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隨着港交所18C章上市規則為處於初步商業化階段的特專科技公司開闢「快車道」,一批聚焦前沿技術的企業衝刺資本市場的進程明顯提速。
特別是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席捲之下,擁有核心技術的AI企業更是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10月12日,香港交易所披露顯示,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普科技」)已更新聆訊後資料集,意味着其已成功通過港交所聆訊,離正式上市再進一步。
資料顯示,滴普科技是一家由華為、阿里前員工創辦的企業級實時數據智能服務商,也是中國首批完成AI-Ready數據平臺與大模型深度融合的數據智能獨角獸,至今已斬獲了高瓴、IDG等頂級機構投資,估值更是曾達10億美元。
該公司在去年6月便首次赴港遞表,今年4月再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歷經6個月的努力推進,成功通過聆訊。若成功上市,滴普科技有望成為港股「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
階梯式增長,滴普驗證企業級AI商業潛力
資料顯示,滴普科技主要專注於為企業提供前沿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大規模高效整合數據、決策和運營。
透過港交所披露的聆訊後資料集可清晰發現,其營收呈現出強勁的「階梯式增長」態勢。
官方數據顯示,其收入從2022年的人民幣1.01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29億元,並進一步躍升至2024年的2.43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55.5%。
進入2025年,增長動能愈發強勁,上半年實現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18.4%,較2024年全年的88.3%進一步提升。
營收高速增長的背後,是客戶基礎的持續擴大和單客戶價值的提升。2022年至2024年,滴普科技的客戶總數從129家擴展至245家。其中,大客戶(年均收入貢獻超過人民幣150萬元)數量達到117家。
更為關鍵的是客戶黏性的增強,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累計服務的中大型企業客戶數增至283家,復購客戶數量為94家,復購率為33.2%,較2024年的33.1%略有提升。同時,每名大客戶的年均收入從2022年的380萬元增加至2024年的480萬元,直接印證了其解決方案為客戶帶來的經濟效益獲得了認可。
進一步細究發現,其更深層次的變化在於收入結構性的轉型,這清晰地反映了公司的戰略方向。2025年上半年,其傳統優勢業務FastData企業級數據智能解決方案貢獻營收0.59億元,佔總營收的44.7%;而代表未來方向的FastAGI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則達到0.73億元,佔比升至55.3%,成功超越傳統業務,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這一轉變反饋出滴普科技已從一家數據智能服務商,成功升級為以AI應用為核心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信號。
「Data+AI」雙輪驅動下的核心競爭力
滴普科技商業模式的進階,既緣於生成式AI技術掀起的不可逆的全球產業數字化浪潮,也根植於自身構建的技術壁壘。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中國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市場規模達386億元,預計2029年將突破239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44%,顯示該產業長期巨大的增長潛力。
同一資料源還顯示,滴普科技是中國首批構建AI-Ready數據融合平臺的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專業提供商。
這一市場地位的背後,滴普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通過「FastData Foil數據融合平臺」和「Deepexi企業級大模型平臺」兩大基礎設施,將數據(Data)與人工智能(AI)能力深度融合,併成功逐步構建起兩大核心產品,即FastData企業級數據智能解決方案與FastAGI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通過FastData企業級數據智能解決方案與FastAGI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滴普科技可以精準匹配人工智能時代下,企業希望提升運營決策效果與生產力提升的需求,通過Data+AI能力切實解決業務痛點。而這種對企業需求的精準響應與業務難題的有效突破,並非依賴單一技術能力,更多源於其對 「技術服務商業」的深度踐行。
具體來說,在數據工程層面,滴普科技基於多年積累的數據湖倉架構,實現對多模態數據的統一治理,為高質量行業大模型的訓練奠定基礎;
在模型工程層面,滴普科技通過強化學習與模型微調等技術,打造具備「知識-推理」雙引擎的Deepexi企業級大模型平臺,並藉助自研的動態批量數據處理與KV Cache優化能力,顯著提升推理性能與經濟性,實現異構算力的高效利用。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其自研的Deepexi企業級大模型是業界首個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雙重監管備案的通用企業運營決策大模型,顯示權威機構對其產品技術的認可;
在應用工程層面,滴普科技推出了運營、生產力與工作流執行三類AI智能體(Agent),為企業提供端到端的智能支持。
隨着業務規模的持續釋放,這些技術優勢直接成功作用在經營效率優化中。招股資料顯示,其毛利率從2022年的29.4%顯著提升至2024年的54.4%,並在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達到55.0%。這背後是髙毛利業務,尤其是結合了數據平臺和大模型能力的解決方案佔比的提升,從2021年的51%增至2023年的74%。同時,經調整淨虧損率也同步收窄,顯示出盈利結構的持續改善。
市場的認可度也從第三方數據中得到佐證。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按2024年收入計,滴普科技在中國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4.2%,預計2025年將微升至4.4%。在一個正在塑造且極度分散的市場中,至少這說明公司在高速增長的市場中已佔據一席之地。
企業級AI藍海下的暗流:高投入、強競爭、商業培育
當然想要完全在這片有前途的藍海中站穩腳跟,滴普科技免不了面臨更多挑戰,首當其衝的便是鉅額研產投入帶來的資金需求。
任何具備優越的技術實力的科技企業,都必然離不開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滴普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9420萬元、8230萬元、8140萬元,這樣的研發投入總量放到整個行業來說,並不多,甚至明顯處於巨大的中尾部。
但按照企業自身的業績規模來說,這一佔比已經很高了。2024年得益於企業收入規模的大幅增長,滴普科技的研發投入比成功在保持總量大體不變的情況下從過去兩年的93.7%、63.8%降至33.5%,依舊不低。
而與此同時,由於股份支付開支和附有優先權的股份公允價值變動等因素擾動,2024年其年度虧損從過去兩年6.55億元、5.03億元翻倍激增至12.50億元,遠超當年總收入體量。
雖然公司強調剔除這些非現金項目,其經調整後的淨虧損率已呈現收窄趨勢,但虧損總額的放大明顯加劇了企業的資金緊缺問題。
尤其是此時正值產業技術大戰之際,後續研發投入需求只會更多,而不該減少。對此,滴普科技明確表示,未來計劃投入大額資金建設算力平臺,並預期在可預見未來將繼續產生虧損。
截至2024年末,滴普科技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為2.08億元。伴隨為數不多的資金儲備快速被消耗,上市孖展補充「彈藥」變得尤為緊迫。招股書顯示,IPO募集資金將用於提升研發能力、擴大在中國的銷售網絡及客戶羣、海外業務擴張、潛在投資和併購機會等。
此外,站在行業層面,市場競爭格局極其激烈。在通用大模型層面,滴普科技面臨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的生態壓制;在垂直應用領域,亦有第四範式、星環科技等強勁對手。
儘管滴普科技憑藉「行業大模型+Agent應用」模式試圖建立差異化壁壘,但技術迭代壓力巨大。此外,麥肯錫的調研指出,儘管大多數企業計劃增加AI投資,但AI貢獻利潤超過20%的企業目前寥寥無幾,這意味着下游客戶的實際付費意願和規模仍需時間培育,短期對滴普科技這類中上游供應商的商業化進程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