,佈局實物資產與資本回報修複相關板塊。

正如市場諺語所言:"無恐懼,不貪婪",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保持耐心、聚焦價值,或許纔是穿越波動的最佳策略。

如果,你對股票投資感到困惑;

如果,你對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感到迷茫;

如果,你對接下來應該關注哪些行業方向感到無所適從;

那麼,請掃碼加入我們,獲取更詳細的產業鏈分析和投資策略,跟隨格隆匯研究院一起,在AI的浪潮中把握確定性機會,分享產業革命的紅利吧!

注:文中所涉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請務必結合獨立研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