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啓行
上月,Meta 正式推出了其首款配備顯示屏的消費級 AR 眼鏡——Meta Ray-Ban Display。這款售價 799 美元的產品是 Meta 在 AR 技術市場化路線上的一次關鍵落子,標誌着 Meta 智能眼鏡開始進入「顯示」時代。Meta Ray-Ban Display 支持單目顯示和肌電手環交互,能夠實現消息收發、步行導航、實時取景和 AI 多模態等功能。從整個產品配置、重量體積、功能場景和市場售價來看,Meta Ray-Ban Display 實際上算是 Meta 的一次探索級、開發者級別的智能眼鏡產品,更傾向於試水市場。然而,正是這樣一款在業內看似「半成品」的智能眼鏡,卻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的搶購熱潮,甚至在國內市場被炒至 16000 元天價。

市場狂熱 從「一鏡難求」到萬元溢價 美國時間 9 月 30 日,定價 799 美元的 Meta Ray-Ban Display 正式開售。然而,僅僅兩天之後,這款 AR 眼鏡便在全球範圍內幾乎全面售罄。Meta 首席技術官 Andrew Bosworth 在社交平臺上公開承認,市場的反響遠超預期:「Meta Ray-Ban Display 開局火爆!我們全國幾乎所有門店的庫存都已售罄,11 月份的試戴也幾乎全部預訂一空……這次的反響比我們預期的還要熱烈,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迎頭趕上!」 。
為了應對空前的需求,Meta 也宣佈,計劃將銷售與體驗該款眼鏡的門店數量增加。官方網站顯示,Meta Ray-Ban Display 的演示大約需要 20 分鐘。截至 10 月 10日,可以看到部分門店已經可以選擇預約本月的體驗時間了,不過像早期開放的 Meta Lab 等門店已經排隊到了 10月底,甚至 11 月。儘管 Meta Ray-Ban Display 尚未在中國大陸正式發售,但這絲毫沒有阻擋其在國內市場的熱度。在淘寶、京東和閒魚等電商平臺上,這款原價約合人民幣 5800 元的眼鏡,最高售價已飆升至 15000 元,溢價幅度超過 150%。與此同時,針對這款產品的日租體驗服務也應運而生,價格高達每天 600 元。事實上,由於網絡環境的限制,這款眼鏡深度綁定的 WhatsApp、Messenger 等 Meta 系社交應用在國內無法正常使用,其核心的 Meta AI 功能也大打折扣。為何一款軟件功能在國內「水土不服」的硬件,能獲得如此之高的「價值重估」?答案在於,國內二級市場的買家可能並非典型消費者。

目前,國內已公開的 AR/AI 眼鏡品牌廠商已有數十家,涉及的 XR 上游光學元器件廠商、下游的開發者和分析師研究人員也不在少數,還有一大批科技媒體等,至少有上千款的產品需求。16000 元的價格,與其說是為了一副智能眼鏡,不如說是為了一份觸手可及的、關於下一代人機交互的「硬件圖紙」。當然,也不排除一大批酷愛科技的極客玩家們。無獨有偶,起售價高達 29999 元的 Apple Vision Pro 國行版,早期代購價也瘋漲,觸及 4 萬至 8 萬元的高位,但隨着官方渠道的鋪開和該產品購買力的下降,市場熱度已趨於平穩,二手價格目前已普遍降至 1.4 萬元左右。Meta Ray-Ban Display 會延續 Meta Ray-Ban 眼鏡的市場熱潮,還是會重蹈 Apple Vision Pro 的覆轍呢,我們把答案留給時間。 Meta為何能突然引爆消費級AR眼鏡?事實上,Meta Ray-Ban Display 的火爆並非偶然,它是 Meta 長達十年佈局、技術抉擇與戰略押注的必然結果。而這份必然,在 Meta Ray-Ban Display 上由兩點關鍵優勢支撐:一方面是產品與技術足夠 「新」,另一方面是 Meta 的品牌與口碑足夠 「硬」。硬件層面,Meta Ray-Ban Display 支持右眼鏡片的單目顯示,分辨率為 600×600 像素,視場角約 20 度,峯值亮度可達 5000 尼特,確保了在戶外強光下依然清晰可見 。其核心光學技術,採用了 LCoS(硅基液晶)微顯示器與幾何光波導的組合。

在當前的 AR 眼鏡消費市場中,Meta Ray-Ban Display 打造的一體式單目全綵的 AI+AR 拍攝眼鏡的產品形態算是首例,幾乎沒人敢這麼做,不僅技術整合難度高,用戶需求驗證風險也大。基於全綵顯示效果,Meta Ray-Ban Display 支持拍照預覽、Meta 系社交平臺收發消息(獨佔)、AR 導航和 AI 多模態等全綵應用場景。對於 Meta Ray-Ban Display 而言,其配套的 Meta Neural Band 也是其顛覆性的核心所在。這款手環利用表面肌電圖(sEMG)技術,能夠探測到用戶大腦通過脊髓神經向手腕肌肉發出的微弱電信號。這意味着用戶只需做出極其細微的手指動作,如拇指與食指的輕捏、滑動,甚至僅僅是產生移動的「意圖」,就能對眼鏡的界面進行精準操控,對於「隔空打字」回覆消息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持。

從宏觀維度看,自 2014 年收購 Oculus 併成立 Reality Labs 起,Meta 便一直扮演着產業關鍵推動者的角色,深度參與 XR 技術的演進歷程。從推出全球首款消費級 6DoF VR 一體機 Quest 2、打破 VR 設備 「專業門檻高」 的行業困境,到後續發佈 Ray-Ban Meta 二代智能眼鏡、憑藉 「輕量化形態 + 實用化功能」 成功引爆消費市場。Meta 的每一步其實都在證明一個核心的底層邏輯:前沿技術的成熟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需要長期投入研發、持續打磨產品、不斷試錯迭代的系統性過程。而這個從技術實驗室到市場驗證的過程,一方面在不斷降低消費者接受對於新品類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不在不斷反推技術的進步。如今 Meta 的每一個「爆款」都是 Meta 過去十年中,每年數十億至上百億美元的投入,真金白銀所砸出來的產物。包括 Meta Ray-Ban Display 肌電手環的支持,其源頭也是 Meta 在 2019 年以 5-10 億美元的重金收購的神經接口初創公司 CTRL-labs 所持續迭代出來的技術。 下一站,AR的iPhone時刻?Meta Ray-Ban Display 的橫空出世,引發了業界最深刻的思考:這是否就是 AR 領域等待已久的「iPhone時刻」?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定義何為「iPhone 時刻」。它不僅指一款革命性的產品,更代表着一個完整的範式轉移: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多點屏觸控)、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App Store)以及一個被徹底重塑並引爆的萬億級市場(移動互聯網)。

從這個標準來看,Meta Ray-Ban Display 可能還相差甚遠,不過我們也看見了些許曙光。交互範式的革新——肌電手環:如果說 iPhone 的多點觸控將人機交互從物理按鍵中解放出來,那麼 Meta 的肌電手環則預演了通往「意圖交互」的未來。它繞過了語音、手勢甚至手機,直接捕捉用戶的神經電信號,實現了「所想即所得」的雛形。這種近乎無感的輸入方式一旦成熟,其顛覆性將不亞於多點觸控。產品形態的路徑確認——多模態 AI+AR 全綵眼鏡:消費級 AR 市場一直在「輕便時尚」與「強大功能」之間搖擺不定,技術的不可能三角只能得到各種妥協,而 Meta 的選擇是:寧願捨棄佩戴體驗,也要把應該有的技術與功能都堆疊上來,這與 Apple Vision Pro 非常相似。應用生態方面,Meta 其實也進入探索階段,其在今年的 Connect 大會上也宣佈,將開始允許外部開發者為其 Ray-Ban 和 Oakley 智能眼鏡帶來他們的應用程序。受限於眼鏡上的傳感器數據、交互和性能等,可能早期的 APP 生態可能並不會如洪流般升起,不過也算有了雛形。因此,一個更為精準的判斷是:Meta Ray-Ban Display 不是 AR 的「iPhone」,但它可能是 AR 領域的「第一代 iPod」。與早期移動智能手機時代的不同的是,這次的中國玩家顯然極具市場競爭力,在 Meta Ray-Ban Display 之前,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支持雙目全綵顯示的 Micro-LED+刻蝕光波導 AR 眼鏡——雷鳥X3 Pro,主打輕薄與 AI 的 Rokid 樂奇眼鏡、Even G1、INMO Go2 等一系列創新的 AR 眼鏡產品。伴隨着 Meta Ray-Ban Display 的上市,全球 AR 眼鏡市場有望再上一個梯級,而品類最多的中國 AR 玩家們也將得到新一波的市場增長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