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浪潮席捲而至,ERP行業受到了多大程度的衝擊?
「ERP如果不跟隨A時代做出改變,那麼ERP原來所構建的堅固內核會被各種Agent蠶食。」某頭部ERP高層如此形容當前的局勢。而這種蠶食一旦形成,就不得不去讓渡更多邊界。
當AI Agent開始在業務一線真正創造價值,ERP——這個企業數字化核心系統,正站在變革的風口浪尖。ERP廠商們不得不直面問題:是修修補補,還是推倒重來?而當各家AI技術本身的代差縮小,未來的競爭優勢又有哪些?
AI,正在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方式,重塑着ERP的形態、價值與未來競爭格局。AI如何重塑ERP?
迴歸ERP本身,它的核心理念是通過一體化的信息管理系統,整合與優化企業內外部資源,旨在打通關鍵業務流程,拆散「信息孤島」,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支撐科學決策。但這套設計精巧的理論,在實踐中卻常常衍生出新的效率瓶頸。
傳統ERP構建於關係型數據庫之上,預設了高度集成和標準化的業務數據模型與流程邏輯。企業用戶通常需要按照這套框架錄入結構化的主數據和業務數據。這種方式雖然保證了數據在整個系統內的一致性和準確性,便於存儲、管理和跨部門實時調用,但也導致了其與生俱來的核心痛點:非結構化數據處理能力弱,以及剛性太強、敏捷性不足。
最終,用戶的直觀感受往往是系統僵化、數據錄入繁瑣。而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其基於歷史結構化數據的需求預測模塊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容易失靈,難以真正為決策提供有效支撐。
為解決這些痛點,雲原生架構與低代碼/無代碼平臺先後成為ERP進化的熱門路徑。雲原生讓ERP從「笨重」走向「敏捷」,而低代碼/無代碼則賦予其應對業務變化的「柔性」。
然而,當系統上雲、流程變靈活後,沉澱在ERP中的海量數據價值亟待挖掘。此時,AI技術的注入成為關鍵一躍,為ERP裝上了「智能大腦」。它主要體現在:AI智能預測分析:融合歷史數據與實時信息預測分析,實現更精準的需求預測與庫存優化。自動化流程優化:基於AI學習,自動識別流程瓶頸,推薦最優方案。計算機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通過OCR自動處理票據等非結構化信息,減輕人工錄入負擔;通過NLP分析客服錄音、社交評論等文本,進行情感分析與需求挖掘。最後將這些洞察與ERP核心數據聯動,驅動業務增長。
當前,隨着大語言模型的技術路徑得到驗證,其相關能力正越來越多地通過自然語言交互這一直觀方式交付給用戶。但在業界看來,AI對ERP的改變不應僅停留在技術疊加與易用性提升層面,更需深入核心業務流程的重構。
「我們經常說某某軟件,如互聯網軟件、工業軟件、設計軟件,其實軟件前面的那個定語‘什麼的’軟件至關重要。」端點科技ERP產品總監賴允春直言。
究其原因,ERP軟件本質是管理軟件,但傳統ERP只解決了What、Who、How(做什麼事、誰來做、怎麼做),其最關鍵的「決策」環節卻長期停留在人工層面。
因此,在「智能」已成為ERP系統的「標配」的情況下,AI+ERP的改變,應讓經典管理方法落地,真正落實為業務成果。AI路徑透視:原生、平臺、場景、垂直
正是基於對「落地業務成果」的共識,以及對時代趨勢的判斷,ERP領域的變革已箭在弦上,主流ERP廠商也正基於各自優勢,探索差異化的AI演進路徑,嘗試「重做ERP」。
這其中,AI原生(AI-Native)被認為是當下AI+ERP的熱門趨勢,是最有可能幫助企業實現AI驅動全面轉型的理念之一。區別於將AI嵌入當前產品形態的主流方式,AI原生強調「AI-first ERP」。除了帶來全新的交互方式,AI原生的產品基本滿足3個顯著特徵:AI技術作為產品的核心功能,貫穿整個架構;能通過AI來管理產品的生命週期,數據驅動自我進化、持續迭代;能夠更動態地適應場景變化。
阿里雲發佈的《AI原生應用架構白皮書》也說明了這一點:AI原生應用強調其是以大模型為認知基礎,以Agent為編排和執行單元,以數據作為決策和個性化基礎,通過工具感知和執行的智能應用。目前,AI原生理念在ERP行業已有實踐,如端點科技日前發佈的「AI原生ERP」,其基於多智能體架構構建了一個覆蓋戰略、採購、銷售、財務等全流程的「AI顧問矩陣」,業務流程可由自然語言驅動。通過多智能體協同,整體工作流已從「人操作系統」變為「系統指揮人」。
例如用戶提出目標「為新品A啓動上市」,系統則會自動拆解戰略目標並推動執行,協調戰略決策、供應鏈、市場等智能體協同完成任務。由此,ERP從被動執行的「系統」,轉變為主動協作的「虛擬組織」。
關於AI原生新趨勢,以端點科技為代表的企業仍在積極探索。由於AI原生在實施中對企業的數據基礎與管理成熟度要求極高,客戶教育成本顯著,其在大型複雜企業中的可行性,仍需長期關注。
除了AI原生的趨勢路徑,國內外主流ERP廠商目前也在嘗試漸進式路線,即基於現有架構和產品形態進行AI能力嵌入,它們同時也呈現了不同的側重點。
作為ERP領域的全球領導者,SAP與Oracle的選擇更像是平臺賦能型路徑——將AI作為企業級的「增強層」。其核心邏輯並非顛覆現有ERP架構,而是將AI以公共服務的形式注入整個雲平臺,使各業務模塊均可調用,實現漸進式智能化升級。
SAP通過SAP Business AI平臺與嵌入式數字助理Joule,讓用戶在處理審批發票等具體業務時,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獲得AI的輔助分析與決策。例如,生產計劃員藉助Joule理解排產過程中的異常,能快速定位問題。Oracle則在其Oracle Fusion Cloud ERP中內置AI助手,並在其底層雲基礎設施(OCI)上提供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服務,幫助企業客戶基於自身數據構建定製化AI應用。
然而,有觀點認為,這種平臺型路徑就像「為飛行中的飛機換引擎」,SAP與Oracle的AI能力必須適配其龐大的現有架構與標準流程,這使得創新節奏受制約,其價值也高度依賴客戶的實施能力,難以在所有場景中快速兌現。
與平臺型路徑不同,以金蝶、用友為代表的廠商側重於場景嵌入型路線,更加聚焦「開箱即用」的AI功能,瞄準具體業務場景中的高頻痛點,追求快速為企業帶來可感知的投資回報。
例如,金蝶重點打磨AI在企業端應用的高頻單點場景,推出金鑰財報(財報分析智能體)、ChatBI(企業問數智能體)、招聘智能體、差旅智能體以及企業知識智能體;用友則在用友BIP為每個業務模塊配備專屬AI代理,實現多智能體協同。
儘管能夠快速見效,但此路徑也存在隱憂。AI功能容易分散為彼此割裂的「工具集」,缺乏底層數據的貫通與整體洞察,更可能形成新的「智能孤島」。此外,隨着OCR、RPA等技術門檻的降低,各家功能趨同現象加劇,企業難以構建長期的差異化優勢。
在更垂直的工業與製造業領域,鼎捷、Infor所代表的垂直領域型路徑,則將AI打造為行業的「決策大腦」。其AI能力並非通用工具,而是深度融合於製造業的知識圖譜與核心業務流,致力於解決產線設備管理、質量檢測等行業特有的複雜決策問題。
這一路徑的優勢在於專業深度,但押寶垂直領域也不得不考慮賽道依賴性,其發展天花板與所專注行業的景氣度緊密綁定。同時,深厚的行業Know-How雖構成壁壘,卻也限制了其跨行業複製與規模化拓展的能力。
這四種路徑大致代表了ERP在AI時代轉型升級的不同側重點,並無絕對優劣之分,是在不同企業需求、技術階段與行業背景下的戰略選擇。升維的AI戰場
即便路線選擇不同,隨着AI功能的逐漸普適化,技術本身的差異性在縮小,原有邊界重新劃分在所難免。
兵臨城下,面對岌岌可危的護城河,未來ERP廠商的核心優勢還有什麼?
「真正要用Agent幫我實現一些內外拉通的事情時,會發現數據是一個大問題。」某資深行業人士在交流中強調了這一點。企業的AI化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AI產品也尚未經歷大量市場驗證,基於這一現狀,ERP廠商要做的是幫助企業打好基礎,建設現代化應用架構、完善數據治理、保障安全合規,這樣才能在AI應用成熟時「插上就跑」。可以看出,能否用高效集約的方式幫助企業在數據源頭完成治理,成為了ERP廠商的價值體現之一。
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抓手,包括對「元數據」——即「關於數據的數據」——的系統性治理。端點科技創始人兼CEO趙灃偉表示,「AI原生ERP」的實現基礎在於公司長期積累的元數據。這種架構將軟件功能從固化的代碼轉變為可被AI直接理解和調用的「工具集」,AI能無縫嵌入並操作整個系統,而非僅能處理幾個預設的API接口。他進一步指明:「以前的軟件可能是很多代碼,今天的軟件中大量都是元數據。這相當於我的軟件是一堆元數據,我的引擎來跑這些元數據。」
然而,元數據的形成與管理本身就是一場艱鉅挑戰。它並非天然存在,其構建過程橫跨設計、實施、運營多個階段,需要ERP廠商、實施顧問、企業IT與業務部門的多方協作。更深層的障礙在於組織與文化壁壘:部門牆可能導致對「核心客戶」的定義都無法統一;散落的系統煙囪使得釐清數據血緣關係困難重重。因此,未來的競爭不僅是提供元數據驅動的技術架構,更是能否提供一套方法論與工具,幫助企業打破內部隔閡,將業務知識沉澱為機器可讀的元數據,從而為AI的終極應用鋪平道路。
除了幫企業構建AI應用接入的能力,AI變革的管理思想的深度將成為區分廠商的關鍵壁壘。ERP的本質是管理軟件,其價值核心在於對商業邏輯的理解與賦能。Gartner預測,到2026年,75%的全球500強企業將採用決策智能實踐,包括對決策進行記錄以實施後續分析。到2027年,50%的業務決策將通過用於決策智能的AI智能體得到增強或實現自動化。
可以看出,未來的ERP系統不能僅停留於解決What、Who、How,還需要能夠基於管理理論、管理實踐,評估風險並生成行動建議。這意味着,優勢屬於能將管理洞察轉化為AI可執行的分析與決策鏈的廠商,讓系統不僅能「做事」,更能「思考為何做事」並「建議做何事」。這種打破企業邊界的能力,將是頭部廠商爭奪的制高點。
此外,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國產替代」正成為中國本土ERP廠商不容錯過的歷史機遇。隨着國際廠商在華戰略調整,一批大型國企及成長型企業正主動尋求替代方案。
能否精準服務這些「中大型及快速成長企業」,滿足其嚴苛的合規要求,並支撐其複雜的集團化管控與供應鏈協同需求,成為當下中國本土ERP廠商檢驗覈心競爭力的攻堅戰和持久戰。
那些能同時構建堅實的技術底座、實現管理思想產品化、並構建起強大協同生態的廠商,才能在這場由AI掀翻桌牌後的漫長競賽中,贏得未來。(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文 | 散落拾獲,作者 | 賈雨微)