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美銀內部數據顯示,9月美國就業增長速度繼續放緩,但各收入階層的薪資均有所上漲,其中高收入羣體薪資漲幅尤為顯著。經濟學家克勞迪奧·伊裏戈延(Claudio Irigoyen)與安東尼奧·加布裏埃爾(Antonio Gabriel)在10月10日發佈的報告中指出,薪資上漲與穩健的消費支出相結合,進一步印證了他們的觀點——儘管勞動力市場有所降溫,但美國經濟增長仍具備韌性。
數據還顯示,儘管高收入家庭境況更佳,但中低收入羣體的支出同樣在增加,這為總消費的穩定提供了支撐。
兩位經濟學家在報告中寫道:「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移民政策收緊導致的供給端變化所推動,而非整體經濟疲軟的信號。」他們補充稱,聯儲局若採取過於激進的寬鬆政策,可能會面臨需求過度刺激的風險。
法國財政僵局持續加劇
在歐洲,美銀經濟學家警告稱,法國當前的政治危機根源在於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難以推動預算案通過,這使得將財政赤字降至GDP的5%以下變得「不切實際」。儘管馬克龍預計將很快任命新總理以避免新一輪選舉,但美銀團隊對任何能實現長期財政穩定的結果均缺乏信心。
伊裏戈延與加布裏埃爾預測,即便組建中間派聯合政府,2026年法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仍將維持在5%左右;除非發生重大沖擊,否則這一比例上下波動的空間都十分有限。
他們表示:「新選舉的風險以及短期內經濟路徑的更大波動性雖有所降低,但仍處於高位。」
英國面臨財政空間萎縮困境
美銀預測,英國政府將於11月26日公佈的秋季預算案可能會顯示,該國財政空間將縮減200億至300億英鎊。分析師們預計,財政大臣傑里米·亨特(Jeremy Hunt)將通過多項規模較小、且不會引發通脹的增稅措施來彌補資金缺口,以避免實施可能引發政治反彈的大幅開支削減。
不過,他們也警告稱,若違反財政規則,可能會引發英國國債市場的負面反應,因此「平衡且受限」的政策路徑最有可能成為最終選擇。此外,前期集中推進的財政調整可能會對2026年的經濟增長造成輕微拖累,並影響英國央行的利率政策走向。
日本大選後轉向政策寬鬆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帶來了美銀所稱的「財政與貨幣寬鬆新氛圍」。她在選舉中擊敗此前被普遍看好的小泉進次郎(Koizumi),隨後日元匯率迅速貶值4%。高市早苗支持擴張性財政政策,其推行的經濟刺激規模可能會超過前任,但具體規模目前仍不確定。
儘管高市早苗持寬鬆立場,美銀仍預計日本央行將維持漸進式緊縮路徑:預計下次加息將在2026年1月,此後大約每六個月加息一次。
人工智能投資為美國增長注入動力
在另一項分析中,美銀經濟學家指出,人工智能(AI)熱潮仍是美國投資的主要驅動力。2025年上半年,軟件、計算機設備、數據中心等AI相關領域對美國季度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5個百分點。
儘管「關稅前置」(企業為規避未來更高關稅而提前增加進口)現象使局勢變得複雜,但分析師們認為,AI驅動的資本支出仍將是長期結構性利好因素。微軟(MSFT.US)、亞馬遜(AMZN.US)、谷歌(GOOGL.US)、Meta(META.US)等超大規模科技企業(Hyperscaler)預計明年資本支出將增長1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估計可達0.3個百分點。
儘管外界擔憂AI可能導致工人失業,但美銀目前尚未發現大規模失業的證據。事實上,在AI應用率較高的白領行業,就業增長反而更為強勁。經濟學家們在報告中寫道:「至少目前來看,AI更多是資本支出的推動力,而非就業崗位的破壞者。」
展望:財政壓力與技術韌性的碰撞
美銀《全球報告》(Global Letter)強調,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脆弱性與私營部門投資的結構性韌性之間,差距正不斷擴大。法國、英國和日本仍在應對財政約束難題,而美國經濟卻持續超出「放緩預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薪資增長勢頭、消費韌性,以及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