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衝出26個諾獎的量子力學賽道殺瘋了。
作者丨劉娟
編輯丨劉歡
1925年,海森堡發表《運動學和力學關係的量子力學重新詮釋》一文,標誌着現代量子力學的開端。
2025年,整整一百年後,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花落三位量子物理學家,以表彰其在超導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的研究成果。
在諾獎百餘年輝煌歷史中,量子力學領域一直是「諾獎集中營」。據統計,歷史上量子力學領域共有26位獲獎者,佔諾獎物理學獲獎總人數的11.3%,略低於凝聚態物理的18.3%和天體物理11.7%的人數佔比。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奧勒·埃裏克松當日表示:「百年來量子力學不斷帶來新的驚喜,它大有用處,為數字技術提供了基礎。」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揭曉為人工智能背景下量子科技的發展注入強心針。此次三位物理學家的研究不僅為量子計算奠定理論基石,也成為量子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的關鍵轉折。
對於國內外量子科技企業而言,近兩年來,政策利好、資本加碼,量子科技企業開啓孖展熱潮,量子計算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政策護航,量子計算大步向前
億歐網梳理量子計算相關政策發現,早在2016年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我國就已提出「統籌佈局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軟件以及相關材料和裝置製備關鍵技術研發,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量子仿真的應用。」
同年,多個地方省、市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發展量子計算和未來產業。而有關量子計算領域更頻繁的政策輸出和技術討論在2020年後明顯增加。
政策方面,「十四五」規劃將量子信息列為八大前沿領域之一。在2024年和2025年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量子計算,並將其與原子級製造和清潔氫並稱為三大未來產業,這意味着量子計算成為未來產業發展重要方向,並處於戰略高位。
在技術方面,中關村論壇作為中國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設立「量子科技發展與未來論壇」,圍繞光量子、離子阱、超導等量子科技領域關鍵技術方向的討論逐漸展開。
與此同時,創立於2022年的量子計算大會聚焦量子計算軟硬件、算法、應用生態及教育等方向,目前已成為涵蓋理論研究、工程實現和產業應用的交流平臺。
據瞭解,在今年舉辦的第四屆量子計算大會上,《2024-2025年度CQCC量子計算產業報告》正式發佈,報告對當前國內量子計算領域發展進行了總結。
而在量子計算領域人才培養方面,2021年教育部就曾發佈通知,增設量子信息科學相關專業,培養專業領域人才。

由此可見,量子技術的發展藍圖十年前就已擘畫,如今在政策的護城河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資本入場,一二級市場狂歡交響
2025年以來,一級市場上量子計算相關企業孖展正酣,二級市場也在為股價上漲狂歡,驚奇的是,這樣的趨勢並不侷限與國內。
國際方面來看,尤其在今年7月份,美國量子計算公司Quantum Computing(QUBT)與量子加密技術公司Arqit Quantum Inc.(ARQQ)股價上漲勢頭強勁,創下年內新高,股價逼近歷史峯值。
QUBT從今年 3月14日股價最低的4.37美元/股上漲至7月11日最高21.88美元/股,漲幅達到304.41%。
ARQQ近半年股票最低價表現為11.04美元/股,而在7月22日,ARQQ股價上漲至50.21美元/股,漲幅也達到驚人的354.80%。截至本月,QUBT二級市場股價總體處於上漲趨勢,但ARQQ表現平平。
除此之外,5月份美股量子計算板塊集體爆發。龍頭股IonQ單日漲幅近37%,D-Wave、Rigetti等漲幅也都超過20%。
摩根大通分析師Samik Chattejee在其最近發佈的一份關於量子計算的深度報告中表示,預計量子計算將受益於大量投資,僅2025年全球公共投資預計就將達到450億美元。
該報告稱,全球各國政府不僅將量子技術視為創新的關鍵領域,而且還投入大量資源加速其發展。政府的承諾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有利信號,表明量子技術有望成為未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基石。
相較而言,國內上市的量子科技公司數量較少,除已經上市的國盾量子之外,截止目前,國儀量子、本源量子處於上市輔導階段,更多的創業企業處在孖展過程中。
今年以來,量子計算領域投孖展活躍。截至三季度末,國內14家相關企業共完成16輪孖展,涵蓋天使輪、A 輪、B輪、C輪等不同輪次。其中,中科酷原、玻色量子至今已分別完成兩輪孖展。
據瞭解,中科酷原同時具備原子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其聚焦量子技術的原始創新和技術研發,核心產品包括漢原1號原子量子計算機、便攜性原子量子重力儀等。
而同樣截至目前完成兩輪孖展的玻色量子,作為一家專注光量子計算的硬科技公司,今年4月份,其對外發布新一代1000計算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計算機真機,整體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同時在天津、蘇州等地建立起光量子實驗室,在人工智能、雲計算、金融、製藥等領域展開應用探索與真機測試.


巨頭入場,競爭加劇
政策的護城河與資本的強根基為量子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兩年國內外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技術突破不斷湧現。
國際方面,去年12月谷歌Willow量子芯片實現可拓展量子糾錯系統,能夠在5分鐘內解決傳統超級計算機數十億年才能解決的問題,且將錯誤率降至0.1%。
另外,加拿大量子計算公司D-Wave今年3月份宣佈,其量子計算機在解決複雜磁性材料模擬問題時,性能超越傳統超級計算機。
國內來看,量子計算領域技術突破捷報頻傳。早在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為當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墨子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並擴大國際領先地位。
今年3月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始團隊研製的105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三號」,實現了對「量子隨機線路採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中國科學報》對此報道稱,「祖沖之三號」處理量子隨機線路採樣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千萬億倍,且超過谷歌去年10月公開發布的67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懸鈴木」一百萬倍。
商業化方面,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已在多地展開部署。
本源悟空研製團隊總負責人郭國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源悟空’國內多地投入商用,標誌着中國已具備量子計算機商業化運行能力,成為全球量子計算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據瞭解,傳統超級計算機300小時完成的任務,「本源悟空」量子計算機僅需要幾秒鐘即可解決。
「本源悟空」的部署,為量子計算技術在中國本土的規模化應用和產業生態構建開闢了廣闊前景。
技術持續推進的同時,國內外企業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競爭逐漸變得激烈。金額巨大的投孖展活動和併購行為增添了量子計算行業的熱度,英偉達入場更讓人對量子計算平添幾分關注。
據外媒報道,今年5月份,英偉達就投資量子計算初創公司PsiQuantum進行深入談判並最終投資。
該輪投資由貝萊德領投、英偉達參與跟投,PsiQuantum最終融得7.5億美元。而這一輪孖展過後,PsiQuantum估值達到60億美元,有望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量子計算初創企業。據瞭解,這是英偉達首次直接投資的量子計算硬件公司。
與此同時,美國量子計算公司IonQ宣佈以10.75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牛津離子公司(Oxford Ionics)。
今年8月份,IonQ又完成10億美元股權孖展定價,由Heights Capital Management獨家認購。
IonQ總裁兼首席執行官Nicolo de Masi表示,「這可能是量子行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機構普通股投資,充分驗證了我們的技術實力、近期收購成果與人才儲備。」
而在稍早些的7月中旬,美國和以色列計劃設立2億美元的量子聯合基金,該基金的設立將依託以色列量子技術優勢與海灣能源基建,強化地區關係。據瞭解,美以此次合作還計劃邀請阿聯酋、沙特等國家參與。

量智融合,面向行業新藍海
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是推動量子計算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AI與量子計算呈現出相互依存和共生髮展的關係。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一方面,隨着大模型訓練要求的提高,對更高性能、更快速的算力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而量子計算機有望突破當前AI模型訓練的算力瓶頸,提升算法效率。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量子控制、誤差校正和算法設計等方面能反向賦能量子技術,為量子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提供新路徑。二者形成融合發展的協同關係。
「量智融合」稱得上當前量子計算行業的新藍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曉明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過去5年,生成式AI的爆發突顯了計算模式的顛覆性發展。孫曉明認為,未來五年,量子計算很可能從實驗室走向應用。所以,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的融合成為必然趨勢。
「量智融合的核心不是單向的技術疊加,而是多領域、多學科的橫向連接,通過協同創新實現非線性增長。」戴瓊海表示。

商業化落地還要5-10年
雖然國內外量子計算正加速發展,但其中存在的差異和風險也不容忽視。
技術層面來看,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此前發佈的《2025年量子計算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量子計算實用化仍面臨量子糾錯效率、低溫環境控制和軟件生態建設三個方面的核心難題。受技術條件的約束,量子計算機目前仍處於「場景驗證」階段。
量旋科技CEO項金根坦言:「量子計算一個嚴苛的‘實用化’標準是量子計算機在解決某個工業問題時的性價比要能超越傳統的超級計算機,而現在其實都還達不到。」
因此,儘管量子計算前景廣闊,但整個行業距離真正的「實用化」階段仍有很長的距離。
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此前有觀點稱:「實現量子計算機‘切實可用’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由此可見,儘管量子計算目前技術突破與創新成果持續推進,但在應用端仍然面臨諸多難題。
此外,資本市場的泡沫與估值脫節也是當前量子計算企業在二級市場面臨的問題。
根據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數據,全球量子計算市場規模在2024年的價值為3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49.1億美元,從2025年到2033年複合年增長率為35.2%。
美國量子計算公司Quantum Computing(QUBT)市值高達26億美元,但其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僅為3.9萬美元;Arqit Quantum(ARQQ)的情況也並不樂觀,2025年上半年營收僅為6.7萬美元。
量子計算公司市值與收入嚴重脫節成為市場狂熱與高預期並存的典型表現。技術創新和市場前景在拉高預期的同時,也可能會導致劇烈的短期回調。
除此之外,根據麥肯錫報告,到2025年,如果不採取重大幹預措施,量子計算崗位的填補率將不到50%。人才短缺成為量子計算行業面臨的又一難題。
「量子技術往往涉及很多學科技術的交叉,而交叉點上的人才真空是產業發展有待解決的障礙。」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金貽榮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就行業人才短缺的難題表示,短期應用需要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深度融合協同工作,但同時精通經典計算和量子計算的人才非常稀缺,影響了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融合的進展。
機遇與挑戰並存成為當前量子計算行業發展最鮮明的註腳,如何突破面臨的難題挑戰,創新技術、落地應用,創建領先行業、領先全球的量子科技企業,是留給國內企業的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