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顯示屏市場,在經歷了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正在進入低速滯漲週期。
本週,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發佈報告顯示,2025年1-8月,佔市場主要貢獻量的中控顯示屏(含雙/多聯屏)交付1376.18萬塊,僅同比上年同期微增7.36%。其中,11英寸及以上大屏佔比已經達到67.68%。
僅次於中控屏的全尺寸液晶儀表交付916.32塊,同比增速略高於中控屏,但也僅有10.22%。至於副駕屏、後排娛樂屏、空調控制屏以及大尺寸吸頂娛樂屏,則由於上車規模較小,還不足以成為市場增量的主要貢獻。
而產品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再加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也導致供應鏈相關玩家業績出現大幅波動。部分企業更是虧損度日。
比如,202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華安鑫創,已經連續兩年虧損。這家公司此前主要是為tier1供應商提供智能座艙的顯示器件定製開發、軟件系統開發以及配套器件的銷售。
但上市後,好景不長。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7605.74萬元,去年虧損4043.89萬元。對應的公司股價,也從最高點的110.78元下滑到30元左右。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4.19億元,同比下降2.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3802.09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額擴大34.83%。
近年來,該公司加快從核心顯示器件定製(相當於二級供應商)轉向智能座艙顯示系統供應商(一級供應商),但仍處於持續投入階段。上半年,三大業務的毛利率仍處於下行週期,其中,智能座艙終端(顯示總成)業務毛利率僅為5.24%。
其中,華安鑫創江蘇工廠,主要負責車載液晶顯示模組及智能座艙顯示系統智能製造業務,上半年營收1.05億元,淨利潤虧損1912.38萬元,淨虧損同比增加。
另一家車載顯示屏供應商是天有為,傳統儀表起家,主打中低端客戶。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0.4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4.50%。
其在半年報指出,當前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有所增加,行業競爭依然激烈, 整體盈利水平持續承壓。要知道,上一年度,該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還有30%左右的同比增速,但相比前幾年也已經出現大幅下滑。
有意思的是,根據天有為披露的信息,該公司正在嘗試進入兩輪車市場,一方面,規避過於依賴汽車業務導致經營業績波動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尋求擴大業務增量空間。
創維數字,是近年來依靠吉利、奇瑞等車企客戶快速做大車載顯示屏業務的廠商之一。今年上半年,公司車載顯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17億元(佔專業顯示營收比重的近8成),同比增長18.63%。
不過,這個增速和去年相比,也有下滑。同時,業務毛利率僅為8.23%。淨利潤方面,上半年,汽車顯示相關業務淨利潤率為3.05%,和去年相比微降0.33個百分點。
而即便是背靠上游面板大廠的顯示總成供應商,也同樣遭遇壓力。
比如,京東方精電在2024年取得了強勁的業績,營業收入達到134.49億港元,同比增長25%,突破了百億人民幣大關,主要得益於車載顯示屏業務的強勁增長(業務佔總營收的94%)。
而截至今年上半年,業績同樣出現增速放緩。2025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京東方精電營收同比僅增加約8%。其中,汽車顯示屏業務營收增速約9%。
此前,公司管理層更是預期,下半年國內市場仍面對去庫存壓力(同時,還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淨利潤率將與上半年持平,並預測未來兩年經營利潤率不會出現顯著改善。
此外,另一家車載顯示屏面板龍頭—深天馬,今年上半年車載顯示業務營收同比增長約27%,和去年超40%的增速相比,也有所下滑。這與其上半年LTPS車載顯示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超76%,形成鮮明對比,增量不增收。
業內人士指出,隨着全球經濟波動,疊加車企降本壓力向供應鏈傳導,車載顯示面板均價或將持續下降,行業利潤率可能進一步壓縮。
同時,顯示總成的競爭也在持續白熱化,除了傳統的玩家,上游面板廠垂直整合的玩家(包括京東方、羣創光電、友達、LG等),還有主機/域控廠商也在進入這個賽道。
而在上車配置方面,由於HUD(尤其是AR-HUD)技術和用戶體驗不斷迭代升級,對於傳統液晶儀表的替代效應正不斷髮酵。目前,包括理想、小鵬、蔚來樂道、長安深藍、小米等品牌已經落地。
同時,傳統的一體貫穿式(A柱到A柱)大屏也有可能被P-HUD+中控大屏所取代,典型代表車型就是小米YU7。
目前,國內乘用車市場HUD搭載量仍保持30%以上的穩定增速,搭載車型數量處於快速增長階段,用戶體驗也在持續優化。
此外,有消息稱,部分自主品牌中低價位車型正在考慮取消原有的雙聯屏(中控+副駕)配置,改為升級中控屏尺寸,取消副駕屏。
一方面,可以降低整車硬件成本,為其他智能化配置騰出預算空間。其次,由於不少用戶吐槽副駕屏存在使用率不高,交互邏輯不友好等問題。
在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看來,艙內交互的硬件配置,尤其是顯示交互部分,正在進入重構階段。傳統的多屏配置正在遭遇車企降本減配或被其他體驗更優的顯示介質取代。
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